莫洛契科夫斯基:在上海参加抗日战争的白俄将军

白俄人是在一路流亡中来到中国的,当他们铺天盖地地袭来,而民国时期的并不富裕中国,无法负担接收如此巨大人口的压力。所以,他们最初的到来是不受欢迎的。在上海,他们最初被汉译为“俄罗斯”,后又被译为“罗宋”,不论贵族平民,被一概被贬为“罗宋瘪三”,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尽管当时的形势,让他们加入了中国的军阀混战,辗转于各个军阀之间,但当历史的正义需要他们时,他们勇敢地站到中国人民这边——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们中的一些人参加了抵御日本侵略者的战斗,其中最著名的是莫洛契科夫斯基。

莫洛契科夫斯基出生于西伯利亚一个哥萨克家庭,成年后在帝俄高尔察克部队从军。高尔察克,全名亚历山大·瓦西里耶维奇·高尔察克,1874年—1920年,俄罗斯军事家和北极探险家,俄罗斯帝国海军上将。生于圣彼得堡世袭贵族家庭。1894年毕业于圣彼得堡海军学校,日俄战争期间在旅顺口战斗,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任波罗的海舰队水雷总队队长,1916年任黑海舰队司令。1917年晋升海军上将。俄罗斯二月革命后他支持俄国临时政府,后曾被迫流亡。

十月革命后,高尔察克返回俄国,率领白卫军与苏俄共产党(布尔什维克)领导的红军作战。1918年任“西伯利亚政府”陆海军部部长,随即在外国武装的支持下发动政变,建立军事独裁政权,自封“俄国最高执政者”和俄国陆海军武装力量最高统帅,继而成为协约国第一次武装干涉苏俄时的“白卫军”总头目,一度占领西伯利亚、乌拉尔和伏尔加河等地区。1919年底被红军击败后被同伙交给孟什维克—社会革命党政权,于1920年2月7日在伊尔库茨克被布尔什维克处决。苏联时期的教科书把高尔察克称为内战时期的反革命头领。

在高尔察克的部队里,莫洛契科夫斯基参与了反布尔什维克的战争,期间晋升为白卫军大尉。1920年因作战失败,逃往中国。和很多白卫军的溃兵一样,他有国难回,不得不从中俄边境流亡到中国东北和华北。在东北,莫洛契科夫斯基最初以一名普通流亡者的身份,在当时的中东铁路沿线以摆水果摊为生。这样的生活他过了两年时间。

1920年起东清铁路始称中国东省铁路,简称中东铁路或中东路,长春以北段(即北满铁路)由中苏共同经营。这时候,白俄着控制的中东铁路工作。但1922年2月28日,北京政府与苏俄、远东共和国两政府代表就中东铁路问题签定协定大纲规定:中东铁路归中国政府管理;俄人所有该铁路股份由中国政府于向后5年内收回之;该路未完全收回前,苏俄、远东两政府之代表有权派员参与该路路政;中东路所负各国政府及外商之债,由中国政府完全负责。莫洛契科夫斯基等白俄分子因此被“下岗”,不得不开始用新的手段谋生。

曾经有着白卫军大尉身份的莫洛契科夫斯基很快遇到了张作霖与张宗昌,在二张部队组建的“白俄军团”这支雇佣兵队伍里,他当了一名炮兵连长,并入乡随俗地给自己取了一个中文名字——马来见。随后,他跟随这支雇佣兵队伍南下,并向二张提出组建快速装甲列车部队,沿京沪铁路线,夺取南方丰饶之地,进一步扩大势力。得到了二张马上应允和支持。这种快速装甲列车部队最初实际就是两辆列车,把征用来机车头和车皮加工包装,让它们穿上装甲,有两列列车,分别定名为“长江号”和“长城号”。在车厢内装载有大炮、机枪等设备,列车移动像是会行走的战壕,在车厢内借助装甲的保护同敌人进行战斗。

装甲列车大约建成于1924年,曾经给对手重创,被称为神秘的装甲列车。到了1926年初,经莫洛契科夫斯基等人设计,由济南津浦路机车厂利用现成的民用客货车改造出4趟装甲列车,组建起“独立俄国装甲列车团”(裘伟廷《在上海参加抗日战争的白俄将军》,军事史林,2019年第4期)。据说,张宗昌还想在装甲列车加挂两节用于随时“慰劳”雇佣兵女性车厢,但被莫洛契科夫斯基等人严词拒绝。今天,装甲列车为人们留下了这样的历史史料:

每趟装甲列车改由8节车厢组成:第一节为平板货车,内装钢轨、枕木和维修器材,预备铁路被破坏时立即修复;第二节为装甲炮车,共三层,下层安装重炮,中层安設野炮,上层安设迫击炮及重机枪;第三节为装甲机枪车,在车厢两旁有数处射击口;第四节为火车头;第五节为军官卧车兼餐车;第六、七、八节车的性质分别和前三、二、一节车相同。若有必要,在第八节车后,可加挂闷罐车厢一节,运载两个排的步兵,充当列车掩护部队。每趟列车有百余名白俄官兵,配备日本38式野炮7门,迫击炮两门,马克沁重机枪24挺。

莫洛契科夫斯基因为发明了装甲列车受到了张宗昌的提拔和重用,不但任命为他装甲列车团团长,还破格提拔他为少将。到了1928年6月,装甲列车在天津向北伐军傅作义部投诚。莫洛契科夫斯基率领数千白俄军人缴械,然后各谋出路,他自己移居上海。让人们没有想到是,在上海过了一段类似于东北摆水果摊的生活后,莫洛契科夫斯基1929年起就被蒋介石看中任用,担任了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的军事顾问。这时候,他的军衔虽被由原来的少将降至上校,但却被委以国民政府中央炮兵学校校长的重任。

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是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的一支部队,因一·二八事变和福建事变而闻名,前身是粤军第一师第四团。1926年由粤军第一师改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在1930年中原大战中助蒋介石击败冯玉祥、阎锡山,番号改为十九路军。九一八事变后,十九路军调往上海。1932年1月28日,驻沪日军制造一·二八事变,十九路军奋起抗击,遏制了日军的侵略攻势,逼使日军数易主帅。5月5日,十九路军代表受命与日军签订《淞沪停战协定》。期间,莫洛契科夫斯基曾领导中国装甲列车部队抵沪援助第十九路军,在闸北和江湾作战。装甲列车部队在他的指挥下,在阻击日军方面,发挥了异常特殊的作用。日本《历史群像》为人们留下了如下文字:在1932年1月30日的战斗中,由于天气不佳,日军飞机无法为地面部队提供火力支持,而驻沪日本海军陆战队的英国造罗·罗M25装甲车的火力,无法与中国军队的装甲列车对抗。

30日凌晨2时30分,前线双方发生战斗,起初用机枪对射。5时30分左右,中国装甲列车在北站停车场附近出现,用野炮朝我军阵地进行猛烈的炮击,并持续了一个上午,我军横滨路、宝兴路等前线阵地中弹数十发,敌装甲列车更向我纵深展开炮击。晨7时40分,我乍浦路后方阵地连中三弹,其中一弹击中本愿寺据点前,一名为我方工作的中国人当即被炸死。9时左右,海兵队(即日本海军陆战队)本部被敌击中,建筑本身仅受轻伤,但死伤十余人……

战斗中,中国装甲列车继续向日军后方开炮,连续击中日军几个重要据点。30日中午12时40分,北四川路上的奥迪安夜总会中弹起火,并迅速在日军控制区蔓延,日军前线部队被迫向北四川路撤退。这一天,第十九路军不但收复了前一天日军在闸北占领的全部阵地,而且兵锋直指日本海军陆战队总部,大有将日军赶下黄浦江的势头。可惜的是,当晚日本援军赶到,战场局势迅速发生了改变。可见中国装甲列车部队在阻击日军入侵的战斗中,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1937年8月13日,日军再度入侵上海,莫洛契科夫斯基的装甲列车部队也让日本侵略军非常头痛。当时,日本海军航空队的飞机掌握着制空权,莫洛契科夫斯基就让装甲列车夜间出动,来无影去无踪,被人们称为“幻影列车”,给日本侵略军以痛击,给他们造成了很大的麻烦。在战斗中,莫洛契科夫斯基被中国人民与中国军队当成了抗日英雄,他本人也被中国人民和军队的抗日决心与意志感动,真正加入到了中国人民的抗战队伍。在这个过程中,他的妻子亡故,留下了两个年幼的孩子,而他依然决然地加入了中国国籍。

1938年,莫洛契科夫斯基在沦陷的上海,住进辣斐德路559号,并在那里架设秘密电台,开始为重庆军统做起了情报工作,至1941年夏大量的情报通过无线电波从上海飞向了重庆,他本人也多次只身秘密往来于沪渝之间,执行情报工作任务,向重庆提供了涉及日军编制与兵力部署等情况重要情报等。1941年10月26日早晨,日本宪兵闯入他所住的公寓,但在那里,他们只看到一堆秘密文件焚烧后的灰烬和两具尸体。两具尸体是莫洛契科夫斯基和他的养女梁华的。

梁华是个孤儿,上海人,她的父母在日本人侵略期间遇害,1932年莫洛契科夫斯基领养。莫洛契科夫斯基从事情报工作后,梁华成了莫洛契科夫斯基的助手,多年来,是她和莫洛契科夫斯基一起将一份份重要的情报传向重庆。出事前,莫洛契科夫斯基向重庆发了份诀别电报,上面只有“他们不会抓住我的”几个字,然后和梁华一起焚烧了所有的秘密文件,两人都拿起枪,朝对方互相开枪对射自尽。今天,人们已经不知道他们开枪自尽时的悲壮和坦然,装甲列车也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但人们却永远地记住了莫洛契科夫斯基和他的养女梁华的名字。

当年,那些来到中国的白俄人,他们曾经沙俄军队在欧洲列强军队中最为残暴和彪悍,来到中国后,他们被译为“罗宋”的同时,人们也把他们比作吃人的“罗刹”。他们的到来为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增添了别样的风情。他们在上海稳扎稳打,不仅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也发扬了俄国的文化传统。他们的存在,既为中国带来异域风情,也让俄罗斯的文化得以传承,可谓开创了双赢的局面。除莫洛契科夫斯基外,在我国的俄罗斯族中还出过不少名人,最有代表性的是林虎和柯尔波娃·娜嘉。

林虎(1927年—2018年),解放空军中将,山东烟台招远人,空军副司令。他祖上本姓曹,民国初年正值兵荒马乱,父亲为了逃荒,闯关东来到了哈尔滨,给一户俄国人家里做长工,结识了一位的俄国女子,婚后母亲生下了姐姐、林虎和弟弟三人。有年冬天,父亲在一列拉煤的列车上睡着后,被冻死。不久,母亲和弟弟病死,姐姐被人领走,几岁的林虎被一户姓林的人家收养,取名“林根生”。

1938年,林虎参加八路军,被分配到一个单位当勤务,“林虎”是部队领导给他起的名字。其后,林虎和战友们苦练本领、战场杀敌、保家卫国。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被选送到东北学习航空技术。1949年,从东北人民解放军航空学校毕业。10月1日开国大典上,驾驶P—51战机飞过天安门上空,接受毛主席和人民的检阅。其后,一路成长为空军中将。

娜嘉出生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巩留县英合尔山区一个贫苦的家庭,12岁就给地主家当佣人。后来父母生病,生活无法维持,不得不带着两个妹妹沿街乞讨。解放后,她们终于翻了身。1951年,她作为第一批少数民族的先进分子入了党。1952年被选派往乌鲁木齐卫生专科学校学习,经过刻苦努力,以优异的成绩顺利毕业。在新疆伊犁地区,她身背药箱,走遍了这里的草原和草甸,在当时医疗设备比较简陋的情况下,以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精湛的医术,解除了许多人的病痛,挽救了数十条生命。时至今日,伊犁当地的各族群众,年老的一辈还对她感念不忘。

在莫洛契科夫斯基、林虎和娜嘉的身上都有着让人感动和崇敬的爱国精神,而我们似乎也可以这么说,民族不过是身份标志,生活在哪国取得哪国的国籍,就是哪国之人,所以,爱国也便成了理所当然、天经地义之事,而这也是中国的俄罗斯族所要告诉人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