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古湘潭七都(今云湖)境内,有一古亭,名曰“清风亭”,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据说乾隆下江南,在此留亲书“清风”二字之石,遂筑<清风亭>;重修于清咸丰年间;亭百步处,有一泉坝,清泉潺潺,碧水茶场,田连阡陌,亭里小憩,清风徐来,幽香沁肺;少年毛泽东,往返湘潭县城,总从此亭过。

1926年农历正月的一天,清风亭举行了有三百多人的农协大会,一位身体魁梧,身穿褪色兰长衣,蓄大西式头发,举止从容,声音洪亮的同志亲临会场,热情洋溢的在大会上讲了话,格外引人注目,经打听才知道是毛委员――毛泽东同志。毛委员讲话的主旨是:只要全国几万万人民都发动起来,一切帝国主义军阀,贪官污吏,土豪劣绅都将被葬入坟墓;在驳斥绅士们诋毁所谓人民运动糟得很的时候,毛委员赞扬人民的主动好得很,一点也不糟,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毛委员还打了一个有趣的比喻:“你们说是蚱蜢的力量大还是蚂蚁的力量大,看来蚱蜢的体型大,弹跳快,蚂蚁体型小,只能爬,可是蚱蜢一跟蚂蚁斗,一群一群的蚂蚁盯着蚱蜢咬,蚱蜢始终要被蚂蚁吃掉的;同样是反动派的力量大呢?还是人民群众的力量大?只要全国人民群众团结起来,同反动派作顽强的斗争,就一定能够消灭反动派,解放全中国!”这是20世纪20年代毛委员的伟大预言,那一天,毛委员由唐娭毑招待,喝了几杯当地清风茶,吃了一顿蔬菜饭。

1955年冬,毛泽东在《中国农村社会主义高潮》一书中,对《湘潭县清风乡党支部帮助贫苦社员解决困难》一文写按语赞扬。湘潭县五区清风乡于1954年秋到1955年春建立7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共有困难户8户。这些户中,老弱、孤寡、残废的5户。他们缺乏劳动力,生活艰苦,在互助组时全靠组照顾。入社后,有的干部、劳强户歧视他们。因此贫苦社员想退社。湘潭县委工作组和党支部发现这一情况后,召开党支部会,提高党员干部认识,克服歧视贫苦农民思想。支委分工深入各社,摸清困难户底子,研究解决办法。军属周明惠是个盲人,不能参加劳动。社员会决定由农业社包起来解决其生产生活的困难。党支部采取系列办法,初步解决18户的团难。社员情绪安定,促使合作社稳步发展。单干户也纷纷申请人社。乡政府给7个农业社发放贷款,补助粮食,促进农业社的巩固和发展。

1955年5月17日,县委工作组顾建鹏撰写《湘潭县清风乡党支部帮助贫苦社员解决团难》的文章,发表在《新湖南报》和《湖南农村》(第113期)上。在毛泽东的主持下,中央收集各省、市、县的办社经验,编写《中国农村社会主义高潮》一书,选收了这篇文章。毛泽东给这篇文章写下按语:“略……”毛泽东对清风乡帮助困难户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并号召“一切合作社都应当这样做”。毛主席的来信和按语极大地鼓励着家乡人民,特别是清风群众走向农业合作化、现代化道路。

茶亭居 鸦瓦古道中,左右各有两间屋,作为行人歇脚之处,屋内有桌椅、茶水等。房屋中间是一条过道,过过道,有三合土做的十五级台阶,上了台阶,便是清风亭主体。清风亭的大门是拱形的,门的上方,白底黑字的楷书着“清风亭”三个大字。大门门坎是一整块青石,一个人睡上面绰绰有余,热天多在青石门坎上歇凉;亭中立有一块题“清风”大石;进了大门便是堂屋,堂屋最后的一块挑梁写有室统字样。堂屋两边为房间,穿过堂屋便是一天井,天井两边,一边为厨房,一边是杂屋。再上五级阶梯,有一上栋,上栋中间为一厅,临天井一面是空的,两边为房间。整个房间是三合土与青砖筑砌, 亭上栋时摆有菩萨。茶亭见证诉说着昔日的辉煌,红色文化底蕴与生态有机农业相得益彰,1980年清风亭被拆。

清风亭建后,民国初设“清风乡”,1964年名“清风大队”,1985年改为“良湖乡清风村”,2016年清风村 合并塘湾村为新“清风村”至今;2021年11月26日,入选湖南省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创建村。经调查研究,云湖桥镇清风村位于湘潭县云湖桥镇西部,毗邻韶山市银田镇与沪昆高速向红互通相连,通往毛主席故居的330省道穿村而过,交通便利,经济发达,村域面积5.75平方公里,辖33个村民小组,930户。3501人,三个支部,党员124人,预备党员1人。全村水田2418亩,旱地1985亩,山地面积2680亩,辖区内有上规模企业11家。村党总支书记伍谷表示:“作为一个红色文化底蕴深厚的新乡村,清风村将聚力把红色生态资源转化为增收致富的乡村文旅产业,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推进乡村振兴。”(湘绮楼:赵子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