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育儿未必科学,大家好,我是家庭教育指导师,心理咨询师西柚妈妈,今天和大家探讨三个西方科学育儿中的伪科学,记得关注收藏点个赞哦。

在养育三个孩子的过程中,我一直秉承着做一个努力学习的家长,从一胎出生后,我就学习了不少“科学育儿法”,但是尽信书不如无书,在学习了很多的西方科学育儿理论后,我开始反思为什么流行的“科学育儿法”,其实未必“科学”,反而容易制造形形色色的问题。

比如在婴幼儿的性情培养上,所谓的“科学方法”,问题其实很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知道你们注意到没有,西方流行的科学育儿手册,几乎都会提到“三大基石”这个说法,认为它们是父母必须重视的教育手段。

三大基石中的第一块,是玩具。这完全是消费主义的陷阱。

“科学育儿法”鼓励父母从孩子出生起,就给他们置办各种玩具,认为它有促进认知发展的功效。但这种说法,并没有太多科学依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发现,18世纪以前,大部分婴幼儿是拿到什么就玩什么,自己用泥巴捏个小玩意,也可以摆弄得很开心。但到了19世纪中叶,玩具产业开始发展起来。企业为了把自己的产品卖出去,开始宣传玩具有“益智”作用,父母们也就顺理成章地接受了。其实,各种玩具是消费主义兴起的结果,它和“科学”的关联度很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未必要给孩子买各种各样的玩具,只要你陪在孩子身边,锅碗瓢盆,木棍土沙,都是孩子的玩具。就怕你陷入消费主义,同时又想把陪伴孩子的责任推给玩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大基石中的第二块,是“学习狂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鸡娃”。

其实“鸡娃”在美国,也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才出现的。当时,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给美国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科技和知识焦虑。这种焦虑投射到儿童教育中,就成了“鸡娃”。

美国的父母开始在“专家”的倡导下,过度追求孩子的学术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前,和4岁的孩子一起烤饼干,就是很好的家庭活动。现在不行了,你得给他上数学课。去野外郊游,不能只是单纯玩耍,还得搞植物学和地理学科普。睡前故事,也得拿来训练孩子的词汇量和表达能力。久而久之,“鸡娃”发展成了“军备竞赛”,父母就更焦虑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反观我们国内现在,完全以未来有个好职业为导向,内卷到孩子的幼小衔接,压榨孩子的探索时间,压榨他们的精力,就为了未来虚无缥缈的成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大基石中的第三块,叫“无尽赞美”。

只要你注意观察,现在家庭的孩子,简直是生活在一个充满阿谀奉承的环境里。比如我十岁的儿子洗了个碗,全家都把他夸到天上去,好像他完成了一件了不得的事情,可是几十年前,每个孩子都必须完成家务劳动啊。

当然妈妈们平时夸起孩子来,也是不遗余力。我发现,这种社会氛围,其实是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的,先进美国的心理学家和儿科医生,反复强调:如果父母不经常表扬孩子,会挫伤他们正在萌发的自尊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问题在于,“自尊”并不是一个天然概念,而是社会文化后天创造出来的

拿美国来说,主流文化开始强调“自尊”,是20世纪60年代的事情。当时,心理学开始从学术概念变成一个产业。许多企业和机构,都推出了针对个人的心理自助课程。他们在宣传当中,过度夸大了“自尊”的意义。美国的父母受到这种风气的影响,也开始见缝插针地表扬自己的孩子,认为这样就能呵护他们的自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心理学家佩吉·米勒在2017年的著作中指出:过度赞美,可能招来反效果。如果孩子并不觉得自己应该被表扬,或者父母的用词过度夸张,又或者孩子的个性比较独立,那么滥用表扬,非但无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反而会让他们失去认识和遵循规则的动力。所以,表扬并不是万能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西方三大育儿“基石”,中国的父母其实也在照做。

外国的效果怎么样呢?

哈佛大学的研究表明,今天,大约1/3的美国青少年出现了类似焦虑症的状况,超过60%的美国大学生表示他们“极度”焦虑。

而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21世纪初出生的成年人,也就是所谓“Z时代”,则是几十年来心理上最孤独的一代。父母自以为花了大力气,弄得疲惫不堪,孩子却并没有因此就更快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

我们信奉的各种“育儿准则”,实际上是在最近150年里,从西方社会发展起来的。它们的共同点,是建立了一个充满条条框框的世界,要求父母不断去控制孩子。

就拿睡眠这件事来说,本来,疲倦时倒头就睡,休息好了就醒,是人类的自然本能。现在,它有了几点睡、怎样入睡、应当睡多久的明确要求。父母需要像看菜谱做菜一样,控制、调节和安排孩子。结果呢,拿专家的话说:哄孩子睡觉,变成了父母和孩子争夺控制权的“战争”。谁赢了,谁就是“老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哄睡,玩耍和学习也是如此。游戏和玩具,都有了三六九等。玩乐高积木,就是比玩泥巴“高级”。讲睡前故事,就是得顺便教孩子认字,再提几个阅读理解问题。但在19世纪以前,儿童教育本来不是这样的啊!

心理学家的话说:今天的父母,已经进入了一种“全方位控制”的模式。这不仅加剧了父母自身的紧张感,也让孩子变得极度焦虑,亲子关系出现恶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你是一位关心教育问题的父母,你可能听说过,有两种常见的育儿风格。一种叫“直升机”,就是过度介入和干预,另一种则是自由放养。

两者孰优孰劣,一直以来有很多争论。无论是“直升机”还是自由放养,关注的其实都是控制。“直升机”式父母的控制力最强,自由放养式父母控制力最弱。

简而言之,要么是大人说了算,要么是孩子说了算。这种非此即彼的育儿观,把亲子关系变成了权力斗争。然而,无论是父母还是孩子,谁都不想被人控制。于是,无论哪一方在斗争中占据上风,都会让亲子关系走向紧张和敌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觉得这是一种无法实现双赢的做法。不如反思一下我们传统的育儿方法中有哪些是可行的,多思考如何摒弃这种“科学育儿”的控制,去构建一种“亲密合作”的亲子关系。

好的,下次我们就来探讨传统育儿当中的那些亲密合作,记得关注收藏点个赞哦,我是西柚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