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有句金玉良言:“兵者诡道也。”身逢乱世,自然是谁的拳头大谁才能行的动立的稳。在军事斗争中,不恰当地施行仁义之道,是很容易坏事的。比如从古至今一直被耻笑的宋襄公,一听就知道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人了。有一回,宋国和楚国打仗,宋襄公带领人在岸边布阵,手下有谋士建议宋襄公,何不趁着楚国军队渡江之际,我军尽出掩杀,必定可以一鼓作气大败楚军。按理说,掩杀、偷袭、夹攻等,都是军事上的常用手段。但是宋襄公不这么认为,说我们宋国军队那是“仁义之师”,所行者乃仁义之大道,应当与敌军正面较量将之击溃,怎么能干半路劫杀这种鼠窃狗偷之事。楚国已经渡江,正乱糟糟一团忙于布置战阵的时候,宋襄公手下又进言,说可以趁此机会大破敌军,宋襄公又以同样的理由拒绝了。结果等楚国一结好战阵,他们可不管你做没做好准备,直接冲将过来,把宋军打的大败亏输。
自古以来啊,历朝历代的“起义军”(当然经常也就是叛军),莫不是打着类似于“替天行道”这样的幌子来搞事情的,个个都自称是“仁义之师”,但真正能称得上“仁义之师”的却是凤毛麟角了。起码,在隋末大乱之时,窦建德倒是个施行仁义的主公,不过窦建德显然比宋襄公高了很多段位,人家的“仁义之师”灭起敌人来时绝不含糊,仁义之道主要施之于政治和民生之上。
既能在乱世当中立足,窦建德早年其实也是个不折不扣的狠人,孔武有力不待多言。在村子里耕住的时候,曾经有伙强盗夜里跑去劫掠窦建德的家,建德听到动静,悄悄地站在窗户边,几锤子就干净利落地解决了三个闯进来的盗贼。其他在门外的听到同伴的惨叫,都不敢进了,就请窦建德把同伙的尸体归还。窦建德一听决定将计就计,说:“你们放绳子进来,我把尸体缠着你们拉出去就是了。”盗贼们就把绳子扔进来,窦建德把绳子系在自己身上,盗贼拽出去之后,窦建德猛地跳起,拿起刀又砍死了几个人,这么着,窦建德的名气就盛传在江湖上了。
而且,窦建德向来不吝惜钱财,为人仗义,同乡人有家贫者丧亲而没钱安葬,窦建德彼时正在田里劳作,没有丝毫犹豫,叹息了一声就把自己耕田的牛送给同乡作安葬费了。
隋炀帝好大喜功,要亲征辽东,天下征兵,窦建德就应征入伍为队长,他感到帝王无德、天下将乱,彼时就开始暗暗积蓄势力,招募亡兵流民等,与同乡人孙安祖等在高鸡泊安营扎寨、落草为寇。窦建德能与士卒们同甘共苦,所以士卒多愿意为他效死力。再往后,历经隋朝的几次大规模剿灭流寇,窦建德多次战胜,又打败收服了同样反叛的几股势力,逐渐站稳脚跟,在河北之地称王称霸,还建立国号称之为“夏”。
正如窦建德自己说的:“以前我是流寇盗贼,不免浑妄杀人,如今想要平定天下安抚百姓,怎么能害忠臣呢?”窦建德施行仁义颇为时所称,有几分明君的器宇,不论是对行将灭亡的隋朝、对敌对势力的唐国乃至忠臣义将、百姓士卒。
比如大业十四年,隋炀帝被宇文化及杀害,窦建德称王之后进攻河间,用计谋大破隋军三万人,把河间丞王琮也给俘获了。然而,窦建德没有杀他,亲自慰劳了一番还把他放了。没想到王琮这老小子又纠结了一批人马,继续守在河间城,窦建德多次进攻损伤很大,却许久没有攻下。不过,河间毕竟就这么大点地方,被围困地也早就断粮了,正好隋炀帝被杀的消息传了过来。王琮率领故隋的官吏为杨广发丧,窦建德还派人进城吊祭,王琮于是请求投降。窦建德接受了,王琮率领郡属穿着丧服面缚出降,窦建德不仅不怪罪王琮之前被自己放了结果又和自己作对,还亲自为王琮解除绳索,还说起了隋朝灭亡皇帝被害的事,二人都哭泣了。
后来,宇文化及被李密部队打败,逃亡至魏县,窦建德就跟手下商量,表示自己也是隋朝的百姓臣子,如今宇文化及杀害皇帝,我与之不共戴天,要讨伐他。窦建德于是派兵,宇文化及一路被打败,最终困守聊城被活捉。窦建德入城之后,先拜谒萧皇后,言谈十分恭敬,仍自称为“臣”,之后把宇文化及等叛臣全部处斩了。后来,义成公主在突厥,遣使者来迎接萧皇后,已经“建天子旌旗,出入警跸,书称诏”的窦建德还亲自率领千余骑兵把萧皇后送出城去。
据说窦建德性格简朴,不喜欢吃肉,妻妾也都不穿着纨素,很有意思的是《新唐书》特别提及窦建德“及为王,妾侍才十数”。十几几十个老婆也不算少了,不过确实,窦建德“得隋宫人尚千数,悉放去”可以说是很难得了。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