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就在此时,周恩来下达死命令:

一定在1968年之前进行氢弹装置爆炸试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于敏被迫“转行”主持中国氢弹理论的预先研究工作。

这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大家都为他捏着一把汗。

氢弹是美国人最先搞出来的,他没有“喝过一天洋墨水”,妥妥的一个“土专家”,他能行吗?

更离奇的是,他这次是再次被安排“转行”。10年前他从研究量子场论转行研究原子核,在原子核理论研究正处于可能取得重要成果的关键期,现在又要他转向氢弹原理研究,接连冒险转入一个全新的领域,这意味着过去的研究付出功亏一篑,前功尽弃,他甘心吗?

从第一颗原子弹到氢弹,美国用了七年零三个月,苏联用了六年零三个月,英国用了四年零七个月,可留给于敏的也只有三年多的时间,面对繁杂的计算,他能靠着算盘按期完成吗?

  • “从未见过于敏这么好的学生!”

1926年8月16日,于敏出生在天津一户普通人家,父母亲都是小职员。

幼年时代,他目睹军阀混战,民不聊生,青少年时代更是在抗战时期的沦陷区度过。他曾说“亡国奴的屈辱生活给我留下深刻的惨痛的印象”,正是这段被压迫的屈辱经历深深刺痛了年少的于敏,他发誓要让中国人挺起腰杆,再也不受人欺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此,他发奋学习,成了一个妥妥的学霸。1944年,18岁的于敏不出意外地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北京大学工学院电机系。

可一年后发生的一件大事改变了他的一生。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在广岛和长崎投下了两颗原子弹,三十万人在爆炸中丧生,城市被彻底摧毁。光是强烈的光波就让上千万人失明,六千度的高温让一切都化为灰烬。

这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未来的辐射,它不仅影响环境,也影响子孙后代。

全世界第一次见识了这种能在极短时间内摧毁一座城市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威力,也让于敏做出了改变他一生的重要决定。

1946年他毅然从工学院转到理学院,将自己的专业方向定为量子场论的理论物理,这也是“世界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所钟情的专业。

三年后,于敏以物理系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北大理学院院长张宗燧的研究生,留在母校继续攻读量子场论。

张宗燧是著名物理学家、第一位在剑桥大学开课的中国人。他对学生要求极高,讲课从头到尾用英文,内容更是深奥难懂!

但于敏却学得轻松自如,他凭借着超强的记忆力和卓越的理解力,专找极难的课题挑战,让整个理学院为之惊叹。

在一次代数考试中,由于试题极难,数学系的平均成绩竟然不足20分,而他却凭着100分的成绩单,轰动了整个北大校园。

从此,他成了北大校园追捧的明星,就连张宗燧先生都无比欣慰地说:

“我教学了一辈子,从未见过于敏这么好的学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只要国家需要,过去学的都可以抛!”

1950年,就在他读研期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军机带着核弹不断到我国近海袭扰,中国人民群情激愤,被迫发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最强音,而美国总统杜鲁门这时却扬言中国舰队是原子弹攻击的好目标,麦克阿瑟更是提出用原子弹在中朝边界炸出一条核辐射带,以阻止中国参战。

面对美国的核威慑,一向视“一切帝国主义和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毛主席下令:

原子弹要有,氢弹也要快。

著名的核物理学家钱三强接到任务后,迅即牵头成立了中国近代物理研究所(即401所,现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短时间内集中了中国所有核领域的顶尖人才。

当时于敏以物理系第一名成绩毕业留校,在北大当助教还不到一年,他发表的毕业论文《核子非正常磁距》,让钱三强大为惊异,他希望于敏能够加入到核物理研究当中。

于敏专业同核物理完全是两个方向,但他依旧坚定地接过了这份工作。进入物理所就这样,于敏同邓稼先、黄祖洽、金星南等8人,一同分入了我国核科学事业的奠基人彭恒武领导的原子核理论小组,这中间只有于敏一个没有“喝过洋墨水”。

在研究所短短数年间,于敏完全靠自己的摸索,掌握了国内没人懂的原子核理论,他和杨立铭教授合著的《原子核理论讲义》成为我国第一部原子核理论专著,随后开展的重原子核壳结构理论、粒子能谱研究等均取得突破性成果,尤其是他与合作者提出了原子核相干结构模型,钱三强称赞说:

“于敏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

这些论文和研究成果,直接让我国的原子核研究上升到全新高度。

日本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朝永振一郎,作为日本原子核物理和场论方面的权威,得知于敏没有出过国,完全靠独自钻研取得如此成果,他大为惊叹。在1957年访华时,还专门慕名拜访了他,回国后,发表文章称他是中国的“国产土专家1号”!

虽然于敏也自谦是“地道的国产”,但他对自己的学生说,“土专家”不足为法,科学需要开放交流和开阔视野。因此,他鼓励学生出国留学,但有一个条件——“开过眼界后就回国作贡献”。

正当于敏在原子核理论研究道路崭露头角的时候,1952年11月,美国成功研制了世界上第一颗氢弹,苏联也不甘落后,1953年8月12日,成功试爆了第一颗氢弹,接着又马不停蹄,在1961年试爆了威力更大的氢弹——“沙皇炸弹”,威力相当于美国在日本扔下原子弹3846倍!

中苏关系破裂后,美苏霸权主义成为悬在中国人头顶之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整个世界笼罩在原子弹和氢弹的乌云之下。美国总统杜鲁门甚至赤裸裸地讲道:“绝不能让中国搞氢弹。”

1961年,钱三强突然告诉于敏:

“所里决定,让他作为副组长,领导‘轻核理论组’,参加中国氢弹理论的预先研究。”

此时的于敏恰好35岁,正是年富力强,而且已在原子核理论研究领域深了十年,刚刚崭露头角,正欲展翅高飞,这时,组织上却让他转行,令他始料不及。

钱三强似乎看透了他的心思,紧接着拍了一下于敏肩膀,郑重地说:

“咱们一定要赶在法国之前,把氢弹研制出来!”

脑子瞬间短路的于敏,很快回过神来,国家这是要把研制氢弹的重任交给自己!

于是,他毫不犹豫地说道:

“我们国家没有自己的核力量,就不能真正地独立。面对这样庞大又严肃的题目,我不能有另一种选择。”

接着他又说道:

“是可认孰不可忍!我过去学的东西都可以抛掉,一定要全力以赴研制出氢弹来!”

“中华民族不欺负旁人,也不能受旁人欺负,核武器是一种保障手段,这种民族情感是我的精神动力。”

于敏后来这样说。

1951年,于敏从研究量子场论转行研究原子核;1961年,他又毅然决然地从研究原子核转向研究氢弹原理!

原子弹和氢弹虽然都是核武器,但是一个属于核裂变,一个属于核聚变,是两个不同的研究领域。

这意味着他不仅要离开研究了多年的学术领域,而且需要隐姓埋名,长年在外奔波!

从此,他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他的名字和他从事的事业一起成为国家最高机密。这一做就是28年,直到1988年解密时,连他的妻子孙玉芹都惊讶:

“没想到老于是搞这么高级的秘密工作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最为可怕的中国人!”

哪怕到今天,氢弹的制造门槛依旧让许多国家望而却步。

只要有充足的核材料,就可以通过大量试验反复试错造出原子弹,但氢弹在构型确定之前,任何试验都是徒劳。

构型理论的突破,非常依赖极个别天才科学家的灵感闪现,这部分天才当中最初的先驱者就是美国的泰勒和乌拉姆,他们提出了T-U构型的理论,并依此造出了世界第一颗氢弹,泰勒也被称为“世界氢弹之父”,美国一直把制造氢弹技术列为涉及国家安全的最高机密。

于敏和科研人员们研制氢弹完全是从一张白纸开始的,美国封锁技术,中苏关系交恶,困难超出想像,而且时间异常紧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敏他们几乎时时刻刻都沉浸在堆积如山的数据计算中,直到1965年,氢弹研制方案才终于有了一些眉目。

为了验证方案是否行得通,于敏带领几十名科研人员赶赴上海开始了“百日会战”。

当时,上海有中国唯一运算5万次的计算机,然而,95%的时间要先保证原子弹设计的运算。

100多个日日夜夜,于敏带着他的团队,就利用这5%的运算时间,并且可用时间基本都是在夜里,他们甚至把算盘、计算尺这些原始工具都用上,终于他们发现了氢弹自持热核燃烧的关键,找到了突破氢弹的技术路径,形成了从原理、材料到构型的基本完整方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了突破之后,于敏激动地给在北京的邓稼先打了一个著名的“隐语”电话:

于:我们几个人去打了一次猎,打上了一只松鼠。(发现有效氢弹构型!)

邓:你们美美地吃上了一顿野味?(你确定?)

于:不,现在还不能把他煮熟,要留作标本,我们有新奇的发现……它身体结构特别,需要做进一步的解剖研究,可是……我们人手不够。(基本确定,但是要进一步研究!)

邓:好,我立即赶到你那里去。

仅用五年不到的时间,于敏从一个对氢弹完全不懂的“国产土专家1号”,硬是靠着独立自主突破了核大国对氢弹理论技术的封锁,更用轰动世界的“于敏方案”为中国研制氢弹,打开了一扇大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氢弹原理一突破,所有人都斗志昂扬,恨不得立马就造出氢弹,但是,氢弹原理还需经过核试验的检验。

核试验场远在大西北,生活条件相当艰苦,吃的是夹杂砂子的馒头,喝的是苦碱水;茫茫戈壁飞沙走石,大风如刀削一般,冬天气温零下30℃,道路冻得像搓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法国也在抓紧研制氢弹,于敏心里一直憋着一股劲:

如果中国能赶在法国前面突破氢弹的话,不仅长中国人的志气,更能让中国在世界上挺直腰杆!

1967年6月17日,一架经过特殊改装的轰6运载着一枚300万吨级氢弹飞抵罗布泊,伴随着雷鸣般的响声,大漠上空同时升起两个太阳,蘑菇云随之拔地而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第一颗氢弹空投爆炸试验成功。美国投放的是一枚65吨重3层楼高的庞然大物,苏联第一颗氢弹能用飞机空投,但爆炸威力只有20 万吨,而中国科学家们成功实现了300万吨级的氢弹投放。

望着天空巨大的蘑菇云,聂荣臻欣慰地自言自语道:

300万吨,够了,够了!

美国人不相信,他们当即分析大气尘埃后,骄傲的美国人不得不承认这枚氢弹是一种完全不同的构型,就连美国军界也不得不佩服地说,这家伙可抵十个集团军!还把他看成最为可怕的中国人!

更让世界为之震惊的是,“于敏方案”设计的氢弹更适合实战,中国氢弹诞生之初就已经接近甚至完成了小型化的应用。

当日,新华社向全世界发布了这一消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抢在法国前面,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拥有氢弹的国家,而所用时间仅仅是两年零八个月。

  • “愿将一生献宏谋!”

于敏意识到,核武器发展到一定程度,美苏肯定会采取措施,限制其他国家进行核试验,中国必须加速核试验!

在氢弹试验成功后,1969年,于敏就又带领团队来到了绵阳的深山里,开启了二代核武器研究的新征程。

已经有原子弹、氢弹了,为什么还要继续隐姓埋名研制核武器?于敏说:

“我们的武器在地下,是固定的,人家卫星一看你这个位置都知道。核武器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如果丧失威慑能力,我们就要重新受到核讹诈。”

大山中的恶劣环境,加上日夜无休地科研,以及实验中放射性物质的侵害,他的身体变得越来越虚弱,不仅如此,他还曾三次与死神擦肩而过,这位中国的物理学天才几乎是拼了自己性命为国铸核盾!

在二代核武器研制中,他带领团队一次次突破关键技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此同时,从长远战略考虑,他与邓稼先、胡仁宇、胡思得等科学家还多次商议起草报告,分析中国相关实验的发展状况,以及与国外的差距,提出争取时机,加快步伐的战略建议。

老搭档邓稼先在一次试验任中受到辐射,导致直肠癌晚期,1986年7月,在邓稼先生命进入倒计时,他们共同的感觉是,在核试验这条道路上,美国进行了1000余次,而中国只进行了45次,不到美国的二十五分之一,决不能“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出于责任,他们合作写下了《关于中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建议在世界全面禁止核试验前,加快中国的核试验步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邓稼先去世后,为了完成他的夙愿,于敏于敏十年如一日,将两人合作的最后一份规划一步步变成现实,原子弹、氢弹、中子弹、核武器小型化……

1996年7月29日,在邓稼先逝世10周年这一天,中国郑重向全世界宣布:

从1996年7月30日起中国暂停核试验。

1996年9月10日,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票通过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

正是因为邓稼先、于敏他们的战略眼光,为我国争取了十年宝贵的核试验时间,更让中国赶在世界全面禁止核试验之前,达到了实验室模拟水平。

近半个世纪与“核”共舞,于敏有自己的看法:

我打心眼里赞成核武器最好完全禁止。可是,我们不能没有核武器,中华民族不欺负旁人,但也绝不能受旁人欺负!

我们常说岁月经静好,殊不知,我们的岁月静好是因为有无数的像于敏一样的无名英雄在为我们负重前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的一生,只有两次公开亮相:一次是1999年,国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另一次是2015年1月9日,国家科技奖颁奖,他成为最高科技奖的唯一获得者。这是此项殊荣在连续7年授予两名获奖者后,首次授予一名获奖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9年1月16日,93岁“氢弹之父”走了。“愿将一生献宏谋”,他兑现了自己对祖国的诺言。

可以欣慰的是,这个没在西方名校留过学,没喝过一滴“洋墨水”,这位“国产土专家1号”,在共和国最艰难的岁月,硬是在一张白纸上,书写了用世界最快速度独立研制出氢弹神话的老人,他留下的成果庇护了我们50多年,如今越来越枝繁叶茂……

2019年9月,于敏获得“共和国勋章”。遗憾的是,他在8个月前已离开我们,成为唯一一位获得“共和国勋章”却没有佩戴它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天,当我们再次提起这个名字时,他已经成为一座永远矗立的丰碑,一座振奋民族精神的历史丰碑。生命无法永恒,精神却能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