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离娄上》载:“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公元前685年,名相管仲为了加强国家统制开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地方组织上,关中也给予了不同看法,那就是以户进行民众登记,将个人资料进行整理归纳。
由于这在当时是相对罕见的事情,因而这种方式也被赋予了独特的说法,那就是——编户齐民。名籍、户籍、编户齐民其实都是户籍制度中的一部分,本文将就春秋战国时期户籍制度起源进行研究。
如果要追溯户籍制度的历史,可以从很早前开始说起,因为在甲骨文上,就已经有了“编户”的相关记载,到了商朝的时候,商朝内部开始实行人口登记,并以此为对照。
这也就是表明了,在商朝时就已经有了人头统计,此时,虽然没有形成户籍制度,但也算是户籍制度产生的萌芽之一。
到了西周时期,在时间的演变下,已经有完整的人口登记雏形。当时,有专门负责人对于百姓家中的人员或者是婴儿出生死亡情况进行调查,而这种记录隔上三年就会进行一次更新。
如果说此时户籍登记制度已然有了雏形,那么春秋战国对服役和民兵的需求则推进了户籍制度完善的过程。
春秋战国时期,战乱现象时常有之,在这种情况下,部队兵员必须扩大。为了尽快完成对社会的维系工作,因而户籍制度被严格地使用起来。
到了秦朝的时候,户籍制度已然逐渐完整,甚至有相关法律规定:不管百姓处于什么年龄,哪个阶段都必须登记,且户籍需要实时更新,三年一更新。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一个过程中,还专门进行了临时性的查勘措施,只为了户籍数据的真实性。
《释名》载:“所以疏人名、户名也。”
可以说,如果不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推动,那么就不会有户籍制度后续如此快的发展。
上文说过,在春秋战国时期,为了将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其统治者下了不少功夫,除了三年一查勘、临时查验等工作还,还执行了连坐制,一旦有人造假,则一行人受罚。随后的时间里,户籍制度一直在不断地改变,并逐渐地趋于完整。
在时代潮流中,户籍制度依然没有脱离它的本身。
从起源开始,户籍制度的作用就是记录,到了后期,人们虽然对户籍制度进行了改革,始终没有脱离了这一点,受这一因素的影响,户籍制度越发完善,可是,回看户籍制度的起源与发展,如果不是春秋战国时期那么多的政策加以引导,很难会有后续,有如此完善的户籍制度。
《国语》载:“司民,掌登万民之数,自生齿已上皆书于版。”
首先,户籍制度具有地域性。户籍制度之所以出现,是为了对当地的民众进行一个统计,而统计的作用就是与徭役、征兵相关,让他们尽量无法规避徭役,或者是在规避徭役后得到相应的结果。
在这种情况下,碍于其特性,户籍制度自然就有了地域性,对户籍所有人进行了一种束缚。
其次,除了地域性外,户籍制度还有世袭性。在古代,人们的职位不同,所以户籍有军户、匠户、杂户之分,当百姓因为户籍被划分开后,百姓身上就贴上了一个隐形的标签,这个标签的作用是什么呢?
那就是只要被贴上这个标签,生于某种户籍之家,就不能再去从事其他职业,因而,户籍制度虽有时世袭性,但也具有局限性。
最后,户籍制度具有等级性。户籍制度将每个人的职业,年龄都进行了详细的收集。在收集之后,户籍制度也有了明确的界限,如果是特权户籍的话,他们能享受特殊待遇,而如果是平民,或者是其他罪民户籍的话,则会享受相应的惩罚。
例如说,罪民户籍哪怕是他们的女儿,也需要从事相关职业,只有在有人将她赎出去后,才能回归清白之身,然后丢掉罪人之籍。
户籍制度的特点与发展都已经了解了,那么户籍制度到底会造成什么影响呢?其实从古代来讲的话,户籍制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资源分配不均和就业分配不均的两个问题之间。
《管子》载:“十六道同身外事谨,则听其名……稽其德。”
上文说过,由于受当时户籍制度的影响,人们的身上都被贴了一种标签,再加上户籍制度,承载了世袭性的特性,所以在人们中间俨然成了一种习惯,只要是户籍好的人,他们分配的资源和特权也比较多。
然而,户籍相对一般的人来讲,他们的资源就很是匮乏了,此外,平民与权贵的资源更是形成了两极分化。在贫富之间的差距拉大后,资源分配不均的影响自然也就体现出来,并随着这种偏驳,差距越来越大。
就业分配不均这个问题其实同理。正是因为户籍制度之间存在于标签,所以才会导致平民与权贵之间所分配的资源不同,进而导致以后从事的方向也不同。
例如说:军户的话,其家族的人可以靠着立军功,来改变家世和户籍,而杂户和匠户,他们就没有这么多的选择空间,只能听令行事,从事自己的老职业,哪怕他们有了子女,也只不过是能父承子业罢了。
户籍制度的起源是为了做到“编户齐民”,尽管随着时代的发展,其本质是没有发生特别的改变,但是其作用上也是对当代社会造成了一些影响,户籍制度也许需要改革,但改革的同时也需要注意到不能只考虑精英,户籍制度的枷锁可以卸掉,不过需要合理卸掉。
参考资料
《史记》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