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章:我们只知唐伯虎风度翩翩、才华横溢,却不知其命运多舛、落魄而终!如果不是“徐经科场舞弊案”将其推上历史舞台的风口浪尖,唐伯虎还能成为一代名人画家、流传于街邻四巷吗?有人拿他与“明朝三大才子”作比,为其不能入选之列而唏嘘感叹;也有人称他“其人轻浮,恐终无成”,因为风流成性而不会有太大出息;还有人赞其风华绝代,堪为“伟大的画家”。同样的历史往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真实的唐伯虎到底怎样?欢迎大家与我一同一探究竟!

一、电影伯虎点秋香:纯属虚构

唐伯虎,本名唐寅(1470—1524年),伯虎是他的字,又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逃禅仙吏等,直隶吴县人(今属江苏苏州),吴中四才子之一,明代著名画家、文学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唐伯虎(1470-1524年)

对于唐伯虎的个人简介,以上应是比较权威的记载,无论是百度百科,还是头条百科,其描述也都基本相同。而无论是百度百科还是头条百科,里面都没有唐伯虎点秋香这个故事的相关史料。而我们小时候看过的由周星驰主演的电影《唐伯虎点秋香》又是怎么回事呢?

影片中天资聪慧、诗画双绝的唐伯虎,位居江南四大才子之首这个不假,而其以超强武力持霸王枪大战夺命书生则纯属虚构;影片中的“宁王”不假,假在对唐伯虎的态度与作为(详见后文);华太师府在历史上压根儿就不存在,府里那个漂亮的丫鬟“秋香”也就无从谈起了。

几乎所有影视剧开篇都有一句:本故事纯属虚构,《唐伯虎点秋香》也不例外。电影为观众成功塑造了一位风流倜傥、玉树临风、妻妾成群、风华绝代的“江南第一才子”,与一名丫鬟一见钟情,几经波折,最终抱得美人归的故事。然而历史上真正的唐伯虎,却并非真的妻妾成群,倒是先后娶过三任妻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唐伯虎点秋香》(1993)剧照海报图片

不过,唐伯虎娶三任妻子,却是其人生无奈坎坷的真实写照。19岁时,唐伯虎娶徐氏为妻,二人感情深厚,但却在他24岁时,父母妻妹相继离世,家境也开始衰落。唐伯虎后来娶了第二任妻子(时间不明),但却在他涉嫌科场舞弊案后,夫妻失和,只能休妻分手。36岁时,唐伯虎再娶患难中的红颜知己沈九娘,从此修筑桃花坞生活,一直到去世。这就是历史上真实的唐伯虎,并没有什么风流韵事。

而“点秋香”的故事又是从何而来呢?据史料记载,明代确实有一个叫秋香的女子,也确实被人点过,但与唐伯虎没有任何感情瓜葛,而且比唐伯虎大二十岁。“昔日章台舞细腰,任君攀折嫩枝条。如今写入丹青里,不许东风再动摇。”这是秋香脱离青楼后,回绝有心人的诗句。

由于唐伯虎的第三任妻子沈九娘,其身世与秋香颇为相似,加之娱乐文化的经济效益追求,经过反复的艺术加工和文学创造,“唐伯虎点秋香”的影视故事便这样被虚构出来了。那么真实的唐伯虎到底又经历了些什么呢?

二、官宦世商代代袭:神童学霸

唐伯虎出生于苏州吴县的一个普通家庭,有一妹一弟,父亲唐广德经营一家唐记酒店,以此养活一家老小。可这个家庭也并不平凡,他的祖上曾是官宦世家:始祖唐辉,前凉陵江将军;先祖唐俭,跟随李渊起兵成事,受封“莒国公”;其祖唐泰,明朝兵部车驾主事。而唐泰的后代子孙多散布在苏州吴县白下、桥里间一带,唐伯虎就出生在这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莒国公唐俭(579-656年)

在经济繁荣的苏州,唐广德凭着一家小酒馆,虽然算是步入了当时的小康家庭,但从总体上讲也算不上非常富裕。到3唐伯虎父亲这一代时,唐家的运势虽然说不上家道中落,可已不再那么兴旺。眼见人丁渐渐稀薄,唐伯虎作为家中的长子,自然被家人寄予了光耀门楣的厚望。

唐家向来重视培养读书人,然后入仕为官。所以即便家境并不富裕,唐伯虎的父亲也坚持培养唐伯虎,举全家之力给唐伯虎创造最好的教育环境,这就如同当今望子成龙的家长一样,唐伯虎在这样的学习平台上“赢在了起跑线”。

一方面有眼界通达的父亲为其张罗,四处寻访名师,不惜花费重金请到家中来为他授课;另一方面唐伯虎自身也聪明伶俐,他谨遵父志、刻苦用功、勤勉有加,不经意间竟成为当地有名的神童。用当今的流行话讲,就是“这个娃争气!”

唐伯虎的好友曾这样评价他:“幼读书,不识门外街陌,其中屹屹,有一日千里气。”这话的意思是说,唐伯虎幼年时期沉浸于读书学习,闭门不出,就连门外道路也不认识,就是我们现在说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但后半句可不能有。

13岁时,唐伯虎已能写出很好的科举文章,具备了相当的文学素养,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妥妥的“学霸”。所以其父亲希望他能步入仕途,唐伯虎听从了父亲的话,学习更加勤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祝允明(1461-1527年)

“皇天不负有心人”,两父子的努力没有白费。15岁时,唐伯虎顺利通过童试,并以第一名补苏州府府学附生,即苏州府学生员。凭着出众的才华与豪爽洒脱的真性情,唐伯虎很快有了自己的文人交际圈,如祝允明、文徵明、张灵等,祝允明、文徵明后来都成为“吴中四才子”之一,同时还结下了深厚的文缘和画缘。

三、屋漏偏逢连夜雨:连遭丧乱

18岁时,唐伯虎与徐廷瑞的二女儿成婚,婚后夫妻和谐,第二年便生下一个儿子。家庭与学业都蒸蒸日上,如此幸福美满的一家,让人看到了“复兴”的希望。可就在唐伯虎即将参加科举考试成就功名之际,唐家却连续遭遇重大变故。

唐伯虎24岁时,父亲的小酒馆被迫关门,这就代表着家里的唯一收入来源被截断,一家生活质量下降,甚至苦不堪言。父亲心力交瘁、忧思成疾,重病不久便撒手人寰。噩耗传到正在苏州府学习的唐伯虎耳中,唐伯虎立马瘫软在地,就像天塌了一般,顿感绝望无力。

几个月后,父亲逝去的悲痛尚未完全化解消散,又传来母亲因悲伤过度也随父逝去的消息。昔日洒脱度日、诗酒会友的得意“神童”,此时则必须在承受巨大悲痛的同时,履行长子的孝悌与职责。唐伯虎只得四处借钱操办母亲丧事,在这一切忙完后,唐伯虎突然间沧桑了许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青年唐伯虎

接连失去双亲,任凭谁也无法在短时间内振作。可接下来的打击,更是接踵而至、接连不断。父母去世不久,爱妻徐氏与唯一的儿子又去世了;身心俱疲的他还来不及悲痛,再传来妹妹因为婚姻不顺而自杀的消息,唐伯虎彻底绝望了。

短短一年多时间,唐伯虎接二连三失去了至亲之人,真正成了“孤家寡人”。孑然一身的他无论如何也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无论如何也不敢相信命运会如此残酷,上天待他如此不公!可事实就沉重真切地摆在眼前,亲人的遗体也都经由自己双手入土埋葬。接下来该怎么办呢?他还能怎么办呢?除了继续沉浸在悲痛之中,除了怨恨苍天消沉颓废……

四、名不显时心不朽:榜首解元

五位至亲至爱之人的连续离世,带给唐伯虎十分沉重的打击,他在写给好友文徵明的信中,深切表述了此时的心中感受:不意今者,事集于仆。哀哉哀哉!此亦命矣!不幸多故,哀乱相寻,父母妻子,蹑踵而殁,丧车屡驾,黄口嗷嗷。

都说人在“患难之中见真情”,只有在自己身处极端困苦的窘境下,才能发现真正关心自己的朋友,祝枝山、文徵明便是唐伯虎患难与共的知己。26岁的唐伯虎,在祝枝山等人的耐心劝慰下,一改以往终日买醉、夜宿街头的颓废,决定重振信心,继续考取功名,实现父亲未竟之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徵明(1470-1559年)

要知道,一个正常人在突遭变故,短时间内所有亲人都永远离开自己(唐伯虎还有一个兄弟尚存,但与其关系却相当差),几乎一蹶不振之际,需要多大的勇气去面对,又需要多大的信念去振作!

而家破人亡、形单影只的唐伯虎做到了,做到了战胜悲痛、战胜绝望、战胜可怜孤苦的自我内心。唐伯虎发誓要考取功名,与这残酷不公的命运斗争到底;要发奋读书,完成父亲遗志,实现自己兼济天下的伟大梦想。

唐伯虎当着众位好友的面,立下了这样的铮铮誓言:“明年当大比,吾试捐一年力为之,若勿售,一掷之耳。”

唐伯虎之所以在诗画上能够有一番成就,绝然不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而是说到做到,谢绝与朋友们的一切来往,开始闭门读书。于是,再也看不到他出入公众圈,那个经常与朋友们高楼买醉、夜眠秦楼的唐伯虎专心搞起事业来了。

唐伯虎非常清楚:此时此刻,无忧无虑是他们的,纵酒高歌是他们的,风流潇洒是他们的;留给自己的只有男人的一口气,只有逆风飞翔,只有刻苦用功。

终于,凭着“名不显时心不朽,再挑灯火看文章”的一股子劲,唐伯虎在27岁录科考试名落孙山后,在次年的应天府乡试中,以第一名的成绩高中解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解元唐伯虎

五、徐经科场舞弊案:受冤入狱

唐伯虎的父亲一直希望他能光耀门楣、重振家族,唐伯虎向来也很听从父亲的话,并一直坚信凭着自己聪明才智,考取功名、入仕为官并不是什么太难的事。已经位居乡试榜首的他,此时再次踌躇满志、信心十足,他心中几乎已然认定,在次年的全国会试上,自己必将一鸣惊人、一飞冲天,达到别人难以企及的新高度。

理想是丰满的,可现实是骨感的,希望有多大,失望就有多大,再一次的事与愿违,重重地砸在他的脑门上。

1493年,29岁的唐伯虎与徐经一起,踌躇满志地乘舟前往京城,剑指今科会试。二人抵京刚落脚,家境优渥的徐经便邀唐伯虎,一同拜访了自己的房师程敏政。

程敏政此时官居礼部右侍郎,并且是当朝皇帝和太子的老师,也是徐经当年乡试的主考官。他对唐伯虎这个“江南第一才子”颇为赏识,赞其文章“奇绝曼妙,文中极品”。程敏政询问二人考试准备情况,徐经问道:“若您担任本次考试主考官,您会如何出题?”程敏政回答:“元儒刘渊的《退斋记》中《四子造诣》一篇颇有深意。”这一问一答,便牵涉出日后震惊朝野的“徐经科场舞弊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程敏政(1446—1499年)

对于唐伯虎而言,极为庆幸的是,会试当日,主考官出了一道很偏的题目,很少有考生能答得;极为不幸的是,唯有徐经和唐伯虎信手拈来,还洋洋得意。

别人都不行,唐伯虎行,为什么还说是他的不幸呢?因为一些善妒善忌的人,举报主考官泄题、漏题、卖题,自然就牵连到了他与徐经,一番审讯下来,二人锒铛入狱。身处牢狱之中的唐伯虎,真正地感受到了绝望与无助,感叹天理正义何在?感觉自己比窦娥还冤,是天要绝我之路啊!他一定不相信世道竟然如此。

后来虽然获释,但面对永世不得参加科举的饬令,他真的释怀了、放下了。想到自己从一个人人敬仰的江南解元,再到含冤入狱的落魄文人,虽然滑稽可笑,但也不能丢了风度、失了气节,绝然不愿“被安排”当一名所谓的“小吏”。

正所谓“人生天地间,气节自高雅。”唐伯虎深知自己的青云鸿鹄之志,从此已然化为泡影。但是即使如此,他也不甘就此折掉自己的一身傲骨和最后的尊严。

正如他所料,此时家里等着的不是继室的暖语安慰,而是花样变化的冷嘲热讽。唐伯虎活明白了,看穿了一切,决定将所有的世态炎凉一一咽下。于是,他毅然决然地写下了休书,成全了继室自由之身。

六、静心修筑桃花坞:终成名家

天无绝人之路。既然科举入仕诸事不顺,何不索性寄情于山水之间?一代名画大师便由此而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唐伯虎《桃花庵歌》

而立之年的唐伯虎出狱后,回到了老家苏州。此时家中家徒四壁、无以过活,他只得鬻文卖画,勉强为继。失意之余,唐伯虎远游闽、浙、赣、湘等地,游览山川、寄情山水,积累了丰富独到的山水画意,为写诗作画奠定了扎实的素材基础,沉淀了丰富的生活情怀。

由于苏州自古以来文风极盛,加上他的诗画作品也渐臻佳境,向他求购字画的人络绎不绝。劫后余生,对于此时的唐伯虎而言,他感到知足了。从天之大无谋生之所到游遍名山大川胸中有画、笔下生花,他在丹青世界里获得了重生,寻找到了自己生命的意义。

36岁时,唐伯虎突发奇想,修筑桃花坞谋求桃花庵别业,香榭楼阁、亭台诗画,原本拿来干事业的桃花庵,却成为他与朋友们饮酒作诗的唯美乐园。

重生之后的唐伯虎,完完全全放下了亲人离去的心中悲痛,卸下了生活带来的心理重担,重拾生活美好,与名妓沈九娘相识、相知、相爱,更是不顾朋友反对与劝阻,大办宴席迎娶了她。婚后,两人相携相扶,闲来无事时,一起躺卧醉人的桃花丛中,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上云卷云舒,感情十分融洽,颇有神仙眷侣之模样。

生活已趋于平静,人生已步入正轨,干事创业正当时。所谓厚积薄发,唐伯虎平时的积累已相当丰厚,凭着对自然山川亲身的体察与对生活经历的切身感受,加上其敢于打破门户之见,同时又广泛涉猎借鉴北宋李成等大家,融会贯通、自成一体,终成一代名家。书画上,与沈周(唐伯虎的书画老师)、仇英、文徽明合称“吴门四大家”(又称“明四家”);诗文上,与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绘画代表作《庐山观瀑图》在2013年9月19日纽约苏富比拍出了36亿元的天价,《月泉图卷》也在2017年12月7日北京保利十二周年秋季拍卖会上以9200万元的高价成功拍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唐伯虎《庐山观瀑图》

但是,一场意外又打破了平静,要不怎么说唐伯虎人生坎坷、命运多舛呢?

七、佯疯摆脱叛臣手:坚贞正直

都说树大招风,人怕出名猪怕壮。这不,出名后的唐伯虎却把宁王给招来了。

宁王何许人也?他叫朱宸濠(1479—1520年),明代宁王朱权的第四代继承人,明太祖朱元璋五世孙,宁康王朱觐钧庶子,大明“宁王之乱”的发动者。

这位王爷为了叛乱成功,“求贤若渴、广纳贤才”,诗画双绝的唐伯虎自然在他求贤名单之列。宁王希望唐伯虎能为自己做事,成就“丰功伟业”。当宁王的幕僚将请帖送到唐伯虎手中时,他竟感激涕零、激动不已。唐伯虎心想:难道时运好转,父亲的当官梦、自己的仕途梦就要实现了?他竟毫不迟疑,爽快地答应了。

刚到府中时,宁王十分看重唐伯虎的才能,对他也是礼遇有加。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位王爷再也掩饰不住内心的狂躁,他想当皇帝了!得知宁王野心的唐伯虎,内心惶恐不安、后悔不已,他寻思:我堂堂一名才子,行走人世间,应该是非分明、浩气长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唐伯虎画作

反复思量后,唐伯虎想到了一个万全之策:装疯卖傻。他终日酩酊大醉、衣衫不整、胡言乱语,肆意调戏府内女仆,行为之龌龊肮脏,与精神病患者无异。

后来很快心想事成,唐伯虎的意图得以实现。宁王野心虽然路人皆知,但是也怕“疯子”胡言乱语,于是派人将其送返苏州。唐伯虎得以成功脱离阴谋圈,同时也拯救了自己。因为几年后,宁王叛乱被王守仁剿灭,一干人等皆被正法。

唐伯虎返回苏州后,继续回归平淡生活。大明嘉靖二年腊月初二(1524年1月7日),唐伯虎因病去世,年仅54岁。此时,他已家徒四壁非常萧条,还是好友祝枝山出钱料理身后事,把他归葬于横塘的宗族墓地。唐伯虎临死前,回想起一生凄苦、落魄漂流的生活,留下了这首绝笔诗: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也何妨?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漂流在异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方筠临明·钱谷《唐六如先生小像》

结语:唐伯虎的一生,可谓是命运多舛、跌宕起伏,可他凭着自己那不服输、不认命的坚毅,即使孤家寡人形影相吊、即使含冤入狱身败名裂、即使命运捉弄事与愿违,他也决不自暴自弃自甘堕落、也决不委曲求全随波逐流、也始终护住本心坚守底线。所以,我认为,即使没有徐经科场舞弊案,唐伯虎依然会是让人敬仰的才子,他依然也会青史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