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载:“士,事也。数始于一,终于十。从一,从十。孔子曰:‘推十合一为士。’凡事之属皆从士。”

春秋战国时期,受时代观念之影响,“士”阶层崛起。

“士”在其他朝代并不受欢迎,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低贱的贵族,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士”却发生了改变,成为一种代名词。

专门指代那些能文能武或者是有一技之长的人。

当然,不仅止于此,春秋战国时期,因为这一影响,“养士”成了一种盛行风气,该风气之所以能形成,归根结底离不开“士”本身的形成与其作用。

本文将就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的形成及历史作用进行研究讨论。

若追论到“士”的起源,其实本质其实就是“武士”的代名词,到了西周时期,“士”就发生了改变。

由于其来自分封制度,成了一种既定职务,也就是贵族的最下层。当“士”成为一种安稳存在,士人有大把时间去接受文化知识的教育。

基于这种情况,他们掌握的学识也变得更多,而这也为后世士人的演变与发展奠定了相关基础。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当社会生产力有了全新发展,宗法制被动摇后,“士人”阶级群体和地位,包括其后续造成的影响作用都发生了改变。

为什么会这样说呢?因为当时在传统士人阶层崩塌后,一种新型的士阶层衍生。

在这一阶层中,“士”不再受家族观念禁锢、被宗法支配,只要自身拥有才能,就能与当权者建立君臣。

在“士”的群体改变后,士阶层内部开始形成了一种大的变革,在这场变革里,队伍也分化成了两种。

一种是继续把自己当做贵族,另一种则是专门从文,去依附于其他的高阶贵族,甚至于皇帝。

随着士人地位的不断下滑,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依附他人,专门从文。

受这一影响,士阶层彻底地开启了社会阶层转化过程,“士”至此也演变成了对知识分子的统称。

《礼记·王制》:“乐正崇四术,立四教……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

“士”通过学习,在各领域都占据一席之地,士人本身是有才能的,不然也不会在春秋战国时期迎来了如此发展。

其实,两者作用都是相互的,因为在士人掌握了更多的才能后,其地位才难以动摇。

士人能文能武,大多人都是优秀者,而若将士人团结起来,夸张一点来讲,甚至能动摇国之根本,基于这种情况,士人自然受到了极大的关注性。

1、个人作用

上文说过,士之所以有如此的地位,是因为其本身的才能性,可这也脱离不了一点,那就是士人对于其他人具有作用性。

正是因为士人成就了别人,才有了后来的辉煌发展。

例如说:对于诸侯权贵的个人作用,诸侯权贵如果有士人阶层的加入,不仅可以扩充其实力,而且还可以站稳脚跟。

古代的时候,利益为先这一个词十分常见,人们更是因为利益不断地斗争。

若想要从斗争的圈子中成功退出,就必须要有一个庞大的后援团,这也就证明了“士”阶层的重要性。

士人作用在权贵身上不仅体现在其本身,还体会在其历史作用上。正是因为士人阶级的存在,才完成了助力权贵完成积累。

当养士风潮兴起,权贵对士人本身也开始追求,或投入大量资金,或投入足够资源。

虽然这样的消费方式呈炫耀性,但本身对于社会经济作用都十分明显,士人的存在不仅推动了诸侯权贵内部的权力纷争,而且还稳固了社会经济。

《孝经》:“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2、 社会作用

士人阶层除了个人作用,在社会整合上也具有非常庞大的作用。在周天子权力崩坏后,社会也受到了影响,群体性也较为薄弱。

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当社会群体呈现分崩离析的状态后,国家的情况也就变得岌岌可危了。

按照这样的方向发展下去,最终造成的结果一定非常不好,春秋战国不仅会处于混乱时期,甚至会提前走向灭亡,而“士”的出现却改变了这一种情况。

当权贵将“士”看作重点后,他们在求取“士”本领的同时,就会间接地造成社会凝结的情况。

这也就意味着他们的争士行为,阴差阳错将人才聚拢,将天下分崩离析的脚步拉缓。

此外,权贵的行动也影响了“士”群体心境的变化,权贵对他们大肆收拢。

不少人才都因为利益参与到其中,任他们所用,解决温饱的同时,不至于让走向权威的对立面,加剧当时社会的动荡情况。

归根结底,“士”阶层之所以出现,其实与儒家思想的兴起离不开关系。

在这种情况下,当士阶层有了快速发展后,儒家思想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普及与发展,并为其之后成了重要思想之一奠定了基础。

儒家思想起到了带头作用,而之后士人阶层有了本身的变化后,他们之间也形成了不同的思考方式与个人认知。

并通过此点造成了百家思想的形成,造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丰富性与多样性。

当然,除了思想上的影响外,士人及士阶层对于文学艺术方面也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上文说过,“士”大多能文能武,在这种情况下,礼乐文化、诗歌文化要比以往丰富很多,正是因为他们本身的技能性,才造成了后续的辉煌时期。

并推动了文化艺术的发展。不仅如此,士人阶层的存在还推动了古代科技的进步。总而言之,“士”在春秋战国时期及其历史上都有不可磨灭的作用。

《说文解字》

《礼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