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沈周,字启南,号石田,明朝画家,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王穉登《吴郡丹青志》曰:“先生绘事为当代第一。”董其昌称:“笔法苍润,布置高古,当为本朝第一。”明中叶后,吴门派在画坛盛极一时,吴门派画家画法上追董巨诸家,近承元四家,沈周则是吴门画派的创始人和代表。

沈周一生未入仕途,但交友极广,如其好友王鏊所言:“一时名人皆折节内交。自部使者、郡、县大夫,皆见宾礼。缙绅东西行过吴,及后学好事者,日造其庐而请焉。相城居长洲之东偏,其别业名有竹居。每黎明,门未辟,舟已塞乎其港矣。”正因其庞大的社交网络,沈周日常生活中的迎来送往在所难免,这就为其大量的送别图创作奠定了社会基础。实际上,沈周的送别图也是一种维持社交网络的重要“媒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沈周《京江送别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

“江岸送别”这一主题最早在南宋就已产生。学者石守谦认为,创作于1194 年左右的佚名《送海东上人归国图》是现存最早的“江岸送别”图。此幅作品采用南宋常用的半边式构图,右侧岸边五人面对正要远航的船只,两人抱拳作揖临江告别。从扬帆起航的行舟,到送与被送者隔岸拜别,再到岸边的饯别小亭,其所描绘的送别场景构成了“江岸送别”的基本样式。到了明代,沈周的《京江送别图》、《春江送别图》、《京口送别图》等,皆是岸脚拱手道别,岸边待发之舟,宽阔的水景留白,构图自右向左,可以说是对前人这种“江岸送别”图式的继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临风判袂图卷》亦是如此,整体构图疏朗,远山以粗笔披麻皴法出之,淡墨晕染,寓之缥缈无尽之感,江面留白,船夫摇橹,友人即将乘舟远去,五人在岸边俯身抱拳作揖,依依惜别。前景有矮小山丘与杂树相互掩映,岸边亦写饯别小亭,亭外翠竹荫荫,不禁生出“不信相逢易,翻怜判袂难”的离别心境。布局在传统中国山水画中被称为章法,东晋画家谢赫称其为“经营位置”。此卷笔墨粗犷,水墨交融。在皴法上用粗笔披麻皴绘成,兼用小斧劈皴,在前景的树石与远处山峦中都可看出用笔的沉着有力。在墨色的运用上,注重用淡墨随着山石的结构进行渲染,墨色层次丰富,整体表现得苍润有力、浑厚天真。这是沈周在结合前人笔法的同时融入书法的特性,由“细沈”转为“粗沈”的特点显现。这也是沈周山水画的一个基本格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沈周《临风判袂图》 画心

文人画强调“书画同源”,沈周的皴法,更接近于“写”,画山石时披麻皴、短斫交错,中锋用笔,长笔中间多有扭曲抖动,短斫用笔粗且肯定,有吴镇粗头笔法的痕迹。文徵明称其为“墨痕惨淡法古意,笔力简远无纤尘。”在《京江送别图》中,山石用墨浑厚,长短披麻皴结合,本卷《临风判袂图》线条大都是短而快速有弹力的笔触,皴法趋向简括,线条呈现起笔重而收笔轻的表达,在整体上既有披麻皴,又在个别线条上有小斧劈皴。这种皴法特色不是一味模仿某一种皴法,而是在吸收总结前人的经验后演绎出来具有沈周个人风格的皴法表现。其墨色多以湿笔渲染,极富浓淡变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京江送别图-山石局部

本幅-山石局部

他还习惯将苔点在山石轮廓线内,甚至山石形体之外,这是前人所不曾有过的。明代唐志契《绘事微言》说:“画不点苔,山无生气。昔人谓:‘苔痕为美人簪花’,又谓;‘画山容易点苔难’。”沈周常用秃笔浓墨点苔,用焦墨破醒,有意识地减少了写实意味,并不追求形似。苔点常落在山石外,时常与山石皴擦连成一片,虚实结合,浓淡得宜,浑然一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沈周《临风判袂图》 局部

沈周山水画中人物多为点景而画,寥寥几笔,传韵达神。《魏园雅集图》中文人集会的场景,最能展示沈周中晚期画作对人物的描绘习惯。这幅画中有四人对坐于亭内,有一小童抱琴侍立在旁,山径树下,另外还有一文士曳杖信步,趋往草亭。本卷《临风判袂图》中亦有表现得极为精彩的点景人物,图中在岸边与友人拱手示别的文人,几人姿态自若,衣纹的穿插自然合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魏园雅集图-人物局部

本幅-人物局部

沈周只用了简单几笔就将人物姿态及其头饰表现得一清二楚。虽笔画减少,但笔力劲健,神韵不减,姿态仍旧十分形象。沈周在技法上吸取宋元各家之长,在长期实践中不断总结,将其创造性地加以运用,形成了刚中显柔、雄浑凝练的用笔。尤其是闲笔的运用,劲利如铁划银钩,力可扛鼎,而无一丝霸悍之气。皴法不但有自身线条、力度、肌理等形式美,也蕴含着山水浑厚、空悠等内在美,线条也有粗细、轻重、虚实、枯润之分。用笔的提按、转折、顿挫等也有所不同,最终呈现出异彩纷呈的画面效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沈周《临风判袂图》 局部

沈周一门三代画家,其早期绘画继承家学,并师承杜琼、谢缙、刘珏等人,属董巨至元四家系统。他的创作时间超过五十年,风格多变。明李日华在《六研斋笔记》中这样记载:“石田绘事,初得法于父、叔,于诸家无不烂漫;中年以子久为宗,晚年醉心梅道人,酣肆融洽。”综合前人研究,可以将他的创作生涯划分为三段:四十岁前为早期,偏好王蒙,心摹手追,形神皆似。山水布景繁复,笔法工细劲健,格调缜密精严;四十岁左右,他开阔眼界,除师法元四家、着力黄公望外,唐宋诸家均有涉猎。此时的他既可精微细密,又能雄健广大,逐渐形成“细沈”与“粗沈”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直到六十岁左右都属沈周绘画中期;六十岁以后为晚期,独好吴镇,下笔粗简,苍郁雄浑,炉火纯青。以本卷《临风判袂图》为例,体现出他内心宁静、笔法简逸、天真自然的晚年审美风格,一气呵成的画法使作品充满灵性。文氏一门、青藤白阳、四僧八怪、前后海派,俱得其惠。

文章来源于朵云轩,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