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世界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普华永道发布了《2021全球职场调研中国报告:期待与忐忑,职场人的真实心声》的调查报告。
其中数据显示,尽管73%的中国受访者对未来工作前景持乐观态度,但是仍有半数的受访者认为科技发展意味着他们的工作将在未来5年内被淘汰。
职场人对科技进步有着矛盾的心理,一方面科技会改进现在的工作和创造出新的工作,另一方面会对现在的工作产生冲击。
尤其是2020年新冠疫情的影响,更是影响了职场人对未来工作稳定性的看法。有46%的受访者表示很少有人能在未来拥有稳定、长期的工作,并且“传统的就业方式在未来将不复存在”。
很显然,随着互联网经济的迅猛发展,我们进入了大规模的数字化时代,许多的岗位被人工智能所替代,许多突如其来的变革让人措手不及。不仅仅是众多打工者显得无助,很多传统企业同样面临着数字化转型的鸿沟,也难以跨越。
正如彼得·德鲁克所说:“新的陌生时代已经明确到来,而我们曾经很熟悉的现代世界已经成为与现实无关的过往。”
面对快速迭代的数字时代,面对未来的不可预测,我们曾经擅长的能力,被经验证实过的成功已经不能再守护自己了,应接不暇的变化时刻挑战着我们。
在数字化生存背景下,人们如何消除焦虑?如何与数字环境达到平衡状态?如何重构我们的认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陈春花老师在她的新书《价值共生》一书中给出我们答案。
陈春花老师历经10年,深入了解数字化对生活、社会、产业与企业的影响,撰写出这本《价值共生》,书中全面的论述了当下数字化时代企业管理的困境与破局之法。
此书不仅可以帮助企业管理人员更好地提升组织价值,还给职场人以许多的启发与指导,书中从个人角度,给身处数字化时代的职场人提供了详细的职业规划解决方案,如何在数字化时代为自我赋能?如何成为数字化时代的超级个体?如何突破自我成就自我价值?这些都值得我们深思。
提高自我效能感,让个体价值崛起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是,它指的是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完成一件任务的主观判断。
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能力的自信心,是关于“我能把这件事做好吗?”的自我回答,是影响工作效果的重要因素。
虽然自我效能并不是一个人的真实能力,但是如果一个人有高自我效能感,在完成任务的时候,他会调动起需要的一切,包括动机、认知等一系列行动,他就可以排除外在因素的阻碍,想方设法达到期望。
所以,我们不妨通过提高自我效能感来让我们自己的个体价值崛起。
自我效能感来源于四个方面:先前的经验及实际的成就,一个人的亲身经验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是最大的。
行为榜样,也就是他人的成绩,当一个人看到与自己的水平差不多的人取得了成功,就会增强自我效能感。
他人的劝说以及个体自身的生理心理状态,我们可以凭借说服性的建议、劝告、解释和自我引导,来改变我们的自我效能感。
数字技术催生了很多新商业模式和成长模式,这些模式带给年轻人的成功机会远远大于过去。
过去打造一个企业品牌可能需要50年时间,而现在可能只需要5年时间,这一切都强化了实际成就、行为榜样以及个体心理状态,让我们的自我效能感大大提高。
另外,数字技术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赋能个体,我们运用数字技术,高效地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更容易胜任很多创新岗位。
高自我效能感能不断拓展我们的胜任力,当我们在遇到困难和调整的时候,更关注于个人努力程度,会从自己的内在寻找原因。
也正因为把自己的成功归于内因,我们也能对未来的成功抱有更高的期望,设置更高的绩效目标,成就更好的自己。
自我造就,成为面向未来的人才
活在当下,我们不但要解决今天的问题,要想走得更远,我们必须要有指向未来的能力。数字化时代,变化才是常态,在这样的挑战面前,人才必须要学会面向未来。
今天的我们面对的真正挑战,不在于学过什么,做过什么,而在于面向未来学什么,为未来做什么,只有将自己的目标指向未来,才会有更强的意愿、更大的动力培养自己、超越自己。
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调整自己,放下已经取得的成功,重新出发,从零开始。理解新技术,跟上新时代,从新的可能性出发,而不是从自己的优势出发,从时代需要的领域出发,而不是自己擅长的领域出发。
正如在华为“只有成长,没有成功”,“所有成功,皆为序曲”,这才能创造超出人们想象的成长力。
当我们把视野面向未来时,尝试用众多视角看待世界,我们既能远看,也能近观。
并非顺应时势才可以造英雄,并非环境友好才能够发展,并非碰到机遇才能够成功。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全球都陷入到一种巨大的不确定性中,很多人手足无措,很多企业陷入困境。
只有那些学会与危机共处,才有机会在危机中逆势增长。他们既看到了危机在当下带来的冲击与挑战,找到解决危机的方案,也能看到危机在未来的影响和结构性的变化,并把这些根本性变化作为自己获得新成长的可能性来源。
问自己四个问题,主动迎接挑战
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我们已经习惯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去做事,这一方面意味着时间的增多——时间被分割得更细,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时间的减少——集中时间、聚焦专注变得更难。
时间越是碎片化,我们越是焦虑,因为我们接收到的信息太多,认知盈余,就为我们造成了选择障碍。
克服这种焦虑,我们应该学会问自己四个问题:
第一,是分别心还是辨别力?分别心是人们根据事物的表面来区别地对待人和事,比如有人说:“颜值很重要”这就是分别心。辨别力则是人们对人与事进行分析、观察和独立判断的能力。
第二,是自我设限还是认知的不足?很多人说“这件事我做不到”,其实并不是真的做不到,而是自我设限。
第三,是世界变化快还是自己不曾改变?感受时代的变化,并让自己与时俱进,因为对我们来说,重要的不是世界变化的快与慢,而是自身变化的快与慢。
第四,是惯性使然还是无法应对?很多人面对新的技术不是学不会,而是惯性导致自己无法应对,其实一旦你去学习,发现并不难,而且会比以前的方式更加快捷方便。
当我们学会问自己这四个问题时,我们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你就会拥有辨别力,而不是分别心;你能提升认知,就不会再自我设限;你会主动改变自己,与变化共舞;你会主动迎接挑战,不再顺应惯性,不再固步自封。
数字化时代裹挟着我们前行,如果你继续埋头苦干,像一匹戴着眼罩的马一样奋力奔跑,难免走错方向,浪费时间和精力。
是时候停下来想一想,抬头看一看了,周围的环境不断地变化,我们必须认清现实,融入环境。
一些人之所以会陷入焦虑与无所适从,正是因为他们依然习惯于用过去的经验和认知模式来面对数字环境,无法与融入数字环境,无法与其达成认知平衡。
生活的残酷从来不会手下留情,我们唯有正视当下,唯有持续不断地终身学习,唯有融会贯通,跨界破圈,唯有突破自我极限,才可以在数字化的浪潮中潇洒冲浪,才能在变化中感受到自己的稳定性,才会发挥出自我个体的价值。
可能你会觉得又要学习,又要跨界,又要突破自我,这是不是太难了。其实跨界并不是让你走向“全能”,而是让你怀着对外界的“敏感性”,改变自己的认识,将自我能力的边界模糊化。
如何在数字化时代找到适合自己的赛道?陈春花老师的这本《价值共生》中给出了非常详尽的答案,这本书就像一个宝藏一样,如果你认真挖掘,你会对数字化时代产生许多新的认识与想法。
知道要做什么,才能做成什么。认识当下,不惧未来,我们才能够体面地活着。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