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90年,李善长手举丹书铁券高呼“陛下赐我免死三次”,然而,朱元璋邪魅一笑,怒杀他全家。
洪武二十三年,明朝开国功勋李善长走到了穷途末路。朱元璋以明知谋逆阴谋而不揭发为名,将李善长及其妻女弟侄等,全家70余人斩首示众。
至此,曾经位列六公之首的淮西勋贵首领李善长,生命永远被定格在了77岁。
当锦衣卫闯入李府时,李善长将丹书铁券举过头顶高呼:“陛下赐我免死三次,勿伤我性命!”
但他那既苍老又无力的声音,很快便被淹没在了喧闹的人群中,似乎一切都太晚了!
李善长的落幕既是积怨已深的疯狂报复,也是相权和皇权最后的博弈,很显然李善长完败。
那么,李善长之死的背后,究竟隐藏了哪些不可告人的秘密?朱元璋为何一定要除掉他呢?了解历史真相后,想必大家就能领悟朱元璋的用意了。
李善长是一个非常传奇的历史人物,在胡军领衔主演的电视剧《朱元璋》中,李善长是一位学识渊博、善出奇谋的神人。
朱元璋率领义军平定滁州之后,李善长骑着一头小毛驴,手中拿着一本书卷,不慌不不忙地骑驴从朱元璋眼前经过。
而朱元璋也被眼前这个,仙风道骨的老学究吸引了。于是,对着李善长拱手作揖后问道:“先生,这是要去往何处?”
李善长悠悠地说道:“去该去的地方。”朱元璋十分钦佩地说道:“现在正值兵荒马乱之际,先生居然能泰然自若,简直是神人也!”
为了留下眼前这位饱读诗书之人,朱元璋出言挽留道:“先生,我现在是这滁州城的大帅,要不您留在我身边如何?”
李善长听后仰头大笑:“现在叫个人就是大帅,我还是赶路去吧!”后来,在朱元璋的一再挽留之下,李善长才勉为其难地留下来辅佐他。
此后,李善长对朱元璋说出了九字奇谋,即“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而朱元璋在依计行事之后,更加叹服李善长真乃奇人也!
真实的李善长是安徽定远人,自幼熟读经史子集,尤其是对法家学说极为推崇。少年时期的李善长因饱读诗书,所以堪称一个谋略过人的神人。
相传,只要是他预测的事情,十有八九都被言中。为此,在乡邻之间颇有威信,而且他是一个胸怀大志之人,尤其对元朝的黑暗统治深恶痛绝。
据史料记载,朱元璋在南下滁州之际,李善长亲自登门求见,二人见面后相聊甚欢,大有相见恨晚之意。
于是,朱元璋问计于李善长,而李善长也毫不客气地指出:“大帅如果能效仿汉高祖,做到知人善任、与民生息,那么夺取天下便指日可待了。”
朱元璋对李善长的说法深以为然,此后李善长留在朱元璋身边出谋划策。
李善长确实是一个才华横溢之人,朱元璋每临大事都会和李善长商议。而他也总能献上奇谋,继而帮助朱元璋大杀四方。
期间,李善长在处理投诚将士,以及军内诸将之间的关系时,的确做出了不小的贡献。此后,李善长的职务随着朱元璋不断做大,而不断水涨船高。
最终在朱元璋称吴王后,李善长被任命为右相国。期间,李善长在处理军政大事,以及保境安民等事宜时,不仅处理得井井有条,而且也让老百姓受益颇丰。
明朝建立的前一年,朱元璋论功行赏,将李善长册封为宣国公兼左相国。自此之后,李善长开启了人生中的高光时刻。
洪武三年,朱元璋开始大封开国功勋,李善长不仅成为了六公之首,而且还坐上了文官的第一把交椅,真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但“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李善长身居高位之后,也无法摆脱权臣之间相互倾轧的规律。
最终,朱元璋开始对他产生厌烦之意,而这也成为了李善长之死的根本原因。
洪武十三年,爆发了震惊古今的胡惟庸案,朱元璋一怒之下斩杀了3万余人。此后,下令裁撤中书省并废除丞相制,由他一人兼领六部。
而李善长之死,实则背后隐藏的谜团,说白了就是权臣和皇权之争。朱元璋不允许任何人染指皇权,而李善长却明知故犯,他不死谁死呢!
李善长是功不可没的明初第一功臣,这一点想必朱元璋都不会否认,但他在位高权重之后,却忽略了朱元璋最在意的忠诚和皇权。
当李善长的忠心受到质疑,继而影响到了皇权之时,别说是李善长,就算是立功无数的蓝玉,也一样会沦为刀下之鬼!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