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陶渊明--

一形似有制,素襟不可易。

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

01

陶渊明的职场人生其实还挺精彩。

陶渊明第一份有正儿八经记录的工作是江州祭酒,那一年他二十九岁。二十九岁以前的履历没有任何记载,只是从他的诗里可以知道他大约“总角闻道”,“少年游宦”。也就是说他十二岁开始正儿八经的学习经艺,弱冠之后开始游学生涯。

魏晋时期,一般稍有抱负的贵族子弟二十岁就开始进入仕途了,根据中正所定品级谋取相应的官职,从低职开始历练。谢灵运就是按着这一路线踏入职坛的,只不过对于一等门第的他来说,员外郎这样的闲职他看不上而已。

二十九岁的年纪对于当时的社会现状而言,已经可以算是爷爷辈的年纪了。也有学者研究说陶渊明其实从二十岁开始就已经四处游宦了,只不过从事的职务都过于卑微,详情不可考据而已。此推断的根据是其诗《饮酒》其十:“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道路迥且长,风波阻中途。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馀。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

在此抱怀疑态度,因为陶渊明的诗文中经常有一些超出现实的想象之语,在《拟古》其八里还他写道“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那个时候北方全境都在匈奴和鲜卑等少数民族的控制之下,他游历至张掖的可能性较小,个人认为这是诗人的夸张和想象的可能性较大。因此,更倾向他首次出仕就是二十九岁,职务是江州祭酒。

其实这一事陶渊明在他的《饮酒》十九首里有清晰的交代:

《饮酒》 其十九

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

将养不得节,冻馁固缠己。

是时向立年,志意多所耻。

遂尽介然分,拂衣归田里。

冉冉星气流,亭亭复一纪。

世路廓悠悠,杨朱所以止。

虽无挥金事,浊酒聊可恃。

《饮酒》应是陶渊明回乡归隐多年以后自述心路的组诗之一。诗里开头就讲自己当初入仕就是为稻粱谋,而为官后依然未能根本性的解决衣食问题,由此引起反思,遂认定了人生的归宿。而立之年,深深愧于平生之志,干脆遂了耿介的本性,拂衣解襟回归田园。虽然回归乡野已经十二年了,但是内心的惆怅和纠结依然反复。他用战国时期卫人“杨朱歧路”的典故影射了曾经的彷徨,最后他以酒释然,说世道辽旷悠远,幸而有酒可解。

02

其实,陶渊明的第一个工作并不差。

据学者们多方考据,江州祭酒还算是比较重要的实权职务。自陶侃死后,江州就纳入了桓家和琅琊王家的势力范围,王羲之在江州刺史任上,特设了“江州祭酒”这个职位。据《宋书·百官志》记载:“晋成帝咸康中,江州又有别驾祭酒,居僚职之上”。“(州)祭酒分掌诸曹:兵、贼、仓、户、水、铠。扬州无祭酒,主簿治事”。也就是说,江州祭酒是此地特有的,而且主管一州的兵曹相关事务。

江州就是现在的九江,东晋始置郡,辖境为江西大部。地处长江中下游,接壤荆州、扼守扬州,历来具有举足轻重的军事地位。在东晋一朝,可以说是除荆州、扬州之外的最重要军事重镇。

如此重要的职务为何会落到声名不显的陶渊明头上,应该有赖于他曾祖陶侃在江州的积威。陶侃久居庐江寻阳,330年,在与王家的江州之争中胜出,真正掌控江州。虽然陶侃死后桓、王两家轮流坐镇江州,但陶氏一系经过多年的耕耘,其势力依然不可小觑。可以说陶家在江州的地位不会亚于王家在会稽的地位,陶渊明作为陶孟两家后代,虽然家资不显但名声是响亮的。为了平衡各方势力,作为江州刺史的王家为了拉拢陶家子弟,自然可能委以重任。

可惜,生性耿介的陶渊明显然不适应官场生态,这个工作没干多久他就辞职了。

03

公元398年,桓温的小儿子桓玄不堪忍受司马道子父子的排挤,就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他大肆招揽人才,连在家赋闲的陶渊明也被招入旗下。这是陶渊明这一生干得最长的一份工作,他从398年入职,虽然中间已经极其不耐想回老家,但还是坚持了下来,直到公元401年母亲孟氏去世,他居丧丁忧辞官回了家。

不得不说,陶渊明还是挺有运气的,在他丁忧期间东晋朝廷发生了一件顶天的大事。前上司桓玄果然把东晋大boss赶下了台,自己坐上了那个位置,虽然只做了短短一年多的皇帝,但也算圆了桓氏两代问鼎天下的梦想。不过龙椅还没有坐稳,他就被底层“业务员”出生的刘裕给赶了下来。

陶渊明完美的避开了这次“丛林”里的大狩猎,有评论家认为陶渊明是有先见之明,我觉得他纯粹是运气好。

04

公元404年,朝事回归正轨。但司马王朝经过桓玄一事,已然是空架子,刘裕等底层军阀渐渐开始掌控国家命脉。

陶渊明此时已将近不惑之年,他又开始深深的忧虑和自责,“四十无闻,斯不足畏”,根深蒂固的经世之志让他再度出仕。这一次他投入刘裕幕下,为镇军参军。后一年,他又入刘牢之之子刘敬宣旗下,当时刘敬宣任江州刺史,陶渊明的职务依然是参军。

当时的东晋政坛,手中拥有兵权的刘牢之和刘裕都是炙手可热的人物。陶渊明在沉寂多年以后,依然能够轻松在他们手下谋得重要职位。一方面是因为陶氏一门的声望余荫,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他虽然隐居田园,却一直没有远离当时的权贵生活圈,这与他后期的彻底归隐还是全然不同的。

这一份前途光明的工作陶渊明仍然没有坚持,不到一年,他就又辞职了。关于这其中的心路历程,他在《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这首诗里交代得很是清楚:

《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

我不践斯境,岁月好已积。

晨夕看山川,事事悉如昔。

微雨洗高林,清飙矫云翮。

眷彼品物存,义风都未隔。

伊余何为者,勉励从兹役?

一形似有制,素襟不可易。

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

终怀在归舟,谅哉宜霜柏。

那是405年的三月,陶渊明奉了建威将军刘敬宣的命令,到京都公干,途径故地钱溪。熟悉而又陌生的山山水水勾起了他心底的田园梦想。

其实离开家乡外出“务工”也就一年,陶大叔竟然觉得已经很久没有踏足这片土地了。晨光中看着眼前的青山绿水,都一如往昔,微雨洗尘林木爽,疾风吹鸟更高飞。风雨适时,万物并茂,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而我又在哪里呢?在那尘世的牢笼里,辛苦而且不得自由。平素的志向还是不能丢啊,终归还是要回到这里,做一棵霜寒中的松柏,多好。

出差回来,他就递了辞呈。

05

不过这个时候,陶渊明虽然没有老母要奉养,但膝下多了几个嗷嗷待哺的小儿,所以他还是屈从于现实的残酷。

从建威参军任上辞职以后,他的一个叔叔看他一直入不敷出,就在家乡给他找了个彭泽令的工作。这个工作工资不高,但有100亩公田可以耕种,陶渊明愿意做这个工作主要是看中了这100亩地,他想全部种上高粱,然后酿造喝不完的美酒。他夫人翟氏则坚持要种稻谷,最后各退一步种了50亩稻谷50亩高粱。

但是,他最终没能等来他的美酒。

年底的时候,上级督邮要来县里巡视,县吏让他穿戴整齐接待上峰,这老兄一怒之下又辞职了,留下了一句千古名言“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也是任性得没谁了!

大司马家族的荣光,始终让陶渊明高仰着他的头颅,这是骨子里的优越感使然,哪怕他已经家徒四壁。

这是陶渊明的最后一份工作,在公元405年的最后一个月,他光荣下岗。在经历了十余年的内心煎熬之后,他终于“复得返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