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天是元旦,首先祝各位“元宵节”快乐。

说起“元宵节”,可能很多人都听一个故事,就是关于袁世凯取消“元宵节”的故事。

话说,在1916年的元旦,袁世凯举行了“登极”大典,强行开历史倒车,改民国五年为洪宪元年,自称为洪宪皇帝。

祭完天后,袁世凯得意洋洋的乘坐“龙辇”接受百姓的“拥戴”。但出乎意料的是,老百姓的热情并不高,他期盼的“三呼万岁”的场景并没有出现,反而都是小贩叫卖“元宵”的声音。

听见小贩喊“卖元宵!卖元宵”,袁世凯勃然大怒,“元宵、元宵”听着怎么那么像“元消?”这些刁民是不是要把我袁世凯枭首了?所以,当即下令,从此以后不准大家喊“元宵”,改名“汤圆”。

这当然只是个故事而已,听听就行了,因为袁世凯如果那么在乎别人的看法,也就不会开历史倒车强行称帝了。

另外,“汤圆”这个词也不是袁世凯发明创造的,宋朝就出现这个名词了,当时明州(现浙江省宁波市)兴起吃一种新奇食品,即用黑芝麻、猪油做馅、加入少许白砂糖,外面用糯米粉搓成圆形,煮熟后,吃起来香甜可口,白白的、圆圆的还很可爱。

因为这种糯米汤圆煮在锅里又浮又沉的,所以它最早叫“浮元子”,后来有的地区把“浮元子”改称汤圆。把“汤圆”改成“元宵”还是明朝的时候。

明朝的时候,“元宵节”,当时还是叫“上元节”已经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了,那一天,皇帝会焚香上供,老百姓们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再到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通知城外百姓,进城观灯。

这一天,皇帝会开恩,让一些宫女们和亲人见面。当时有个宫女叫“元宵”,他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的高喊:“元宵!元宵!”, 元宵听到喊声,终于和家里的亲人团聚了。

所以慢慢地,“元宵”就开始代表着亲人团聚的象征。

当然,这故事是我编的,明朝皇帝没那么大气,又是请老百姓看烟花,又是把宫女放出去和亲人团圆的。

故事是我编的,但“元宵”这个词的确是出现在明朝的。因为,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中,藏有明朝的《新年元宵景图》,《新年元宵景图》里就展示了种种明朝元宵节的场景,如燃放爆仗、货郎担担、搬演杂剧、架设鳌山、呈进杂技等。

所以,“元宵”、“汤圆”两个名词,和袁世凯半毛钱关系都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讲了一堆废话,也该点入正题了。

虽然,“元宵”没关系,但搞笑的是,袁世凯称帝仅仅83天,就真的“袁消”了。

那他是怎么死的呢?被气得旧病复发而死的。

袁世凯之所以公然敢“帝制自为”,是因为看到了“民意”的局限性,所以他从来不怕什么“民意”,他怕的只有自己的北洋派系发生破裂。

袁世凯的亲信徐世昌曾这样说:

“就军人方面。项城成功,所倚为干城者为段祺瑞、冯国璋、王士珍三人,时称为‘北洋三杰’也。帝制失败,其原因固然很复杂,而关系此三人者为多。段素性很强,任陆军部长多年;冯久驻南京,俨然藩镇,渐渐不如当年之绝对服从。项城思以军政大权操之于已,于是在总统府设陆海军统帅办事处,以移陆军部之权,已为段所不快。关于军事人员之进退,段请求旅长以上由大总统主持,团长以下交陆军部办理,其用心可以想见。项城又借口北洋军队暮气沉沉,另组模范团,挑选各师、旅之优秀将校为主干,以别于北洋旧军队。又因某公子(即袁克定)对于北洋老前辈不能指挥,故项城为其培养新势力。段因之而托辞养病,愤愤不平。”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袁世凯处处提防段祺瑞,怕自己的儿子指挥不动这群老部下,所以就以北洋军暮气沉沉为由,从各个师团中抽调出精锐,重新组建一个模范团,归儿子指挥,段祺瑞听闻后,愤愤不平,果断辞职。

“北洋之虎”段祺瑞暂时是躲进笼子里休息了,但他的虎威仍在。多年在军队经营,他也建立了自己的势力圈子,只是碍于袁世凯圈子的强大而暂时稳忍不发而已。他的虎牙、虎爪依然尖利,虎啸依然威严,只是在等待出山的时机罢了。

得罪“北洋之虎”的同时,袁世凯又得罪了“北洋之狗”。“北洋之狗”就是冯国璋。

超爱八卦的徐世昌,在谈到袁世凯和冯国璋为什么交恶的时候,是这么说的:

“当帝制风传甚盛时,六月间冯,入京谒见项城说:‘外间传说,大总统欲行帝制,请预为秘示,以便在地方着手布置。’项城说:‘我绝对没有当皇帝的想法,袁家没有过六十岁的人,我今年五十八了,就做皇帝能有几年?况且皇帝传子,我的大儿子克定残废,二儿子克文假名士,······哪一个能继承大业?你尽管放心。’”“冯回南京,相信袁欺骗,倘若袁正位,自己的脑袋将要保不住,所以此后与西南暗通声气,以防阻帝制。”

当时的冯国璋,一改“北洋之狗”的忠诚、追随主人的本性,转身反咬老主子,这是袁世凯始料未及的。

袁世凯在称帝之前,虽然也预感到了北洋圈子可能会出现危机,但想不到已到了众叛亲离的地步。尤其是对“北洋三杰”中的两杰,也就是“北洋之虎”的段祺瑞和“北洋之狗”的冯国璋,他自以为始终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

于公,他认为,自己从小站练兵开始,段祺瑞、冯国璋就是自己悉心栽培的核心小圈子中的骨干。随着自己的飞黄腾达,他们也一个个也是权重势大,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他们会公开反对自己吗?

于私,他把段祺瑞、冯国璋等人当作亲人一样对待,段祺瑞老婆就是袁世凯养女,冯国璋也是袁家女婿。当年,在冯国璋的原配死后,袁世凯就与大姨太积极说合,把自己家的家庭教师送给冯国璋续弦,并置办了嫁妆还陪嫁了佣人,完全和嫁女儿一样,袁世凯的子女甚至喊冯国璋为四哥。

所以,袁世凯心想,我和他们这么铁的关系,他们还会公开反对自己吗?

会,肯定会,父子之前还会因为皇位斗的你死我活,更别说没血缘的亲情了,唯利是图,是圈子的根本属性。

当这个圈子人人有利可图时,圈子可以维持稳定、平安,甚至是极为亲密的关系。因为利益趋于均衡的时候,矛盾也就降低到了最低程度和最小范围。

但是,圈子中的利益均衡被打破时,或有人想要独霸圈子的时候,那么就会产生矛盾。

所以,袁世凯称帝后,就激发了北洋圈子中的固有矛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袁世凯是靠北洋军事的圈子发迹的,自然不会在任何时候大权旁落。

为了称帝,他要将军权集中到自己一人的手中。设立总统府军事办事处,由段祺瑞(陆军总长)、刘冠雄(海军总长)、陈宦(代参谋总长)还有蔡锷等6人负责,授予他们上将军衔。

表面上,大家都是大权在握,可实际上,这6人只是秉承了袁世凯旨意的办事机构。

同时,袁世凯实行军民分治,废除集一省军政大权于一身的都督职务,改设将军,只管军事,但没有调兵权;增设巡按使,只管理民政,但没有经济权。

这不就是“削藩”吗?

所以,这引起了那些北洋旧部、拥兵自重的地方军事圈子的强烈反弹,他们一致反对。尤其是久握兵权的段祺瑞,他强烈不满,因为他的军权实际上被剥夺了。

而袁世凯为了给“太子”袁克定组建有别于北洋旧军队的新的军事圈子,还成立了所谓的“模范团”,就是从各军中抽调精锐,组成一支新的军队,这就让北洋圈子中的将领们,顿感有被完全替代和抛弃的危机。

一旦袁世凯真的称帝,那军权就会全部集中到袁氏父子二人手中。他们就会被“杯酒释兵权”了,谁会甘心呢?

这其中,冯国璋是第一个跳出来反对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段祺瑞被削藩的时候,冯国璋已经变成了事实上的北洋军事圈子带头大哥了。以当时的兵力而论,属于北洋军事圈子的就达44万之众,而蔡锷、李烈钧等率领的云南护国军仅有区区4000人,再加上黔、川等西南各军,也不过3.7万人。

力量对比如此悬殊,北洋军若全力对付护国军,兼职和打小孩一样的简单,但为北洋军就围而不“剿”呢?

这就是学袁世凯“养寇自重”。

袁世凯当年不也这样对付革命党么,能剿,偏不剿,因为剿灭了革命党,自己也会被清政府安排。

所以,冯国璋把袁世凯惯用的反制伎俩反用在他身上了。

当时,冯国璋一面联合湖南将军、山东将军等5位将军发表通电,要求袁世凯取消帝制;一面与四川将军陈宦(袁世凯的干儿子)与前去督师进剿的曹锟达成协议。

于是,北洋军在前线停战,坐视西南及各省纷纷独立。

至此,北洋军宣布反对帝制者已占大半,袁世凯所能指挥的北洋军已所剩无几,尚不足以应付北方局面,更无暇顾及西南“平叛”了。

冯国璋的意向决定了袁世凯帝制的命运。他若继续拥戴袁世凯,率北洋各军出战,则西南护国军显然不是对手;他若率北洋各军支持西南靖国军,并与之东西呼应,那袁世凯就会陷于孤立;他若独立于二者之外,采用不偏不倚的“中立”态势,那袁世凯与西南护国护军就会保持对峙。

而冯国璋及北洋各军将领最终的选择是,一致反对帝制。

这其中,有对袁世凯开倒车的反感,但最根本的,还是从自己利益出发。段祺瑞和冯国璋后来成为反对帝制最大的利益获得者,便是最好的证明,两个人都当上了总统。

如果他们誓死拥护帝制,保袁世凯当稳皇帝,让民国变成袁家天下,那他们后来还会成为皇帝一样的“执政”、“大总统”吗?

共同利益已不复存在,圈子也就分崩离析了。不是彻底毁灭,就是转移圈子资产,另组新圈子了。冯国璋、段祺瑞选择的是后者。

世界上,从袁世凯选择称帝的时候,就注定了他会被“袁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