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冬天,首先是哈尔滨火了。所以我到哈尔滨拍摄了自己的第一期视频节目,然后是路上和两位沈阳铁西区的文艺青年,聊到了近些年来成为热门话题的东北文艺复兴。
作为东北人,他们对“东北文艺复兴”的概念是后知后觉的。他们的童年经历,和其他的厂矿子弟,小镇做题家没有根本性区别。甚至他们也没有在自己的写作中,贯彻什么东北经验。东北题材的扎堆完全是影视类型化商业化造成的结果。
但是聊起艳粉街,刨锛案,苏老板,臭水沟和自己的北漂经历,一个典型的东北故事就跃然纸上了。这是我作为一个河南的写作者非常羡慕的。河南的本土故事,只要起个开头,就难以按捺住那种强烈的悲情。
而东北的文艺具有严肃和幽默的二重奏。在冰天雪地里面,生命迅速绽放又迅速消失,很多故事有了俄罗斯文学的质感。文艺青年们回忆起下岗的残酷物语,瞬间“改革春风吹满地”的音乐奏响,他们又开始致敬狠人范德彪。
东北人就是这样一边思考着人类普遍的痛苦,又迅速把这种痛苦用幽默消解掉,甚至不惜自黑。我在中央大街欧罗巴宾馆开个发票,发现没有输入发票抬头没有联想功能要完整输入公司名称和识别码,和前台抱怨了一下。前台小伙子就自嘲,“我们东北就这样”。
一个暗黑故事以东北开头,创作者就获得了表达的空间。再用年轻人离开东北结束,就获得了一个光明的结尾和与观众见面的机会。
年轻人确实是纷纷离开故土的,父母失去了安排他们进单位的权力,或者必要性。原有的单位网格和乡土秩序土崩瓦解。不同背景和批次的东北创作者汇成了一股浪潮。形成了一个奇异的东北宇宙。
当他们回到家乡,或者游客们到来时。人们发现东北保留着大城市已经失去的“公共空间”:低廉的房价,无序的摊贩,穿过一条阴暗的巷子,满眼的霓虹灯亮起 …… 天天搓澡,顿顿烧烤,烟花和回忆一起没有理由地响起,人人皆有醉生梦死的权利。
外地人也许会把这一切当作奇观去看待。但是城市为何衰落,又为何复兴的经验,可能是其他所有地区必须严肃对待的。尤其是当家乡的房价和年轻人一起消失的时候 ……
本期节目已经同步上传到podcast,喜马拉雅,小宇宙等各大平台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