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红二四方面军终于走完了艰苦卓绝的漫漫长征路,来到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

来不及过多休整,红四方面军便收到命令西渡黄河,配合红一方面军从中卫段渡河,共同打响宁夏战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十月份,蒋介石抽调十多个师气势汹汹向我军发起攻击,试图彻底消灭我军。

见此情形,我军下达了重点打击位于南部的国民党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红四方面军的领导人张国焘却擅自主张,命令河西红军一路西进,同盘踞在甘西北附近的马家军作战。

而这便是在革命历史上伤亡惨重的西路军西征事件,将近两万一千多人的兵力,最终却只余四百余人,而三个军长也只剩程世才一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在冰天雪地的祁连山里,弹尽粮绝的程世才与千余名部下最感激的还是一位老道士,若不是他说不定程世才早已埋骨冰雪之下了。

那么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这位曾经收下程世才亲手打下的借条的老道士结局如何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为消灭马家军,西路军在甘西北浴血奋战、英勇杀敌。

虽狠狠挫了敌军的士气,但由于马家军兵强马壮且熟悉地形地势拥有主场优势,西路军最终落败,人数锐减至三千余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突破马家军的围追堵截,剩余的西部军兵分两路,一路由李先念、程世才带领沿着祁连山挺进新疆,另一路在在祁连山附近打游击战。

正值冬末春初,祁连山大雪封山,本来还在追击的马家军一看程世才等人进入了祁连山,干脆停下了脚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他们看来,在粮草枯竭又毫无补充的情况下,走进天寒地冻的祁连山无异于自寻死路。

在凛冽呼啸的寒风中,衣衫褴褛的程世才率部下凭借铁人一般的意志艰难前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开始,西路军还能靠着沿途的牧民们获得一些粮食补给,但越深入山脉腹地,人家便愈发稀少。

经过四十多天的艰难跋涉,人数已不足九百人的西路军终于来到了一处较为平坦的河谷地带——蘑菇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地势险要的山区里,平坦的河谷就意味着有人居住。

果不其然,这里住着一位名叫郭元亨的道士和他的两个小徒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思索再三,程世才带着两名士兵前往郭元亨的住处,看着面前的几位军人,身处乱世的郭元亨心下一惊,下意识地就想逃跑。

但还不待他做出反应,程世才便开口了,语气里充满了尊敬:道长,突然打扰您老人家实在是有些冒昧,我们是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绝不会干些烧杀抢掠的事情,这个您放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眼见对方语气实在诚恳,郭元亨这才稍稍放下心来。

但郭元亨本人也是久经战乱迫害,无奈之下才逃到这荒无人烟之处,靠着开垦几分薄地度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面对手持枪械的军人,手无寸铁的郭元亨还是保持几分警惕之心,虽然容许西部军在住处周围休息,但并未热情接待。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郭元亨对这些纪律严明、说话和气从不盛气凌人的军人有了很大的改观,再加上他原本就听说工农红军是一支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军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在听到程世才讲述了他们如今面临的困境和急需补给的请求之后,郭元亨一口就答应为其筹措粮食。

经过一番张罗,郭元亨共筹措了千余斤小麦和黄米,三十斤胡麻油、四袋盐,还有二十几头牲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种雪中送炭的行为令程世才无比感动,在离开蘑菇台时,他特意给郭元亨送上一张欠条,并郑重承诺借的东西一定还,不管他在不在,凭借这张条,肯定能找到革命队伍。

这份恩情程世才一直铭记在心,战争结束后还曾特意写信感谢对方的付出,其所在的单位也曾向安西县政府致函,表彰郭元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郭元亨也是一个心系祖国的人,在和平年代,他将保存许久的象牙佛无偿捐给了国家,而他本人也成为了榆林窟文物管理员,还当上了甘肃省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

在那个艰苦卓绝的战乱年代,为国不惜生命的爱国主义精神令人敬佩,普通但又充满人性光辉的军民鱼水情也足够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