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画,以“老”境为佳
中国的书画艺术,颇具大器晚成的特征。
历史上,有不少书画天才横空出世,其作品可称得上“美”或“佳”,但要达到兼具“气韵”与“神思”的等级,往往是艺术家苦心钻研数年,经过无数次的“笔墨通会”之后,才能渐入“老”境,创造出登峰造极的作品。
这里的“老”,并非单指年龄上的老成,而是中国传统书画中一个独特的美学概念,指的是绘画作品攀登上了美学的高峰,达到老辣、老到、老而弥坚的境界。这是中国书画、文化、艺术的至高境地。
所谓"通会之际,人书俱老"。
唐代书法家孙过庭在《书谱》中有一段著名的论句:"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
短短几十字,言简意赅,便道出书画研习过程中各阶段的不同状态。
可以看出左边笔触较为温润,而右边笔墨则老辣苍劲
年岁愈长,愈趋“老境”
齐白石六十岁以前的画尚未大成,到六十岁以后突飞猛进,作品更具"火候",人称衰年变法。六十岁之后的白石老人,渐入佳境,越画越"老",在七八十岁达到了个人意境的巅峰。
国画大家中,不止齐白石,吴昌硕、黄宾虹也都是到了七八十岁,才达到"人书俱老"、"人画俱老"的境地,可谓"大器晚成"。
艺术靠的不仅仅是才气,更是靠丰富的人生阅历。只有在经历了人生的沧桑之后,通过生活阅历与人生感悟的沉淀,将创作者自身的情绪和意境传达至作品中。
只有如此,方能达到艺术的至高境界。
除去书画,从古至今的多种行业如曲艺、建筑、手工等,都是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积累与磨炼,最后熟能成巧,融合自身的风格特点,达到出神入化的效果。
人生经验越足,锻炼的次数越多,自身的技法和情绪的抒发才会随心所欲,愈发纯熟,具有随意变化和延展能力,对于艺术创造来说是尤为重要的。
这也是为何,艺术家往往年岁越大,成就越高。
因为他们对于自身笔墨的掌控,已经形成了根深蒂固的肌肉记忆,加上这些年来不间断地打磨自己的技法,并进行思考和革新,最终达到了“越老越妖”的效果。
衰年变法,意境俱佳
中国书画界,有很多大家都经历过"衰年变法"这一过程。
如齐白石的“衰年变法”,这是最被人所熟知的。当时中国画坛的画风非常混乱,齐白石想要创造出属于自己的风格,改变原有的绘画方式。著名画家陈师曾听说齐白石的主张之后,非常支持他。
就这样,齐白石闭门十年,终于打破了凡俗,将自己内心的想法真正地融入到了他所作的每一幅画中,成为中国画艺术史上的一座高峰。
赖少其在他七十岁高龄,选择"丙寅变法"。
他出访日本、美国和法国,观赏了莫奈、梵高、塞尚等印象派名家作品,他们的创作手法和色彩也对赖少其的创作和画风产生了重要影响。
为了使人耳目一新,他在画作中多用“方形”构图,既便利于发挥中国画的特长(南宋马远、夏圭),又便于吸收西画技法。故而他晚年作品中常出现中国画所用不到的明快浓郁颜色,但同时又有别于西画,而是一种“不求物似,只宏观表达”的超脱意境。
作于1986年的《剑叶洒金花》自题中,赖少其这样写下变法心得:“余于丙寅归故里,住羊石斋中吸收中画与西画之长,实行变法,既不似中画,也非西画,姑称为中国人所作之画可也。”
黄宾虹的绘画也历经了从"白宾虹"到"黑宾虹"的演变,学习元人吴镇“因素天然、黑密厚重”的积墨风格,把前人所积淀的技法往更高更深处挖掘。
在用墨、用色、用水等方面,是切实、巧妙地把生活中的体验与感受融会消化了。这种融会消化,个中即包涵着有悟性画家的“内营丘壑”,达到了艺术的至高境界。
对艺术家而言,他们穷极一生都在孜孜不倦地穷究理法,探幽发微,以学养濡染笔墨。这才使得许多书画大家在高寿之时,笔力墨韵较之壮年时老到许多,所展现的气韵和意境也迥然不同。
袭旧革新,乃墨海耕耘之本
现代书画大师李照东先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也一直在转变自身的绘画风格。
先后历经海派的启蒙、岭南派的影响、上溯古代诸家、李可染的画作、王朝闻的美学理论;又参悟了八大、青藤,特别是对积墨法的使用;以及落茄皴、牛毛皴的学习,此时的画风亦从早期的写实叙事,经由表现田园诗情、追踪宾虹体,到越来越靠近当下的面貌。正是沿着黄宾虹的路子,集百家之所长,从而使李照东先生有了自身独特的风格面貌和画学主张。
即淡化了门庭畛畦,不想让任何法理限制自己的表达,防止绝对化思维,全凭自身意境挥洒,这使他从前人的风格中“走出来”,创造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艺术风格。
一位在书画界有所成就的艺术家,不会是一种风格贯穿其整个书画生涯,追求变化,汲取众家之长并推陈出新,才能让自己的作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为书画艺术带来更多新意。
书画艺术家的作品,是艺术家与世界的关系。
不只是眼睛看到的景物,而是置身于世界的瞬间生命体验,由此产生的"心灵感悟"。心灵之境,是绘画艺术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物我合一"的境界。
真正大成的画家,往往不会太在乎绘画的形式和对象,而是用其炉火纯青的画功,将再平常不过的事物赋予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也是中国画的精神所在,摆脱世俗纷扰,追寻超脱的意境与自身情感的抒发,最终成为上乘佳作。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