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作者:挈挈

注意!!!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论及苏州古城的红豆树,大家最熟悉的可能是吴衙场那棵明代古红豆树。红豆树所属的吴之佳宅,为控制保护建筑,并认定为“红豆山庄”遗址。在经学史上,“红豆书庄”或许是最为纯粹的清代汉学学统发源地。“红豆书庄”为清前期苏州学者祖孙三代惠周惕、惠士奇、惠栋的书斋,东吴惠氏三世传经,引领一时学术风尚,使得以苏州为中心的吴地成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变迁之枢纽。我们不如从这棵古红豆树开始,认识红豆主人与他的朋友们。

吴衙场古红豆树半缘君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吴衙场古红豆树半缘君摄

一、溪上造红豆斋

红豆树、红豆山庄的身世与东吴惠氏紧紧联系在一起。惠氏一支原居太湖边的东渚,直到康熙二十六年丁卯春,惠周惕移居元和县葑门。惠士奇记其父:“结庐于葑谿南、清谿北,名其居曰红豆斋,坐卧其中,嚣然而乐。”

这棵“红豆斋”的红豆树实则大有来历。同治《苏州府志》有载:“东吴惠氏红豆书庄,在苏城东南冷香溪之北。先是,东禅寺有红豆树,相传白鸽禅师所种,老而朽,复萌新枝。周惕移一枝植阶前,生意郁然,因自号红豆主人。”综合文集所述,大概可以厘清,原先只有东禅寺拥有一棵宋代红豆树,惠周惕在康熙年间移植一株于宅前。“僧目存为绘《红豆新居图》,主人自题五绝句,又赋红豆词十首,属和者数百家。”《红豆新居图》现已不存,但诗歌尚存,惠周惕至交朱彝尊云:“粥鱼茶板近松门,夕照双浮塔影存。一入画图看便好,城居僻似沈尤村。”那时的城东葑门一带并不喧嚣,多为田地,是读书治业的幽静场所,红豆斋传至后人,名声更响。

《东庄图册》之东城、西溪 沈周 明 南京博物院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东庄图册》之东城、西溪 沈周 明 南京博物院藏
吴宽之东庄临近惠氏红豆斋、东禅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吴宽之东庄临近惠氏红豆斋、东禅寺

在惠周惕之后,惠氏三世研经,蔚然为东南耆硕。惠周惕研溪先生曰“老红豆先生”,子惠士奇半农先生曰“红豆先生”,孙惠栋松崖先生曰“小红豆先生”。红豆斋一度成为学人访苏必停留的处所,《国朝汉学师承记》谓“四方名士,过吴门者,必停舟访焉”。江藩建构的汉学谱系中,吴中三惠之学享有极高的地位,他论及“至本朝,三惠之学,盛于吴中;江永、戴震诸君,继起于歙。”从此汉学昌明,千载沉霾,一朝复旦”。这是将清代汉学的发端直接归于苏州的三惠,并隐隐约约将“皖派”代表戴震认为是“吴派”三惠的后继。某种意义上,红豆斋三代“红豆主人”,不仅是从前辈顾亭林那里接过了苏州学脉,整个惠氏家族世代治学,也在不断扩散吴门经学的学术影响力。晚清及民国学者在重写清代学术史时,“吴派”不仅是以苏州府为中心的地域学派,更是整个清代学术得以发展的动力。

江藩《汉学师承记》图谱 图源:乾惕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江藩《汉学师承记》图谱 图源:乾惕斋

那么,红豆斋具体位置在苏州哪里呢?吴衙场的那棵红豆树是否就是红豆斋的那棵呢?经由颜世和先生考证,《吴门表隐》、《双塔影园记》中可以分析出,红豆书庄东不超过东禅寺,南不越过冷香溪,西不过官太尉桥,北不超过升龙桥,吴衙场并不符合这个范围。

乾隆《姑苏城图》、同治《苏城地理图》局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乾隆《姑苏城图》、同治《苏城地理图》局部
地图中可见官太尉、钟楼、东禅寺、冷香溪等地标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地图中可见官太尉、钟楼、东禅寺、冷香溪等地标注

从清代《苏城地理图》、《姑苏城图》上,我们可以标志出具体地标。东禅寺在现在苏州大学校园内,文星阁(旧称钟楼)的北面,官太尉则在唐家巷西端,升龙桥宋代称“万寿寺前桥”,明代始称“升龙桥”,在清末图中称为“兴隆桥”,而这几幅地图上的“冷水湾”应是“冷香溪”。冷水湾是一条东西走向的小溪,后被填平,民国时的读书湾就是冷水湾、冷香溪,惠氏红豆斋遗址应就在现在的唐家巷读书新村附近。令人失望的是,吴之佳宅的古红豆树被认为是红豆书庄遗址,应该是个美丽的误会,红豆书庄与红豆树都毁在太平天国兵祸中。

《牡丹图轴》 沈周 明 故宫博物院藏 沈周晚年常住东禅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牡丹图轴》 沈周 明 故宫博物院藏 沈周晚年常住东禅寺

值得一提的是,东禅寺所在之地临近晚明吴宽的东庄园墅,为沈周、文征明昔日觞咏之处,不过东禅寺的古红豆树大概在清乾嘉年间就已衰败。黄不烈为常熟瞿绍基《芙蓉山庄红豆册页》题诗“东禅衰朽留南圃,六十年来一再开”,指的便是“东禅寺红豆久不存矣”,而分枝留在了惠氏红豆斋中。没想到几十年后,红豆书庄也在庚申兵燹中消亡。当清末苏州学者叶昌炽作《藏书纪事诗》时,咏惠氏一门诗曰“红豆新移选佛场,葑田北去有书庄。一廛负郭三分水,四世传经百岁堂”。恐怕当时红豆书庄已不存,“红豆”与“百岁堂”皆为追忆。
二、红豆斋藏书、著书

虽说惠氏三世家学,真正的集大成者则是三代之后的惠栋。作为吴门经学领军人物,惠栋《九经古义》考稽群经古义,集中体现了尊古崇汉的治学思想,考据学时代自此降临。观察惠栋生活的清中期苏州,这可能是诞生大师的极佳时代,晚明以降江南刻书业、藏书业飞速发展,学术交流空前频繁。

藏书是学术研究的首要条件之一,惠栋研究材料多来源于家中书庄红豆斋的藏书。惠栋祖父惠周惕所编《百岁堂书目》中藏书已甚多,祖孙相继,家学与书籍一同传承下来,这为惠栋治学提供了难以估量的支持。乾嘉后学钱大昕在《惠先生栋传》中就提到:“先生自幼笃志向学,家多藏书,日夜讲诵。雅爱典籍,得一善本,倾囊弗惜。或借读手钞,校勘精审,于古书之真伪,了然若辨黑白。”古人得善本比我们想象的艰难,手持藏本的学者往往会倾注全力做校勘、注疏之学。学者成书过程极为漫长,往往各种借阅传抄,博采群书,逐条累积修订,从微处渐知反思,反复批校定型,至晚年方可成书。

《礼记注疏抄》稿本 惠栋 清 苏州吴江区图书馆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礼记注疏抄》稿本 惠栋 清 苏州吴江区图书馆藏

所幸惠栋离我们的时代较近,至今仍有多部手稿存世,得以一窥乾嘉学人治学路径。以惠栋代表作《九经古义》为例,此书稿本现藏于上海图书馆,定稿在惠栋身后才由李文藻主持刊刻出版。这些稿本可能是初稿,初稿资料的累积又来源于惠栋随书的批评、校勘、题跋,汇编成札记,思考成著述。“九经”之《礼记古义》,就有惠栋批校《礼记注疏》藏于上海图书馆,惠批《礼记正义》藏于国家图书馆。另吴江图书馆有一珍贵手稿《礼记注疏钞》,正文主要摘录《礼记正义》的内容,另有眉批、小注。该书经考证为惠栋稿本,其正文为惠栋之子承德、承学所抄,批笺则为惠栋亲笔。暂时无法确定惠栋批校的具体时间,但从中可见古人治学并不是武断地评点经文注疏,而是积累多种前人阐释后,才与经典文本对话。更何况,惠栋生在清中期的苏州,因此能够见到许多孤本秘笈。

《礼记注疏抄》稿本 惠栋 清 苏州吴江区图书馆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礼记注疏抄》稿本 惠栋 清 苏州吴江区图书馆藏

批笺为惠栋亲笔,上有“惠栋之印”“定宇”印

乾隆十四年,惠栋在苏州璜川书屋得见宋椠《礼记正义》,如获至宝。明末至清嘉庆以前,学术界广泛流传的《礼记》经注疏合刻本,是毛晋汲古阁刻《十三经注疏》本《礼记注疏》63卷,底本是明万历北监本十行本,存在大量空白和错误,但这错误较多的十行本已经是毛晋能找到的较好版本。直到清初,南宋刻八行本《礼记正义》70卷横空出世,此版文字完整且错误少,先入藏虞山季振宜辛夷馆,后转藏苏州吴用仪璜川书屋,即惠栋看到的八行本《礼记正义》(现藏国图)。

《礼记正义》70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礼记正义》70卷

宋绍熙三年(1192)黄唐两浙东路茶盐司刻宋元递修本

孔颖达 唐 国家图书馆藏

惠栋大喜,果断“以北宋本校毛本”,校勘毛晋汲古阁本《礼记注疏》,改正脱误万余字,自言“校雠是正,四百年来阙误之书,犁然备具,为之称快”,改善了《礼记》疏义缺文误字的情况。校勘学为文本考据的基础,惠栋的批校对当时主流《礼记》版本面貌起到了极为深远的塑造作用,并广为流传。

八行本《礼记正义》书末惠栋跋文,跋后有“惠栋”“定宇”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八行本《礼记正义》书末惠栋跋文,跋后有“惠栋”“定宇”印

当阮元校勘《礼记注疏》时,他无法看到这部南宋八行本,直接参考了惠栋校勘成果,称为“惠栋校宋本”(事实上是“惠栋校毛本”),并直接进入阮刻《十三经注疏》中。乾隆五十六年,清廷进行《十三经》校勘刻石工作,阮元充任校勘官负责《仪礼》校勘。这一版本成为清中期以来大众的基本读本,也是今日我们所谓十三经经典文本的主要来源,而这版《十三经注疏》随处可见清代苏州学者的身影。

以三惠之学为代表的吴派学术,于晚明毛晋汲古阁刻书就开始萌发,吴地藏书家们以收藏建立起学术网络,学者们通过校勘、传阅古籍以交流学术观点,每个普通的书商、刻工、抄手都成就了“吴学”的最终出现。吴派经学并非仅仅是惠氏家族的成就,他们的治学基础建立在整个江南地区的学术生态上,分享了国家权威对经典文本的解释权力。这种影响力非常持久,经由苏州学者重塑的经典文本,至今仍在学人的阅读世界中占据一定位置。

三、书庄中的学者世界

大名鼎鼎的红豆主人们,在藏书、著书之余,同样从事刻书事业。有趣的是,惠氏三代相对于学术著作,更喜刊刻诗文集,现存红豆斋刻《砚溪先生诗说》、《砚溪先生全集》、《半农先生集》等等。而最著名的红豆斋刻本,是乾隆年间的《渔洋山人精华录训纂》二十卷,这与惠栋的经学论著几乎同时完成,是惠栋对渔洋山人王士禛已刊诗集所作的一部集注。

《半农先生礼说》 红豆斋刻本 惠士奇 清 国家图书馆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半农先生礼说》 红豆斋刻本 惠士奇 清 国家图书馆藏

惠氏祖孙始终与吴中诗坛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惠周惕就少从尧峰山人汪琬游,且从王士禛诗学。“训纂”二字足见惠栋经学家本色,他详证王诗中的史实及典故,考订校勘文字,将传统吟咏诗学过渡到笺注之学上。这提醒着我们注意,不能以现代学科去划分学者的文学与经学,17、18世纪的江南学者在处理各类问题,无论是诗歌还是经学,都有他们独到的思维方式,有那个时代的责任与目标。

《尧峰文钞》 清康熙三十二年林佶写刻本 惠周惕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尧峰文钞》 清康熙三十二年林佶写刻本 惠周惕跋
汪琬 明末清初 美国哈佛燕京图书馆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汪琬 明末清初 美国哈佛燕京图书馆藏

从单线程的清代学术史来看,惠栋的时代上承清初,下启乾嘉。钱穆先生《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论及惠栋时说:“夫苏州惠氏专门之学,其意本在于考古,而常州诸贤,乃尊之为大义,援之以经世,此则其蔽也。”这实际上是在突出吴派让步于皖派的地位,直到皖派戴震那里考据和义理彻底分家,将文本、语言与思想两者对立,萌发出前现代的实证精神。苏州的三惠一旦成为汉学开山宗师,就置于被超越的线性进化进程中。但今天的我们还要反问一句,惠栋仅仅是“意在考古”吗?

《王士禛放鹇图》局部 禹之鼎 清 故宫博物院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士禛放鹇图》局部 禹之鼎 清 故宫博物院藏

惠栋倡导汉学,强调“古训是式”,要求治经从识字审音入手,在《九经古义》中无处不彰显此意。汉儒去古未远,是佛道学说被理学家混入儒学之前的时代,因此更接近古代圣人原义,其说可信。惠士奇所谓“经之义存乎训,识字审音,乃知其义,是故古训不可改也,经师不可废也”,指的是微言和大义存在于历代经师传承和口授之中,汉代经师有各自的理论体系。正是因为汉代经师之说立于学官,与经并行,师承家法,不加更易,不容易像宋明理学那般“自得于心”。

三惠之学从宋学中脱胎而出,继而以“尊汉”与宋学对立。但红豆斋的楹联分明写着“六经尊服郑,百行法程朱”,身为乾嘉汉学的旗手,惠栋仍力图在实践中遵循宋儒修身之学。惠栋的“古训”不是狭窄的、考据意义上的语言学,而是通过明辨古字、古音,再次回到先王六经中进行经义阐释。师法所传虽关乎经文训释,更在于义例,义例则是微言与大义之寄托,汉学的考证方法某种程度上又回到了宋学道德思辨框架之中。

《渔洋山人自撰年谱》惠栋注补 清乾隆红豆斋刻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渔洋山人自撰年谱》惠栋注补 清乾隆红豆斋刻本

王士禛 清 国家图书馆藏

换而言之,清代汉学家都有义理的追求。惠栋弟子仅江声、余萧客,但几乎所有乾嘉学者如戴震、王鸣盛、钱大昕、王昶、毕沅等大儒,都曾来请教。吴地学者云集,以惠栋为核心的吴门汉学引领全国学术转向。某种意义上,东吴三惠的解经思路为乾嘉学术提供了可供参考的规范。当红豆斋主人于冷香溪觞咏诗歌时,他们认为自己是经学家还是考据学家呢?理学与朴学,汉唐与宋明,书斋与世界,江南与国家的张力,都嵌藏在“红豆斋”印中。

参考文献:

1.惠栋:《九经古义》,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2013年。

2.江藩著;钟哲整理:《国朝汉学师承记》,北京:中华书局, 1983年。

3.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7年。

4.王应宪:《清代吴派学术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年。

5.李开:《惠栋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1年

6.赵四方:《九经古义》与惠栋汉学思想的形成——以该书撰写过程为中心[J].学术月刊,2016,(第3期).

7.於梅舫:汉学名义与惠栋学统——《汉学师承记》撰述旨趣再析[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6.(第2期)

8.於梅舫:惠栋构建汉学之渊源、立意及反响[J].中国哲学2014.(第3期)

9.吕友仁,吕梁:“惠棟校宋本”辨[J].儒家典籍与思想研究,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