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除夕之夜,渊博儒雅的天来恩师在师友群里推送了宋代作家李处全(1131-1189)的词作视频——《南乡子·除夕又作》。词曰:“和气作春妍。已作寒归塞地天。岁月翩翩人老矣,华颠。胆冷更长自不眠。节物映椒盘。柏酒香浮白玉船。捧劝大家相祝愿,何言。但愿今年胜去年。”作品通过深沉而不失灵动的画面呈现,辅以标准的女声普通话诵读,别有韵味。然而,在热闹的师友群里,应该不是每个人都高度关注这个小视频的,在情感上可能没有引发更大范围的共鸣。
以“南乡子”为词牌的名作似乎并不多,记忆中与李处全同时代的南宋辛弃疾(1140-1207)有一首颇为有名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词曰:“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辛词多作壮语,乃豪放词之集大成者,今人名家梁衡对其有透辟之论,可参见《辛弃疾:把栏杆拍遍》一文。其余词家的“南乡子”之作则已很难忆起了。在宋代,作家李处全也不算是大家名家,百度之后才知其祖籍徐州丰县,南渡后侨居溧阳,是高宗绍兴三十年(1160)进士,能文章,善书,官至朝议大夫……而一般的文学史上罕有对李处全事迹行藏的介绍,或是我孤陋寡闻了。总之,感觉作品、作家皆非“热门”,都很难让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起初我也没有在意,先是完整地观看了一遍词作,算是对得起张老师在群里的友情发布而已。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在乡村,烟花爆竹的禁放令尚未严格执行,年味依然浓厚。当夜晚璀璨的焰火散去,天空中仍然弥漫着硫磺火药味之时,年关来临带给人的心灵感受尤其需要借助某些适当载体来完成“发酵制作”的过程,有时震颤,有时细微。于是,在春晚节目并没有过分吸引我之时,我又多次欣赏了张老师推送的“南乡子”词作,滞拙之心忽生异常之敏感:“岁月翩翩人老矣,华颠”“节物映椒盘”等句营造的意境如在眼前,不禁佩服古人对于节候人事把握之高妙,语虽平淡却痛彻心扉:喜悦与苦痛可以浑然一体,完成奇妙的“中和”。除夕之后就是新年,辞旧之后即刻迎新,新陈代谢是亘古不变的规律。古人对于“除夕”、对于时间、生命的感受,通过形象化的意象营造,早已完成富有诗意的形而上哲学思考。联想起中学时代地理课上的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头脑中不禁闪现“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等佳句名言,所含之意,在哲理上是那样的相似相通。人之为人,究其本质,乃会思考之脆弱“芦苇”,是非成败,伟大平凡,转头皆空;人之一生,掺杂着和平与愁思,欢愉与穷苦,均为喜剧与悲剧的“混合体”:好日子总是过得快,但不觉头发已白;苦日子难熬,但劫难之后的回味却幸福满满。往客观里说,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往残忍处说,悲剧是绝对的,喜剧仅是相对的。世界是怎样的,人生意义如何,谜底很难揭晓,但或许这就是好处所在。过年了,就是留下时间让人去思考,去品味。
思维很容易钻“牛角尖”,其实我早就在思考人为什么要过年,我觉得至少可以罗列以下几个缘由。
一是恪守规律之需。规律包括自然与人事两个方面,自然有运行规律,人事也是如此。譬如古今对于自然节候的遵循,春种秋收,夏耘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何时做何事,顺天而行即可,无需改变,谁也改变不了。生命是自然的一部分,有坦荡曲折,有高低起伏,其运行亦自有规律。人由诞生之弱小至成长为强壮,至年老力衰,至寂然消失之时,每一阶段皆有天命人事的安排,其间每每会有变数,但只需顺天尽力即可。作为民俗传说中法力无边的怪兽——年,在一定程度上掌握着世间生杀予夺的“权力”,不由得普通百姓不怀敬畏之心,故而需向其“言好事”“保平安”。“年”在自然时序最难捱之际出现,要用赫然醒目的民族红颜色营造浩然之气,逼走其阴森恐怖的寒冷邪气,要用威力巨大的爆竹、用人间浓浓的烟火气震慑,使其逃避。“年”逃走了,远去了,百姓的命运就迎来了“柳暗花明”的时刻。
二是灵魂安顿之需。生命的运行如日月潮汐,有升降起落,有前进后退,有俯仰悲乐。生而容易,活着却不简单。成功与失败,荣辱得失,有时是人为设定的“自卷”伪命题,又偏偏诱引凡夫俗子们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形体的安放尚好解决,灵魂的安放则需苦心经营。从宗教的观点来看,《圣经》中认为,上帝用六天创造世界万物,在第七天需要休息。印第安人在路上走三天会休息一天,因为他们担心走得太快灵魂会跟不上躯体,所以要停下来等一等。法定节假日不仅是芸芸打工者的梦想,亦为上层名流之期盼。在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盛世汉唐即有了“休沐”制度,用以调节工作和休息。“休”侧重在形式上为身体的放松提供时间保障,而“沐”则侧重于满足精神心理的内在享受。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急着归往“方宅”“草屋”,归往心中的“桃花源”,导致后人有样学样。王维经纶事务累了,于是接手宋之问的蓝田别业,着意营造辋川田园。我曾高度怀疑王维的“空、寂、闲”,他平日里到朝廷上班真的挺忙,有《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可证,“绛帻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大明宫早朝时庄严华贵的气氛如不是亲身经历,绝对写不出。但私底下王维一直也没闲着,八小时以外的生活很充实,欲望并不少,颇有“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之闲散潇洒。他一边混迹官场,一边还吟诗绘画、操弄音乐,还忙着经营辋川园林。园子那么大,一处景点不够看,就来个二十处,花费的时间精力可以想象。辋川园的每一处胜景,他都细细地看,还邀请朋友一起看,还凑成了绝句四十首,结成《辋川集》藏之名山传于后人。幼年丧父、中年丧妻、壮年丧母的人生困境似乎并未给他留下深深的心理阴影,他仍然算得上妥妥的人生赢家,难怪后来有人讥评其为做官的高手。说别人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而他恰好反过来,形在魏阙之上,心存江海之下,在生命逻辑上有很大的不同。真实的王维到底是怎样的还需研究,但起码他是懂得天命人事之理的,他会生活,会想办法去安放飘忽不定的灵魂。有人断言,三千年读史无外乎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颇有一言以蔽之、天下公理为我所有之清高自大。想来此语必出自人间高手,但还是不够高,有泄露天机之嫌,道可道非常道,看透不说透为好。
三是回馈感恩之需。中国古语有“鸦反哺、羊跪乳”之说,想来令人动容。人之为人,一生中总会遇到对自己来说重要、让自己感动的人与事,因此务必懂得回馈感恩,古人已按天、地、君、亲、师做了排序。“年”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意义的节日,如同印在每个华夏游子精神中的“胎记”一样,无论身处何处,无论境遇如何,每当节日到来之际,游子们一定是“八方辐辏”“四方来朝”,一定是与亲人师友守在一起,抱团取暖,共话短长。联系李公词作,再次感受一下词境:当寒冷的天空中显现出归塞的迹象,唯有和谐的氛围可以造就美丽的春天。岁月匆匆流逝,人物风华终将消逝,想来不禁胆寒而难以入眠。然而,当节日的珍馐美味扑面扑鼻而来,令人振奋的相聚之欢自然也如期而至,大家各举酒杯吧,说些吉祥的话语,互相激励,自然会暖意洋洋,驱散寒冷与胆怯,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作为南宋时代的朝廷官员、进士作家,李处全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平生有哪些丰富的人生经历,取得过哪些风光无限的业绩等,我等皆暂无所知。以知人论世而言,更深刻理解作品内涵,需全面深入研究作家及生活年代。李处全既然生活在“一个需要英雄、英雄又无用武之地的时代”,他的人生一定不是“开挂”的人生,他的作品也定非“浑身静穆”,尽是“诗与远方”,他在表现抗敌爱国的热情之时,一定也会有壮志难酬的悲愤,有“发愤”“不平”的困厄,他的人生也一定如你我一样,既有难得的“小确幸”,也会有司空见惯的“一地鸡毛”。在柴米油盐与灵魂安顿之间往返的人生,难免身心倦怠。品赏词作,李公一定也是一位珍惜亲情友情、珍惜难得的片刻悠游、懂得回馈感恩的性情中人。
四是回顾展望之需。中华民族是勤劳智慧的民族,最懂得发现、总结,最富于创新精神,最掌握生存智慧。“年”之存在,意义重大。人们可以借助“年”,对生命过往进行系统反思,及时调整生活策略,对未来发展作出规划。如是士人君子,则可以三省其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如是凡夫俗子,自然也可以“想念自己曾经发光的少年”,但一定不能耽于过往,陷进去、走不出,一定不能过于麻烦,回顾展望都要接地气,“我把我的梦想卖了三两三、换来了灶台上的一日三餐”也不失为壮举,简单快乐为好。看一看自然界中的一些动物是如何“过年”的,它们采取了“冬眠”策略。当冰雪覆盖身体的时候,它们先让血液变得凝固,心脏暂时停止跳动,以暂时的休整来换取来日生机的恢复,这是以退为进的生存技巧,想来令人啧啧称奇。面对似乎无法逾越的高山,不妨先停顿一下,先审视一下,积蓄一下自己的脚力。在冷暖相搏之际,寒塞地天,“和气”“春妍”暂居下风,不妨先避寒气之锋芒,“让子弹飞”一会儿,待时机成熟,“和气”“春妍”自会翩然而至。如此想来,则不必“胆冷更长自不眠”,何妨“捧劝大家相祝愿”,自信“今年胜去年”。
回归问题本身,和气作春妍,今年胜去年,这是人们为什么要过年的最好解释。
2024年2月11日(大年初二),于学校值班有感
(注:作者张洛系江苏财会职业学院融媒体学院支部书记)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