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尹晓玉
来源:漯河日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日,漯河作家南豫见的新书《包青天》由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
包青天》全书共75万字,分上、中、下三部。上部《青天现世》,中部《深宫喋血》,下部《宛丘天案》,共55个章节,讲述了包宅换子案、科场舞弊案、定远两县令失踪案、宛丘皇后行宫案等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文字行云流水,塑造了一个接地气的包公形象。
这部历时多年才完成的作品背后有着怎样的创作故事?1月3日,记者采访了南豫见。
1952年,南豫见出生在南阳市唐河县一个普通农民人家。1961年,母亲带着南豫见兄妹三人投奔亲戚,来到位于豫东平原的黄泛区农场。初中毕业后,南豫见留在农场工作。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上海作家白危曾在黄泛区农场体验生活10年,写出了一部长篇小说《垦荒曲》,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不甘平庸的南豫见也想进行文学创作。他从写表扬稿、短消息着手,慢慢地成了单位小有名气的“笔杆子”。1974年,南豫见调入黄泛区农场宣传部门工作。1988年,他进入我市文联工作至退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市文联工作后,他开始了小说创作,由短篇到中篇、长篇,成为一名专业作家。谈及新书《包青天》的创作历程,南豫见说,写作时间越长,他越发领悟到由《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组成的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的经典。2008年,他开始研究四大名著。历时11年,每一本他都从作者生平、出书经过、社会生态、民风民俗、作品影响及后世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总结出它们成为经典名著的三个要素,即社会环境因素、作者个人因素及与民间社会情绪的融入程度。
北宋名臣包拯是一位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他以一身正气、两袖清风、铁面无私、刚正不阿赢得了世人的敬仰,人称包公、包青天。几个世纪以来,他的故事以戏剧、书籍、电影和视觉艺术等各种形式传颂于世、经久不衰。围绕成就四大名著的三个要素,南豫见反复思考自己的创作方向,于是决定创作包拯的故事。
“确定主题后,我就开始收集有关包拯的各种素材。从2019年开始,我查阅收集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的资料百余种。之后,对这些资料进行综合整理,并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南豫见说,之后他开始创作《包青天》一书,2023年完稿。
“当厚重的历史与社会现实发生交融与碰撞,并由此生发的艺术构想迸射出的刹那,创作灵感油然而生。我的心狂跳不已。”南豫见在谈到关于《包青天》的创作时说。
作家简介
南豫见,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他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生命原则》《画地为牢》《百年恩公河》《红色劳改营》《扶贫记》《家族荣誉》等,中、短篇小说集《皇天后土》《小和尚拆庙》等,其中《日出日落》《生死较量》被拍成电视连续剧曾在央视一套和八套黄金时段播出。他的作品曾获河南省政府优秀文艺成果一等奖、河南省“五个一”工程奖、中国电视剧飞天奖、莽原文学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