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中国封建王朝史上的乱局,经常出现的场景就是主少国疑,太后垂帘听政,一味听信自己娘家人,最终致使外戚专权国家动乱的局面。对于晋朝来说,这种现象就尤为普遍了,晋武帝司马炎临死前千算万算千防百防,还是没挡住自己的杨皇后娘家人乱权祸国,更想不到自己傻瓜儿子晋惠帝司马衷的贾皇后踵武其后,杨贾两家外戚之争愈演愈烈,终于酿成了“八王之乱”“五胡乱华”的惨祸。中原沦丧、帝王受辱、身死国灭、皇室播迁、黎民生灵涂炭,可悲可叹。
不过外戚中果真就没有忠于君王、明得失知进退的好同志了吗?历史证明还是有的,这个人就是庾亮。
庾亮,自幼就喜欢玄谈,年少的时候特别爱好庄老之道,虽然如此但又崇尚礼节,道德情操从小就好。十六岁的庾亮被野心勃勃的东海王司马越看中了,征辟为下属,庾亮压根就没搭理这个如日中天的权臣,而是和父亲老老实实地待在会稽,自守清白。
幸运的是,庾亮与晋元帝司马睿交好,在其镇东将军幕府之时,谈论风雅气质清高,司马睿特别器重庾亮,因此一定要聘庾亮的妹子给自己的大儿子做老婆。庾亮觉得做外戚有风险而且很有攀龙附凤的嫌疑,且几十年前杨贾之事还历历在目呢,因此不答应,多次推辞,幸而司马睿坚持,庾亮也就成了后来晋明帝司马绍的大舅哥了。
庾亮这个人啊,不是说一套做一套的主儿,他是真的常常把“月圆则亏,水满则溢”这八个字记在心里的,每进一步就想着退两步。明帝即位后,要任命自己的大舅哥当中书监,这是亲近皇帝的要职,庾亮又上书推辞,文中论外戚的危害,也就是自己说自己的坏话,颇值得把玩。
“臣领中书,则示天下以私矣。何者?臣于陛下,后之兄也。姻娅之嫌,与骨肉中表不同。虽太上至公,圣德无私,然世之丧道,有自来矣。悠悠六合,皆私其姻,人皆有私,则天下无公矣。”
殷殷切切,心曲款款诉出,真是老臣宿儒的风范。
明帝年间,发生了一件政治上的大事,平定了王敦的叛乱,庾亮在其中也出力不少,明帝赏赐公爵、绢帛等,庾亮一概不受。他关心的是另一件事,王敦虽然平定了,但朝中仍有不正之风。南顿王宗、右卫将军虞胤和西阳王羕,看到明帝病重即将谢世,不臣之心暗暗发作,又开始密谋着要抢班夺权。
庾亮为国家大事计,直接闯宫进见,看到明帝病重又痛哭流涕不能自已,缓过劲来,对皇帝正颜陈述西阳王等的密谋,劝皇帝早做决断。明帝向来知道大舅哥人品方正,在去世之前做了个可以说又对又不对的决定,亲自任命中书令庾亮和司徒王导为顾命大臣,受遗诏辅佐幼主。成帝司马衍年幼继位,自然由母亲明穆皇后临朝称制,再亲亲不过娘家人,朝廷大事于是都是皇帝的亲大舅庾亮说的算。
为什么我们前面说庾亮辅佐是个又对又不对的决定呢?因为庾亮在辅弼期间干了三件坏事和三件好事。
这三件坏事,或者更准确地说是蠢事,直接导致了皇帝差点小命不保,国家危亡。第一件是南顿王和西阳王等人果然不老实,又在密谋政变,想夺取辅政大臣的权力。庾亮采取雷霆手段,杀了南顿王,废了西阳王。正如他前面文章中自己说的,外戚掌权行事很容易“示天下以私”,虽然二王确实有可能危害社稷,但毕竟是国朝藩王,显赫一时,你一个外戚杀了宗室子弟,天下人当然都要说你是外戚专权想“翦削宗室”啦。这第一个错误已经埋下了底下人对庾亮不满的种子,而且贻人口实。
第二件更为严重,而且也更蠢。当时京师附近的历阳郡太守苏峻也在暗戳戳地谋划谋反之事,招纳亡命之徒。庾亮知道此事,就要征召他来京师任大司农,想着你在我眼皮底下总不敢犯事了吧。举朝都说不可以,大臣温峤守卫在外也多次写信来表示劝谏,可庾亮都没听,连发急诏催促。这下傻子都知道回京没好果子吃啊,苏峻这种野心家怎么愿意束手就擒,肯定要拼死一搏,果然与祖约(也就是著名的闻鸡起舞祖逖的弟弟)立刻起兵造反,直逼京师。
第三件,也就是最骚的操作来了,温峤知道庾亮没听自己的话,想着苏峻肯定叛乱,历阳离的那么近,事起突然,京师何以防备,就想要从荆州(湖北地区)带兵回来拱卫京师,还有三吴地区也有义兵要赶来。庾亮统统拒绝,还振振有词地写回信说:“吾忧西陲过于历阳,足下无过雷池一步也。”顺便说一下,这也是著名的典故成语的出处。谁想到,庾亮带兵在宣城抵抗,被打的屁滚尿流,他倒是忠心,还返回京师保卫都门,将士们却全无斗志,直接弃甲曳兵而走了。所以,苏峻叛军一路打到京师,把皇帝都给挟持了,宫室珠宝美女,该抢的抢,该烧的烧,日子那叫一个惨。
庾亮转而还是投奔温峤、陶侃,直到差不多过了一年以后,才带兵杀回去,救回了皇帝,挽救了自己犯下的错误。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