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种美食名场面当中,大清乾隆时期的那位钱塘知县王干炬,喝一口小酒、夹一筷豆腐,悠闲的哼出“吃了咸菜滚豆腐,皇帝老子不及吾”,可谓现场气氛值直接拉满。
旁边正在清点存粮的老宋头早被馋哭了,所以此时估计大概率已经是算懵逼……
当然,老宋头作为县仓吃皇粮的,下值回家路上应该是有条件买上八分之一块豆腐,解解馋。
但是,当时普通的老百姓就不要想了。
豆腐虽然是素菜,但在那个盛世,却是老百姓高攀不起的——能半糠半菜吃个七分饱,就已经是福报了,还要啥自行车……
01
在雍正元年(1723年)推行“摊丁入亩”之后,因为取消了人头税,于是很快就出现了人口大爆炸。
在顺治十八年(1661年)全国人口总数仅为2000万人(明万历年间人口1.75亿,仅北直隶就超过1000万),而到了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则已经突破3亿大关。
“盛世滋丁,永不加赋”本来应该算是好事,但在人口大爆炸的同时,生产力与生产资料虽然有一定的提升,但并未达到显著地步。
乾隆时四川《彭县县志》当中提到:“亩产米一石二斗为上,一石为中,八九斗为下。”
可见南方地区因为有双季稻,所以中等田地的粮食亩产数量能够达到1石。
而北方同期因为山东一带最大的地主——孔府,有详细的粮产量档案记载,所以亩产记载得更加确切:上等田亩产8.7斗、中等田亩产6.45斗,低等田亩产4.22斗——甚至还有2.15斗的。
清代的石、斗、升计量比之前历朝历代都大一些,一石=180斤(一说150斤)。
即南方地区的水田:四川一带亩产180斤(以中等计)。
而北方地区的旱田,山东一带亩产120斤(以中等计)。
至于耕地,虽然当时全国各省(除东北外)的土地开垦已经达到了极限,但是因为人口增长过快,导致乾隆中后期已经降低到了人均2.45亩(嘉庆后期甚至降低到了2亩以下)。
02
通过很简单的数学计算就可以发现,不论是南方还是北方,在清中期之后人均粮食占有量都是不足400斤,这还是毛粮(收割之后未经加工的原粮,包含米糠在内),而不是光粮(脱糠舂制之后可供食用的粮,也就是今天粮店里卖的粮)。
而且还是最理想状态下,因为会遇到水灾、旱灾、蝗灾、震灾、匪灾、兵灾,所以实际人均粮食占有量肯定是会更低一些。
如果再按照光粮计算,可能人均年不足230斤,这已经低于生存警戒线(2023年中国人均粮食占有量是毛粮970斤,光粮680斤)。
乾隆曾在查看户口报册的时候提到:“承平日久,生齿日繁……食之者众。”
而之所以还能处在“饿不死、饱不得”的苟延状态下,就是因为除在半糠半菜之外,有了产量高的杂粮。
最典型的有两种:北方的地瓜(番薯)、南方的蚕豆。
乾隆甚至写诗称赞地瓜“功胜人参”——不能不赞,这东西不但治好了便秘,同时还拯救了大清。要是没有明末的陈振龙引入地瓜,大清在人口3亿的时候就直接崩盘了。
对于清代番薯等在人口方面所起到的作用,一直有争议。有人并不认同“康乾盛世”就是“地瓜盛世”,证据就是地瓜种植面积并未超过耕地总体的10%。
对此不做赘述,只是可以肯定的一点:即使是一向富庶的江南鱼米之乡,在明末以及清初的时候人们主食还是稻米,而到了清中期之后,则过渡到主食当中有接近一半的杂粮,最多的就是蚕豆(鲁迅《社戏》中的罗汉豆,即蚕豆)——千年鱼米之乡,在此时硬是干成了蚕豆之乡。
而山东的地瓜干更是让人吃到泛酸水。
至于豆腐,那就想都不要想了。
今天的大豆种植区域是以肥润的东北黑土地为主,而即使是在现代科技的加持之下(育种、农药、化肥),平均亩产量也不过260斤。
所以每年要进口9000万吨的大豆(人均135斤)。
而在清朝,没有育种、农药、化肥,大豆亩产60-80斤已经是上等肥田了。
03
有限的耕地、爆炸的人口,如果想要不大面积的饿死人,那自然是要优先种植高产的作物。
纵使如此,饥荒之下的“抢粮”也都是常规操作:
“查乾隆七年之冬,八年之春,湖广、江西、江南、等处,抢粮之案,俱未能免,而江西尤甚。一邑中竟有抢至百案者。”
所以,清中期之后虽然各省都有大豆种植,甚至包括南方的浙江、福建、广东,但是总体面积与产量都非常非常的低,因为要给产量高的蚕豆让路。
一直到了闯关东大规模开垦东北土地,大豆种植的面积与产量才有所提高,而老张家正是靠着往关内卖大豆才积累到大笔财富,用于扩大军队、发展工业。
而在清末之前的东北被视为满人的自留地,一直被封禁开发。所以,在清中期大豆只能是爱马仕——不论是榨油还是豆制品,比如豆腐,都不是普通百姓所能够染指的。
康熙时期在清朝生活多年的比利时传教士鲁日满曾回忆:在康熙初期江南一代普通百姓的饮食包括大米、豆腐、菜蔬。
虽然不常吃肉,但是大米与豆腐还是没问题的。还出现了一道名菜:汤豆腐,其实就是野荠菜烧豆腐羹。
PS:在其他朝代,遇到天灾兵祸,不要说吃豆腐,就是人相食也是屡见不鲜。但即使不是盛世,只要是太平年景,因为人少地多,所以粮食并不是太稀缺,通过历代粮食价格就可以看出。
“公私仓廪俱丰实”、“黄州猪肉贱如土”、“丰年留客足鸡豚”。当然,如果说普通百姓吃的满嘴流油,那肯定也是扯淡。只是粮荒之下的盛世、盛世之下的粮荒,大约仅此一份,确实是令人无语。
但是到了清中期之后,豆腐就已经变成了流行于中上层社会的高端菜了,比如袁枚的《随园食单》、慈禧的御膳,豆腐都算是C位。
所以,钱塘知县王干炬的“吃了咸菜滚豆腐”——皇帝老子及不及且不说,但当时99.99%的人口肯定是拍马难及了。
普通百姓,能半糠半菜加上一个地瓜,把肚子糊弄个七分饱,就已经是为那个盛世做出辉煌的注脚了……
参考文献:
[1]《大清会典》
[2]《大清统一志》
[3]《清世宗实录》
[4]《清高宗实录》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