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第一个工作日,东莞就开了市委全会,其中一个关键词是「顶住了」。

过去一年,东莞顶住「失速」舆论,克服重重困难,稳住经济增长势头。

今年继续「顶硬上」,将GDP增长设定为5%,对齐广东省的目标。普通人难以从经济KPI里解读什么,所以我关注这个城市的两件事。

一是看看东莞如何推进新型工业化。

2024年东莞市政府「一号文」就是《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连看政府近年的一号文,2021是打造发展新动能,2022是推动数字经济,2023是坚持以制造业当家。可见,东莞的底色不是文旅城市,不是商贸城市,不是金融城市,是以制造业当家的工业城市,这是我对这个城市的基本认识。

工业是东莞经济的基石。

去年9月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召开以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具体部署。东莞,作为全国工业十强城市之一,以拥有密集完备的供应链而声名在外,「新型工业化」这个任务和使命,必须认领。

当中,我关注产业的主体。

比如,传统产业如何优化升级。虎门的女装,大朗的毛织,厚街的家具和鞋业,东莞的玩具,还有食品饮料产业等。

比如,那些链主企业、龙头企业,如何牵头在东莞组建它的产业联合体。会不会涌现更多新一代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智能移动终端等赛道的新选手。

我关注为产业提供服务的主体。

比如,政府如何统筹连片「工改工」,镇村工业园如何改造,民营产业园如何优化服务。产业服务不只是争取租金优惠、集中办理工商税务,而是介入程度更高的「产业+科技+金融+人才」服务。

我关注科技创新资源的配置。

科技创新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引领。我关注有没有更多像李泽湘在松山湖孵化科技公司的创业故事。我关注科技创新在这座城市的信息流通,科创资金、实验室、生产企业之间如何更好配对,有效落地。

我关注产业治理的多元参与者。

比如东莞有哪些产业治理水平比较高的官员,有哪些能与城市同频共振的产业服务商,还有哪些关键的产业角色我是不了解的,期待他们多多露出「水面」。多元主体参与产业治理,才能让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更好结合。

关注上面这些,是因为普通人都能感觉到,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深入发展。

那些外行人听起来云里雾里的科技创新,都只是「破」。只有与工业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生产方式、发展模式和企业形态发生变革,才是「先破后立」。

青年学者张笑宇在《产业与文明》里提出了一个「漏斗」理论,说古往今来,被遗忘的技术实在太多太多了,所有发明必须经由一个「漏斗」的筛选,才会被社会真正记住,那就是商业化或者产业化。

希望东莞能成为这样一只「漏斗」,与科技创新互相成就,跻身下一班时代快车。以产业更新,推动广义的城市更新,以人才结构更新,倒逼城市品质提升。

本文使用了AI绘画,作者输入「东莞」「新型工业」等关键词后,AI生成的一幅配图

二是看看东莞的「百千万工程」。

如果说新型工业化更多是顶层设计、产业政策,那2024年东莞值得关注的另一件事,是老百姓最有体感的「百千万工程」。

「百千万工程」全称广东的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脱胎于浙江2002至2007年期间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

广东自我剖析出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短板在县,薄弱环节在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

不少县镇村内生动力不足,一体化发展的政策体系不健全,资源要素依旧从乡村向城市净流出,留守力量难以振兴本地。

可以说,「百千万工程」是推动解决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政策窗口。

正因处于窗口期,我觉得百千万工程先要避免几点:

避免以设计标识、悬挂横幅、涂刷外墙这些「穿衣戴帽」来代替工作内容。

避免以宣传视频、新闻通稿、展板横幅这些「宣传动静」来代替工作实绩。

避免扎堆「打造」文旅村,做无以为继的乡村旅游、建无人运营的楼堂馆所来代替工作成果。

正因处于窗口期,应该被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所以还是得认真用好政策红利,发现价值,再造优势。

比如东莞的村(社区),如今基本没有农业,近三四十年的主基调都是加工制造,村容镇貌都是在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兴盛期间演化形成的,东莞的村是工业村、城中村。

随着低端制造业的转移,劳动人口结构的变化,原来样子已经满足不了新的需求。面向未来,价值在哪,优势是什么?

我关注东莞的百千万工程,一看是否真正有改善人居环境。

比如老旧空间盘活、烂路维修、臭河涌整治、边角地方改口袋公园,多增加宜人聚人的公共空间,探索社区适老化改造和儿童友好型配套设计等等。

二看能否推动就业创业,支持新业态在村里生根。

看看城市青年愿不愿意下乡,本土青年愿不愿意兴乡。比如有些年轻人特意选择回村里、回老社区创业,我想一是出于情怀,二是成本低,三是有差异化特色,但这些生意能不能做得下去,有没有更多小微企业、初创团队愿意选择在这些地方扎根,结合老旧物业的盘活,探索「旧瓶」能否装上「新酒」。

三看能否因地制宜培育可持续的镇村产业。

关键还是要有「根系发达」的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否则只推第三产业,容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最后也是最无形的,看能不能重塑一点乡村文化。

「百千万工程」如果没能重塑地方文化、地方精神,那剩下的确实只有「工程」了。

学者温铁军说,村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的蓄水池与风险缓冲垫,每次工业化城市化遇到挫折的时候,乡村都像海绵一样吸纳风险。

东莞过去经常被诟病为城乡结合部,我猜一是指景观,二是指治理水平——城乡结合部容易给人没人管的印象。

谁来管?除了政府管,政府应该引导并制造渠道让地方居民、社会各界都来管。

「百千万」的本意是指一百一千一万个县镇村,但在多元主体参与治理的层面上,还应该可以引申为一百一千一万个城乡协调发展的好想法。

大家的共同目标是,让东莞的中心更强,村镇各有其美。

在本文结尾之际,中央一号文件发布,这份文件题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更说明广东的「百千万工程」提前谋划得好,有看齐意识,也说明这件事是下阶段工作的重中之重。

这么看来,2024我关注东莞的两件事,不全是2024年的事,但也不妨年头立个flag,年底回头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