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行密,是晚唐时期的一个藩镇——本来杨行密是一个普通的草根,但是因为黄巢起义的冲击,给了杨行密发展和壮大的机会——可以说晚唐的天下大乱,给天下百姓带来了不幸,但也成了杨行密的“时代红利”——这便是所谓的一将功成万骨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晚唐的乱世中,涌现出的豪杰无数,并最终形成了后来五代十国的格局。不过,晚唐豪杰的淘汰率很高——毕竟,乱世里想通过军事手段取得成就的,淘汰率的恐怖也是难以想象的。很多晚唐时期声名显赫的藩镇,都因为这种激烈竞争,而被历史淘汰掉。杨行密则成为了赢家之一——从这不难看出,杨行密堪称一代枭雄、英雄盖世。

当代社会很多中产担心自己下一代会出现阶层下降而焦虑,其实小编觉得,焦虑也是没用的,因为论起家大业大,当代中产比得上杨行密吗?而杨行密的接班人杨渥,就生动上演了杨行密家族的“阶层下降”——而且降得很彻底。

1、杨行密的顾虑

杨行密去世后,他的儿子杨渥继承了杨行密的地位。当时杨行密割据淮南,堪称晚唐时期最强大的藩镇之一——灭亡唐朝的是汴州藩镇朱温,而朱温曾经表示:自己最忌惮的两个人,一个是北方的李克用,一个就是南方的杨行密。不过李克用和朱温是不可调和的关系,所以朱温需要重点防御北方的李克用。这也给杨行密减少了不少压力。

因此杨渥接班的时候,面对的外患压力并不大。但即便如此,杨渥还是弄丢了杨行密的江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唐朝天佑元年,西元904年,感觉自己时日无敌的杨行密也考虑到了接班人问题,不过此时的杨渥才十八岁。对于杨渥的能力和阅历,能否驾驭自己的淮南军事集团,杨行密根本没有把握。所以杨行密决定先安排杨渥到宣州担任观察史,看看杨渥的能力到底如何。果然,杨渥的公子哥习气,和杨行密部下的将领出现了矛盾,杨行密手底下的将领普遍觉得杨渥除了有一个有本事的爹以外,其余的都乏善可陈。

因此结果很明显:杨行密在世的时候,杨渥尚且不能服众,如果杨渥接班,守不住江山是大概率的事情。因此杨行密的手下周隐给杨行密提出一个建议:杨行密过世后,可以让刘威负责摄政,等到杨行密的儿子都长大成人以后,由刘威筛选一个靠谱的,然后归还权力和吴王称号。

当然周隐的说法其实也挺扯的——毕竟,权力会让人产生无休止的欲望,让刘威摄政容易,但如果刘威有了不想归还权力的想法,杨行密的诸多儿子靠什么夺权?而杨行密的另外两个手下:徐温和张颢则很坦率指出了这个隐患,并表示愿意辅佐杨渥掌握淮南江山。当然杨行密戎马一生,不想给外人做嫁衣,于是采纳了张、徐两个人的意见,让杨渥作为自己的接班人。

2、杨渥败坏了基业

杨渥的确不是一个能成大业的人。

杨渥接班之前,和杨行密麾下的大将王茂章有过一定的冲突。因此杨渥上台以后,派人去杀王茂章。王茂章见杨渥容不得自己,于是只好投奔另一个藩镇——钱镠。钱镠对于王茂章的投奔可谓喜出望外——毕竟,钱镠想保住自己的江山,因此需要能征善战的大将

杨渥觉得王茂章被赶走对自己的江山没什么损耗,但却不知道,这时候,人心开始动摇了——很多杨行密的部下感到兔死狐悲、物伤其类,对杨渥不满的情绪,在淮南境内蔓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渥丝毫没意识到,自己没有资历和威望,也没处理好和父亲旧部的关系,这一切意味着自己的统治基础出现了严重的危机。同时杨渥还贪图享乐。于是张颢和徐温开始建议杨渥:现在正是乱世,需要稳定人心,否则很可能被强敌吞并。

哪料到杨渥直接放出话:现在淮南是老子当家,老子想咋样就咋样,你们如果觉得我不好,那就篡位啊!同时杨渥也觉得,徐温等人的存在,始终是自己的隐患,于是杨渥提拔了一些自己的人,来打压徐温等人。

于是徐温和张颢暗中商议:如果养杨渥如此折腾下去,自己怕也性命不保,于是本着先下手为强的想法,发动兵变,把杨渥的亲信杀死,而后废掉杨渥。之后不久,淮南军阀集团的大权落到了徐温手里,为后来的南唐确立,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