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初以胡适、陈独秀等人为代表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发起的反对封建主义的思想解放运动,其基本口号是拥护“德先生”(Democracy)和“赛先生”(Science),也就是提倡民主和科学。新文化运动通过发扬民主和崇尚科学来猛烈抨击各种打着以孔子为代表的“往圣先贤”的旗号所形成的落后思想,大力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文言文。

新文化运动为中国开创了全新的思想与文化发展格局,让中国人踏上了民主、进步的光明大道。其历史意义可与西方文艺复兴相比。

由于不少国人通常喜好用非黑即白的极为简单的二分法来看待问题,所以,即便是在21世纪的今天,仍有不少人认为新文化运动中胡适等人提出的“打倒孔家店”是要全盘否定儒家的学说。为此,我认为有些问题是应该讲讲清楚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新文化运动反的“孔”是指所有打着孔学旗号的封建教条、愚民策略与守旧形式。

众所周知,孔学经过上千年的发展,为历代封建统治阶级所利用,进而被人为地篡改、歪曲,同时增补进许多为封建统治阶级所需要的东西。这里一方面固然有统治阶级的需要,他们独尊儒术,废黜百家,让全社会只有一种声音,便于他们对人民实行愚民统治;另一方面,不少文人为了迎合帝王的需要,也不遗余力地将其理论强行融入儒家学说中。他们通过注疏、考证、修订等方式将有利于封建统治阶级的思想包装成儒家学说,并称之为正统,不容有任何质疑。这一点与西方中世纪的宗教学院颇有几分相似。

其次,为了弄懂新文化运动反的孔究竟是哪样的孔,我们还需要弄明白最初的孔学究竟是什么。

孔学的经典著作只有四部,称为“四书”,也就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当然,对研究儒家学说的发展脉络有兴趣的人,是可以更深入地去了解后人的著作的。

先说《论语》,这是一部孔子的学生记录孔子讲话及活动的语录体著作。孔子坚持“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生怕自己的著作会歪曲了古人的原意,他还崇尚恢复古制,认为那是人类完美的生活方式。孔子没有著作留下,这当然是一个遗憾,但透过《论语》所记述的孔子的言行,还是可以较为准确地把握孔子的思想的。

《论语》通篇都是孔子十分生动、有趣的言论。短短几句话就饱含着很深的哲理,充满着人生的大智慧。其重点在于阐述“仁”的思想。“仁”就是爱人。但这个爱是有差等的。他主张先爱自己的至亲,然后是亲戚族人,再次是朋友伙伴。这种有差等的爱就好比投入水中的石子所荡出的波纹,一层层向外发散出去。

孔子还坚持重当下的生活态度,强调追求自我内心的平静,主张通过礼乐来净化人的心灵与规范人们的行为。

孟子》一书记载了孟子生平的主要学说。孟子除“仁”之外,更重视“义”。“义”就是“宜”,指正确的行为方式。主张“权变”是孟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他认为遇到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不能拘泥于教条,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通过最适宜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他的关于嫂子溺水,小叔子是否应当伸手去援救之辩,具有很深的实践意义。“尽信书,不如无书!”是孟子另一个反对本本主义的著名论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孟子充满着对人民的热爱,他的思想基本上都是从人民的立场为出发点产生的,以至于当那位由一个差点饿死的穷小子奋斗成为帝王的朱元璋在看到《孟子》所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等章句时,顿时勃然大怒,下令将类似章句从《孟子》一书删除,并将孟子像从孔庙移出。

《大学》与《中庸》的篇幅都不大。

《大学》主要论述儒家的修身之道,是一篇关于儒家教育理论的文章。儒家认为学习是一个渐次增长、精进的过程。从最初的“格物”开始,通过观察自然,认识并把握自然规律,从而达到“致知”。有了一定的知识,就要让自己的意念真诚起来,通俗讲就是不要自己骗自己,是为“诚意”。意念真诚后,就应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这就是端正自己的心态,即“正心”。端正内心后还要坚持不懈地规范自己的言行,即是“修身”。在做到上述这些后,就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对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这个贡献依然是渐次的,先要照顾好自己的家庭(“齐家”),然后为国家效力(“治国”),最后追求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平天下”)。所有这些,都融汇在开篇的那句话里:“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

《中庸》是儒家重要的哲学论文,论述儒家自身修养的心法。关于哲学的论述,最容易引发不同的解读,因此也最容易遭受到来自各方不同的批判。“中庸”二字曾被人曲解为“和稀泥”。其实,中庸之道,讲究的是不偏不倚,无过之无不及。至于“和稀泥”的老好人,孔子早就将这类人称为“乡愿”,并下了“乡愿,德之贼也”的定论。而要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能坚持以不偏不倚的态度看问题,不带着个人的感情,不以自己的喜好,不盲目听从他人,不依据所谓的立场来处理各种复杂、多变的关系,实在是一件难上加难的事。我敢说,我们任何人,如果真的认真地检视我们自己的言行,就会发现我们离中庸之道的要求实在是相差太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始终坚持,读任何的经典都要结合文章写作时的特定历史社会环境。任何抛开特定历史环境的对当时的一些观点的批判都是武断的。历史是一面镜子,让我们能看清当时的一些局限与弊端,由此,我们才能在现时环境中去避免犯以往的错误。同样,如果只抓住典籍中的一些错误的论述,就全盘否定它,那将使我们错失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

胡适先生呼吁要“打倒孔家店”,要的是去除儒家学说中的糟粕,通过去芜存菁来使儒家的文化思想重焕光辉。他自己就曾写过《儒教的使命》一文,对此作过非常详尽的论述。

我想,在提倡文化自信的当下,认真地去研究一些经典,的确是非常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