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是绕不开儒家的,不仅绕不开儒家,更绕不开诸子百家。它们可以说是中国哲学的起源。

对于如何入门中国哲学,可能的一种选择是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基于在西方哲学史上了解哲学的经验,我换了一个选择,从《中国哲学概论》开始。

这本《中国哲学概论》属于当代中国学术文库·海外卷,因为编者是台湾的哲学教授,比如曾春海,叶海烟。

整本书的结构是仿照西方哲学学科分类来的,从形而上、本体论、认识论、逻辑论,再到伦理学、美学、政治哲学。

这种编排体系是我没有想到,中国哲学居然可以这么分?能这么分?实际上,就这么分了,挺惊讶的。尤其是逻辑论,印象里中国哲学上的逻辑好像没很深奥吧。

不过,这样的编排让熟悉西方哲学的人理解起来也不费事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形而上

形而上

形而上,在西方哲学中形而上是超越形体和物质的最基本最统一最全体性的规律探索。

由于东西方语言的不同。西方语言中being的含义包括:有,是。但在东方语言有就是有,是就是是,两者相互不兼容。也因此形而上的问题中,东方和西方有完全不同的特质。

东方的形而上,其实更注重宇宙与人的关系。它探索的是自身生命的意义,与他人的关系与自然的关系,最终实现天人合一的幸福。

书中提到了儒释道三大传统,儒家追求的是自我修身养性最后超凡入圣。道家追求的是形上的智慧转俗成真,佛家是缘起性空的智慧来转识成智。

所以中国哲学的特质是处处关切人生的意义和生命价值的学问。所以也是用天人关系做立足点,没有把行为与人生关系脱离开。

中国哲学是比较务实的,它不会脱离自然哲学的视野,只是将它们当做一个已经存在的状态去观察宇宙,所以不会对自然哲学有较多的研究。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就是万物的形象,它是一种模型,器就是形限定的具体存在物,道就是世间万物的原理和运行的客观规律。

实际中国形而上学有六大学派分别为阴阳家、道家、儒家、华严宗、天台宗、禅宗。总的来说就是道家儒家佛家,即儒释道。

中国形而上学的方法采取的是一种内心生活的隐默认知,或者是一种自我体证的方式。可以用圆而神来形容,而西方形而上学因为倾向于用理性系统论证,其特质只能说是方以智。

当然,中国形而上学的局限性在于不重视逻辑,太过重视功夫与境界,所以难以对形器世界产生研究兴趣。所以没有发展自然科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体论

本体论研究探索天地万物和人的存在,以研究一切存有者的终极实在、他们的本质和属性。

道家本体论把道视为人和天地万物共同生化的根源和生化历程的复归处。道不仅是万物存在的形象属性,而且是能够赋予活动内在动力和依循的规律。

也就是说万物万象是实,是道的化成的痕迹,而道是所有现象形成的原因,它是不具感觉性质的虚。

儒家则认为天道是本体。在周易的本体论中,存有者是相互依存着具有内在有机联系性的,所以阴阳太极就是统摄人和天地万物根本的终极,统合一切存有者的存在。

在易学的生态宇宙里,每一个存在都不是孤立静态的,是通过纵横交织的形上理网和其他人血脉相连,休戚与共,共同构建出世界中的存有。

阴阳相合所统摄的整体性教义,而太极所兼具的两个部分分割的要素是阴和阳。二而一就指的是阴阳构成太极总体。这两个不可或缺的要素有机结合成太极的统体。

佛学说缘起性空。这个空是一刹那的动态,事物存在的时空时间变化上的某一点,在这一点与其他事物发生因缘关系而生起的存在,是刹那的,无法永恒的。

所以佛教的空和道教的道表面上看上去相似,但是佛教的空本质上就是没有性质的空,而道教的道是万物存在的终极,并不是空无自性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宇宙论

宇宙论

宇宙论研究的是天地如何架构出来的天地万物所以生成的规律方向的问题,侧重在生成。

《老子》和《庄子》的宇宙发生论是从道和天地万物关系来论述的。道是混沌的存在,它蕴含生发万物的可能性而无所不容。

德是道于万物内在的方式,和万物有直接的关系。万物是顺德的本性而融于道。德是从道分出,自成本性的个别化具体事物。

道是内在于宇宙万物全面运行且客观独立的规律来运载万物。出于道又回归于道的历程叫复命,这是到透过万物运行显示出的不变规律。

庄子对于道如何生发万物采取用气作为介质来阐述。万物都是由气的聚散而生成变化,这是最早的气一元论。

行气道的三者,阴阳是气分别出来的两种不同属性,天地是气所生成的有形物的最大一个。道就是条理规范气的秩序,是气的上属概念。气充斥在天地之间,是道生成万物的介质。天地是一切万物出现存在活动的地方。道可以生成万物,而万物之中也有道。

周易的宇宙论是生生不息,也就是自然世界的构成是相互作用的,最显著的就是八卦。阴阳鱼太极图表征着阴阳共体,意味着一阴一阳处于相互吸引互动,恒发生生之德,妙用万物生生化于不息。

气化宇宙论就是用气解说宇宙的构成。其是最基础的概念:气就是最细微最流动的元质生成一切存在物。

元气是指天地未分之前混沌未分的气是宇宙万物生成的基本元素。而将阴阳解释为气所分化成的两种具有对比差异的性质,是气化宇宙论的核心概念。

气化宇宙论是由战国中晚期到整个汉代所流行的黄老道家的特色。汉代气化宇宙论的特色就是感应说结合阴阳五行。它分为机体的自然感应说和神秘的天人感应说。

前者认为人和天地万物都是由元气,还有它分化的阴阳五行所生成的,因此人的生命结构机能和天的结构机能相符合。

后者指出天然感应的中介是气,人的善德所积累的质量将影响气而感应到天地,天也会透过气的变化将感应的喜怒传达到人,进而有吉凶报应。

佛学宇宙论就讲缘起性空。所谓世界,世是指不断迁流的时间,界是指各个方位的空间。

世界是由地水火风四大元素构成,世界是无穷的,有大千世界和小千世界。虚空风水大地依次组成四层结构。

世界是不断运动变化循环的过程,从一个世界到次一世界,中间要经过成、住、坏、空四个阶段,叫做四劫。

劫是表示很长的时间单位。成劫是世界刚刚成立的时候,住劫是指世界处于安稳的存续期间,坏劫是世界破坏期,空劫是世界破坏净尽的空漠期。

在佛教的宇宙观中,世界是循环使得融洽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

结语

这本书中着重的还是儒释道三家,但同时也会在不同篇章里谈及墨家、法家,主要看各家理论对应的哲学学科。比如伦理学中,就谈到了墨家,政治哲学z则避不开法家。

认识论中,着重讨论古人是怎么看到知识分类与来源,中国古代又是怎么讨论认知模式的。比如对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作者就说明是一种狭义的认识模型,主要集中在道德方面,道德方面的知与人的行结合起来。

美学部分倒有点像通识教育,对书画、建筑、诗歌等艺术做了笼统的介绍。政治哲学部分,一部分讲述不同哲学流派对政治理念的思考,另一部分讲述了不同朝代人物对政治哲学的主张。

就入门来说,看看还是不错,唯一的要求就是静心,毕竟里面有不少古文。静不下心,就容易走神。

最关键的其实是这本书能不能买到,我觉得可能性不大吧。至少我是淘的二手货。

【文/云玖弋】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即删】

【声明:玖弋阁 已加入“维权骑士”版权保护计划】

玖弋阁,一周一书评,更多新书更好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