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这个问题在每个律师心里都没有标准的答案,说说我一般的处理方式,就是看人下菜碟(不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是的没错,就是区别对待,我个人理解每个人的社会阅历、知识面、性格、圈子、年龄等因素的不同往往导致对我们同一件事情的看法也大相径庭,所以在案件办理过程中遇到跟当事人意见不一致的时候,我可能会作出不同的应对措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网络,侵删)
一、对于那种社会阅历比较丰富,性格比较理性,明确知道自己诉求的当事人。
一般遇到意见不一致的情况,我首先会区分是法律方面的理解不一致还是对处理问题的策略上面产生分歧,如果是法律问题(在我比较自信的情况下),那么我会坚持自己做观点,并且摆出依据让他知道我的理解是没错的;而如果是法律以外,比如处理问题的策略上,尤其是商事案件,这种大多都是在某一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老油条(没有贬义,自己知识面窄,所以觉得这么说其实也蛮好的),那么他们提出来的观点我一般会琢磨琢磨再琢磨,他这么坚持背后的意义,当然多数时候我会直奔主题去问,如果他能说出所以然,我站在他的角度认为也确实没问题,那么我也乐意跟着学习,当个小喽啰也挺不错,作为一个执行者其实也可以让每天紧崩的神经得到一些休息,当然也能学到很多其他的东西,这是我很乐意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嘛。
二、对于那些性格优柔寡断,患得患失,做事瞻前顾后的当事人。
这种当事人其实做每个选择的时候往往都是自己跟另外一个自己在打架,方案 A 跟方案 B 之间摇摆不定,所以严格意义来讲不是跟律师意见不一致,这种当事人自己拿不定主意的时候会把压力给到律师,“杨律师,我委托你了,肯定是完全相信你的,所以你觉得我怎么做更好……”想想这种,自己跟自己打架的人,我们律师说了 方案 A 好他就真的会认为方案 A 好吗,但凡我们给出一个建议,他又十万个为什么,如果这么…,那么会怎么…(写到这先让我窒息一分钟)。我往往遇到这种当事人的时候,首先需要耐心地给分析出方案 A 跟方案 B 可能的风险利弊,其实说了这些但凡是个明白人都知道该怎么选,但这种人不,还是会十二分地纠结,纠结,纠结,他们可能会半夜一点给你发微信,也可能会早上五点说出自己的顾虑,那么这个时候我觉得还是得来点硬货,逼他们一把,最最典型的一个当事人,他有时候给我打电话可能都不知道自己想要表达什么,在一次很关键需要做决策的时候老毛病又犯了,电话沟通 N 次之后我实在忍不住也是真的想让他过了那一关快速决策一次,所以在电话里面我真的对着他咆哮了(现在想想自己真的很…,感谢当事人现在依然信任我),给了他最后期限(第二天早上九点之前),后面当天晚上他就做出了其实他一开始就想做出来的决定,只是中间跟自己闹的不可开交罢了。
三、还有一种当事人,真的很鸡贼,对律师压根就没有信任而言,可能在他们看来律师也就是一直工具,可以拿来利用。
遇到过一种当事人,完全不信任律师,而且说的上抵触律师,他们隐瞒一些很关键的事实,有时候会搞得律师很被动,甚至会被法官批评,而且但凡出了问题律师就是那个背锅侠,我至今也搞不明白他们委托律师的目的是什么。记忆深刻的是 22 年初的时候代理了一个案件,代理以后他一些基本情况不愿意说,而嘴上说的是全权委托我扒拉扒拉的。恰好办理他案件的那个法官之前办了他几个案件,对他本人很了解,也称的上是顶好的法官了,沟通的时候还给我提示过风险,而且开庭强烈要求他本人出庭,所以我侧方面了解很多信息,综合多方面分析,我一直争取给他能做调解工作,给他尽力止损,而他对于我这种行为的理解是我太软了,态度一点也不强硬,不给他据理力争(mn,法律关系在那摆着,无能的我并不能把死的说成活的,黑的说成白的), 经过沟通之后我坚持了我的观点,并且给他充分的风险提示,但他依然坚持自己是对的,后来更换了律师(法官知道后居然很诧异,对我说你对他那么好,他居然要换律师,惭愧一秒)。后来他还是坚持他的观点,但判决下来全然没有支持他的诉求。。。 再后来他没有再联系我,不知道是不是认为我当初真的是为了他好所以没有再来骚扰我,在此万分感谢。
以上是我目前能想到的三种典型的当事人,当和他们意见不一致时可能会采取的相应措施,目前大部分还有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