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来聊B-52,大家都知道这货不但能装弹、寿命还很长,要是从1955年服役算起都快80岁了,从1952年首飞算起就已经80多,美军在2013年的时候宣布B-52要服役到2050年,到时候从服役开始算就是95年。

1952年4月15日首飞的XB-52↑

其他有些长寿飞机,像1955年首飞的米格-21,服役时间也不算短,但米格-21生产时间一直持续到80年代中期,所以最后一批实际也只有40多年,当然这个不包括我国的歼-7系列。

印度的米格-21生产线一直到1984年才停产

但最后一批B-52出厂,还是上世纪60年代初期的事,最后一架B-52H出厂是1962年6月22号,就算从这个时候开始算,到2050年,最年轻的B-52也得有88岁,这对于任何一款飞机来说都是难以想象的,特别是量产飞机,可能在一些很偏的地方,会有一些老式运输机能达到或者超过这个时间,但基本也都是个别现象。

最后一架出厂的B-52H↑

有人说B-52的设计已经太落后,在遇到防空体系完善的国家时就是个活靶子。这么说当然很对,但美军也不傻,一方面这些年来,B-52就是用在防空体系不那么完善的地方,另一方面,美军早在上世纪60年代开始就陆续为B-52加装了空射巡航导弹,立足于在对手防空体系外实施打击,这点就很要命。

旋转弹架上的AGM-86↑

具备了防区外打击能力,其实就是B-52能坚挺到2050年原因之一。像AGM-86常规型射程超过1000公里,核弹头的B型更是达到2400公里,后来的AGM-158ER型射程也是1000公里,新研制的AGM-158B-2型射程1900公里。这些个距离不仅远超目前所有地空导弹的射距,也远超所有战斗机的机内燃油作战半径,甚至远超目前所有预警机的雷达搜索半径,在这个距离上,来自飞机本身故障的威胁比来自对手的威胁要大得多。

B-52正在装载AGM-158↑

这里也可以看出让B-52坚挺的另一个原因,就是那副超大身板——改装余地大、随便加点什么东西完全不在话下,像越战后为B-52G和H加装旋转挂架、电子对抗设备升级等等,改装完成以后机体增重11吨,这要是放在一般飞机上可能就废了,但对B-52来说没事,无非是少装10吨油而已——它最多能装140多吨油,少装个十来吨油真不是什么事,当然这140多吨油也不可能全装满,那样的话不带弹都飞不起来。

不够了空中还可以补↑

改装余地大,就能不断适应任务形势的需要,美军其实一开始也没打算让B-52服役这么久,它一开始是设计用来替换B-36的,最早的方案早在1946年就设计出来了,当时还是平直机翼装6台涡桨发动机,后来几经改进才换成了涡喷发动机方案,算起来还是属于“第一代”喷气式轰炸机。

B-52设计方案变化↑

当时喷气式发动机推力太小,B-52 原型机使用的普惠J57-P-3单台推力39千牛,这才一次性用了八台。B-52服役期间美军不止一次想把这8台换成4台,中间甚至已经挂上去进行了试验,一直到2020年还在琢磨,但每次到最后还是要用8台。

B-52E装TF39试飞,这架飞机被称为JB-52E↑

按说发动机少一些,系统会更加简单,但美军评估了好几次,结论都是改少了发动机会带来重新设计工作量太大,本着“省钱凑合用”的大原则,就这么凑合着一直用到现在还是8台,成为量产飞机里发动机最多的一种,之前也只有加装了4台涡喷的B-36比它多。不过发动机多也有多的好处,8台发动机分布在四个挂点上,随便哪台发动机坏了,造成的不对称推力比较小,对飞行安全影响并不大。

B-36装了10台发动机,6台活塞+4台涡喷↑

要说这在打仗的时候应该也是个好处——打坏了一两台不影响机组回家,但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要凭运气。1961年4月7日,一架 F-100挂着AIM-9进行拦截训练,结果因为导弹发射电路故障,把一枚AIM-9意外的打了出去,更意外的是这枚AIM-9在导弹整体命中率很低的当时直接命中了一架B-52的其中一个发动机挂梁,最意外的是这枚小小的AIM-9还凭着小小的战斗部直接把大大的B-52的机翼给直接干断了,可谓是真正的“一发入魂”,这也是B-52首次在空中被“击落”。

这就是那架倒霉不尽的B-52B↑

坚挺的最后一个原因,大概就是实在没有替代品。B-52之后美军很多次都想研制新机把B-52替换掉,最出名的就是3倍音速的XB-70,后来还有的B-1,B-58的本意是想替换B-47,但B-47都快退役了B-58还没接上,竟然还是B-52顶的缺。最后的结果是B-52成功熬走了B-58、熬死了XB-70,差点也熬死B-1,B-1是后来改变了任务模式才勉强替换了FB-111,但最终也没能抢走B-52的饭碗。

“临时顶缺”的B-52G↑

这几款轰炸机能力不能说不强,但也是各有各的一言难尽。B-58的最大问题是机体太小(相对B-52小)、载弹量和航程都和B-52不在一个档次上,最关键的是没有弹舱、只能在机腹下挂一枚核弹,在翼下增加外部挂架就会极大增加阻力,导致2倍音速这个唯一的优势也荡然无存,由此导致B-58完全不能执行常规轰炸任务,最后只生产了116架,服役了短短10年就告老还乡。

B-58,飞得快但并不好用↑

XB-70在设计的时候初衷是非常先进的,预计苏联没有相应的飞机能拦截,但没想到的是苏联也没有想着用飞机去拦——换成地空导弹了,这个话题墨林前面有一篇专门写XB-70的文章里聊过,这里就不多说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往前爬爬楼。另外再加上巡航经济性、战略导弹的挤压、以及经费等等问题,XB-70最后连YB-70的阶段都还没到就没下文了。

XB-70“女武神”太费油钱↑

B-1和XB-70的命运前半截有点类似,本意是结合B-58的高速和B-52的大航程和大载弹量,一次性替换这两种机型,但后来因为B-2的研制进度比较乐观,只生产出了原型机就停掉了,直到80年代B-2的研发遇到瓶颈导致服役延迟,只好又把B-1的原型机搬出来,改巴改巴成了B-1B。现在B-21又出来了,B-1B的计划退役时间是2036年,这么来看的话,B-52最后还是能把B-1B熬走。

B-1B倒是不差,但也熬不过B-52↑

现在美军甚至还有继续把B-52H改成B-52J的计划,主要是换装更新的罗罗F130发动机——也还是8台,到时候会不会再进一步延寿,现在还真不好说。据说2011年美国出了一位B-52飞行员的爷爷和爸爸都是B-52飞行员,这哥们儿如果争点气并且运气好,到时候再培养出来一个第四代B-52飞行员,没有意外的话还能接上班,那就更有意思了。

三代B-52飞行员,爷爷和孙子还是一个单位的↑

要说起来,一种飞机服役时间太长,也指不定到底是好是坏,得看从哪个角度去理解,即使是没有替代品,也得分到底是研制不出来新机、还是没必要研制新机,又或者是有了新机也不影响老机的使用。现在各国服役的大型轰炸机,包括俄罗斯的图-95、以及我国的轰-6等等,之所以长期不换,其中都涉及很多因素,技术上的经济上的使用上的,等等,特别是作为战略轰炸机,可能还涉及到一些国际关系和政治上的考虑,绝不是一句“弄不出来”那么简单的话就能总结得了的。

这货年纪也不小↑

当然就像那句话说的,用不用是一回事,有没有是另一回事,新型战略轰炸机,对一些小国可能是摆设,但对我们这样的大国来说,该有还是得有。

这图实在太有创意了↑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