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的《正气歌》举世闻名,开头几句就不同凡响,所谓“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后面还一一列举了古往今来忠臣义士为国为君竭忠尽智,尤其是求仁得仁的例子,比如“为嵇侍中血”就是咱们曾经讲过西晋傻瓜皇帝司马衷那句“此嵇侍中血勿去”,确实让后人感慨唏嘘。
然而,这是正统皇朝的例子。比如隋唐易代之际吧,有臣子将士为隋朝尽忠而死那其实是受到封建法理的褒扬的,尽管隋朝是失败者。然而当时各种纷争势力,以及农民起义,未尝没有臣公为主公赴汤蹈火的悲壮事迹,虽然在唐帝国的正统眼光来看,就未必值得褒奖了。今天咱们就来讲一讲瓦岗军领袖李密和王伯当的战场生死情。
开始,瓦岗军是顺风局。在李密的谋划和率领下,义军一路攻占东都洛阳附近的好几个重要物资仓库,分粮于民之后,声势大振,隋朝东都震动。李密被推立为魏公,下发文件的单位都写的是“行军元帅魏公府”,准备弓弩器械甲胄,分派诸将,要攻下东都。在洛阳附近大破隋军,这一下声势震动天下,附近的其他起义军叛军都争相归附,李密就派幕府中人传檄天下,列隋炀帝十条大罪,俨然如秦末时期的项羽大破秦军号令天下一般。
护军柴绍和趁机向李密进言,说的也正是李密当年对杨玄感出的主意一样,就是建议别在洛阳这地界纠缠,先把三秦地区拿下,就如当年汉高祖先入咸阳为王一样,得此地则可高枕无忧。李密虽然也早有此心,但可惜他还是做了一个错误决定,李密认为当时的条件还不成熟——手下将士都是山东人,洛阳都还没打下来,要他们又远征长安,恐怕兵无战心。
这时候大家要问了,李渊他们起兵之后不就是先把长安打下来了吗?李渊可要鸡贼的多,这时候在长安待得好好的。李密当时在中原声势大振,众多义军推为盟主,就派遣使者到长安给自己捎封信给李渊,言语之间还呼李渊为兄,请他派出兵马到中原一起攻打东都。李渊看到来书,笑着对手下们说:“李密浅薄暴躁,不能怠慢了他。我刚定关中之地,不如养精蓄锐,暂时不宜出兵东略。不如先假以委屈,让李密他们在中原自己踹被窝去,李密可以为我抵挡东都的兵西来伐我,就是我再派个能征惯战的将军也不定比李密强。我们只需要以逸待劳,如此可立于不败之地。”于是李渊就命手下作书还报,言语之间极其礼敬尊让李密,李密得书大喜,拿给手下们炫耀,还洋洋自得地说:“唐公也推重我,天下实无可虑了。”
从此以后,李密便一心一意把战略的基本盘放在中原了,千方百计地要拿下东都,并且专心对敌隋朝,也提防着江都。
就在这时,内部也发生了严重的分裂。瓦岗军本来的首领是翟让,然而李密中途加入,因为智略超群、善于用兵且优宠待士,颇得上下军心,翟让就很识时务地把首领的位置让了出来。然而这时,翟让的手下也有从中作梗,劝翟让发难,重新夺回权力。李密秘密知道了此事,提前发难,把翟让等人杀害了,平息了此事,还让王伯当、徐世勣等人分别统领其兵马。然而,内斗毕竟还是会造成将士离心等隐患的。
此前此后,李密一直在与王世充缠斗,围绕洛阳、荥阳等地你争我夺,势不相让,李密虽然多次取得大胜,不过终究也没有如愿拿下洛阳。杨广在江都被害后,东都的隋朝老臣们便奉越王司马侗在洛阳即位,司马侗下诏给李密,封其为公,并让他去攻打宇文化及且许诺宇文化及被平定之后可入东都辅佐。李密最终还是奉诏了,在黎阳地区与宇文化及决战,付出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最终把宇文化及所部打得大败亏输。不过李密的精锐部队其实也元气大伤,不久王世充僭越,发大兵来攻打李密,在这场决死战役中,李密大败,只率领些残兵败将逃脱性命。
奔哪去呢?李密想起了王伯当,就连夜赶往其驻地河阳,见到之后李密痛心自责:“败矣,久苦诸君,我今自刎以谢众!”王伯当也痛哭流涕,抬不起头来。大家商议去处,李密就说:“不如投奔关中李渊而去,我征战多年虽无寸功,但诸君可保富贵。”又对着王伯当说:“将军族人都在此,还肯愿意随我而去吗?”王伯当坚定的回答:“当年萧何全家投奔汉朝,今我兄弟族人皆愿跟随主公。怎么会因为明公一时失利就弃您而去呢?就是陨首穴胸,我也跟您一起。”
王伯当的话不幸言中了,李密等人虽投李渊而去,但李渊似乎还记着李密当年呼兄的轻狂之态,对李密不甚礼敬,竟然安排他当了个“光禄卿”的官,掌管宫廷膳食,李密也曾是一方诸侯,怎受得了如此大辱,便决心反叛。与王伯当商量,伯当知道行不通就劝阻,然而李密不听,伯当叹了口气,说道:“士立义,不以存亡易虑。公顾伯当厚,愿毕命以报。今可同往,死生以之,然无益也。”果然,反叛未出几日,李密与伯当便身死在唐将刀下了,全了这份“死生以之”的君臣情义。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