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在法国巴黎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5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顺利通过审议,正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西湖申遗获得成功。

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杭州西湖文化景观”是文化景观的一个杰出典范,它极为清晰地展现了中国景观的美学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园林设计影响深远。

西湖能够从一个自然湖泊成为举世瞩目的浅水风景湖泊,能够以文化景观跻身《世界遗产名录》之列,与两千年来人们从不间断对西湖的保护、疏浚、治理分不开。

一言以蔽之,西湖的历史,就是一部自然演变与人类活动相伴相生的历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杭州西湖文化景观由西湖水域和湖西群山共同构成了旖旎秀美的湖光山色,其间分布了上百处的各类历史文化古迹。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由唐、宋大文豪白居易与苏轼所组织的西湖疏浚工程的景观产物“白堤”“苏堤”,以及中国原创的山水美学景观设计手法“题名景观”的最经典作品“西湖十景”。

它们与历史悠久的、极富文化含义的西湖特色植物“四季花卉”和“龙井茶园”等相得益彰,使西湖山水呈现出中国山水画的典型审美特性——朦胧、含蓄与诗意,产生了东方美学的最经典的诗情画意的审美理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苏轼在杭州

更重要的是,白居易、苏轼的诗作,与其他历代文化名人赞美西湖的文字一起,汇成了西湖的魂,成为西湖之所以能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可谓西湖的两张顶级文化名片。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苏轼与杭州的缘分,也可以说是从西湖开始的。苏轼的仕途履历表上,有两次出任杭州的经历,苏轼两度到杭州做官,合起来大约五六年的时间。

苏轼36岁时第一次来杭州,担任通判(副市长),五十四岁时第二次来杭任知州(市长)。苏轼在杭州勤于政务,组织捕蝗,赈济饥民,修复六井,疏浚西湖,而整治西湖是他在杭州做官时干的最让百姓受益也最具影响的工程之一。

无论是而立之年来这里做副手,或者是知天命时节来这里主政,苏轼都为这里留下了许多美丽的诗篇,这些诗篇氤氲着杭州的山山水水,让人们记住了杭州,向往着杭州,游走在杭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中,苏轼对于杭州西湖的赞美堪称杭州赞歌中最耀眼的明珠。其实,苏轼到杭州时,看到的西湖景象早已不是白居易笔下的“绿杨阴里白沙堤,最爱湖东行不足”,而是淤泥填塞,湖面减小,游人不愿出行的地方了。

原来从晚唐五代至北宋后期,西湖长年不治,葑草湮塞占据了湖面的一半。所以,元祐五年(1090年),苏轼第二次到杭州时,便上《乞开杭州西湖状》于宋哲宗,断言:“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盖不可废也。

苏轼的伟大在于“在其位,谋其职”的职业精神,朝堂之争会使得他想远离朝堂,但永远不会磨灭他济世安民的初心和使命。苏轼曾自言:“居杭积五岁,自忆本杭人。”在苏轼心中,杭州就是另一个故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苏轼疏浚西湖的建议得到了朝廷的支持。

同年四月,苏轼动员20万杭州民工疏浚西湖,并用挖出来的葑草和淤泥,堆筑起自南至北横贯湖面2.8公里的长堤,在堤上建六座石拱桥,自此西湖水面分东西两部,而南北两山始以沟通。

苏轼还下令撤废湖中私围的葑田,在今湖心亭一带建立石塔三座,禁止在石塔范围内养殖菱藕,以防湖底的淤淀。然后把疏浚出来的大量淤泥,在湖中建筑了一条沟通西湖南北岸的长堤。

经过半年的整治疏浚,西湖面貌焕然一新,湖中水草淤泥全部被清理掉,湖面豁然开朗。随后,苏轼又命人在长堤两岸遍植芙蓉、杨柳,修建了九座亭子,给西湖美景锦上添花。

后人为纪念苏轼对西湖的治理,将这条长堤称为“苏堤”,苏堤晓月更是名列“西湖十景”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于西湖沿岸水浅之处,极易繁殖水草,为了防止西湖再度堙塞,苏轼采纳钱塘主簿许敦仁的建议,将岸边的湖面租给民户种植菱角。

因为每年春天农民在浅水种菱,都需清除水中藻荇,做到寸草不留,才可下种,所以凡是种菱的地方,杂草都不易生长。

这个办法一则可使沿岸湖面每年都得到一次清理;二则可以收取租金和税金,用于西湖的疏浚和长堤的维修;三则可以解决一些民户的生计问题,确实是一举三得。

此外,为了防止过犹不及,保持西湖大部分水域的开阔清澈,苏轼又计议在湖上造小石塔三五处,禁止在石塔以内的水域种植菱荷茭白之类。不久,建成三座,后来演变为今天的“三潭印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切处置完毕,苏轼高兴地说:“我凿西湖还旧观,一眼已尽西南碧。”字里行间充满了喜悦与自慰。

工程竣工之日,杭州百姓欢欣雀跃,游人络绎不绝。对于当时的盛景,苏轼铭刻于心,几年之后还写诗回忆:

我在钱塘拓湖渌,大堤士女争昌丰。
六桥横绝天汉上,北山始与南屏通。
忽惊二十五万丈,老葑席卷苍云空。

治理后的西湖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当然就是苏轼笔下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了。与白居易一样,大诗人苏轼也在杭州留下了众多西湖赞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中最有名的有《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而且这两首诗是苏轼第一次到杭州时写下的,时间为熙宁六年(1073)正月二十一日,距今已有951年,原诗如下:

其一

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其二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西湖最早称武林水。《汉书·地理志》:“钱唐,西部都尉治。武林山,武林水所出,东入海,行八百三十里。

后又有钱水、钱唐湖、明圣湖、金牛湖、石涵湖、上湖、潋滟湖、放生池、西子湖、高土湖、西陵湖、龙川、销金锅、美人湖、贤者湖、明月湖诸般名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只有两个名称为历代普遍公认,并见诸于文献记载:一是因杭州古名钱塘,故名钱塘湖;一是因湖在杭城之西,故名西湖。

最早出现的“西湖”名称,是在白居易的《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和《杭州回舫》这两首诗中。

北宋以后,名家诗文大都以西湖为名,钱塘湖之名逐渐鲜为人知。而苏轼的《乞开杭州西湖状》,则是官方文件中第一次使用“西湖”这个名称。

我们今天很难想象,秀美的西湖曾是惊涛拍岸的海湾。据科学家考证,西湖从形成至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西湖这颗明珠能够历经风雨,终以其璀璨迷人的光芒闪耀世界遗产之列,与两千年来人们从不间断对西湖的保护、疏浚、治理分不开,西湖的历史,就是一部自然演变与人类活动相伴相生的历史。

西湖远古时是与钱塘江相通的浅海湾。2000年前的秦汉时期,由于泥沙淤塞,大海被隔断,在沙嘴内侧的海水成了一个泻湖。此后两沙嘴逐渐靠拢,最终毗连在一起成为沙洲,在沙洲西侧形成了一个内湖,即为西湖。

而苏轼诗歌中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则直接将西湖之美淋漓尽致地呈现了出来。

这组诗共二首,但许多选本只看中第二首,因而第一首已鲜为人知。其实第二首虽好,却是第一首的注脚。第一首所说的“此意自佳君不会”,正是指第二首所写的西湖晴雨咸宜之美景,如美人之淡妆浓抹各尽其态。

苏轼的意思是说,多数人游湖都喜欢晴天,殊不知雨中湖山也自有其佳处。湖上有水仙王庙,庙中的神灵是整天守在湖边,看遍了西湖的风风雨雨、晴波丽日的,一定会同意自己的审美观点,因而作者要请水仙王共同举杯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一首的首句“艳”字下得十分精到,把晨曦的绚丽多姿形容得美不胜收。若只看第二首,则“浓抹”一层意思便失之抽象。

第二首诗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描写概括品评,尤其是后二句,被认为是对西湖的恰当评语。

这首诗最能代表苏轼在杭州山水诗风格,若不是对西湖十分熟悉、极其喜爱,又怎么会写出如此佳句。

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西湖在苏轼的眼中,就是这样的存在。也是这样的西湖,让苏轼在离开杭州后依然念念不忘,梦回西湖。

从第一首诗可知,这一天诗人陪着客人在西湖游宴终日,早晨阳光明艳,后来转阴,入暮后下起雨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首诗的前两句既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写了西湖的晴雨时的不同景色。

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

前两句描写的是西湖的景色以及主人公在西湖上的活动,这两句诗的文字都运用得非常简朴,却能够让人切身地感受到西湖的优雅魅力。

这主要是苏轼用词比较清雅,从而促使读者能够有幸感受到西湖的美景,如“潋滟”“空蒙”都让人感受到了江南西湖的特征,从而推动读者对江南风光进行遐想。

苏轼在诗中运用典雅的辞藻,通过对西湖景色的描绘,进一步促使读者认识到西湖的美丽,同时苏轼在对西湖进行描写的过程中对描写的歌词进行筛选与思考,直接促使读者能够体会到苏轼对于西湖景色的喜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诗的后两句进一步运用他的写气图貌之笔来描绘湖山的晴光雨色,而是遗貌取神,只用一个既空灵又贴切的妙喻就传出了湖山的神韵。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西子”即西施,春秋时越国有名的美女,无论是淡雅妆饰,还是盛装打扮,西施都一样美丽动人。

如果把西湖比作西施的话,那么不管是晴是雨,是冬是春,它都同样美不胜收。以绝色美人喻西湖,不仅赋予西湖之美以生命,而且新奇别致,情味隽永。

人人皆知西施是个美女,但究竟是怎样的美丽,却只存在于个人心中。而西湖的美景不也是如此吗?

采用这样的手法,比起直接去描写,不知要节约多少笔墨,而它的寓意却丰富深刻得多,它对读者不只诉之于感受,同时也诉之于思考,让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去发挥诗的内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一出色的比喻,是被后人称之为“道尽西湖好处”的佳句,以至“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别名。

西湖无论是水是山,或晴或雨,都是美好奇妙的,陈衍在《宋诗精华录》中评全诗最后两句:“遂成为西湖定评。”

苏轼用西施淡妆、浓抹皆美来表现西湖美的丰富与纯粹,直观、感性而生动。苏轼对此诗很自负,后来创作的如《次韵仲殊游西湖》“水光潋滟犹浮碧,山色空蒙已敛昏”,便直接搬运了描写西湖景色的关键词语“水光潋滟”和“山色空蒙”。

不过,苏轼重复最多的还是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的这个比喻,如《次韵刘景文登介亭》一诗中的“西湖真西子”,《次韵答马中玉》一诗中的“只有西湖似西子”,《再次韵德麟新开西湖》一诗中的“西湖虽小亦西子”。

西施是越地的美女,苏轼由西湖联想到西施,并用西施之美比喻西湖之美,将无生命的山水之美具象化、人化,比喻堪称精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苏轼任职杭州期间和离开杭州之后,创作了不少表现杭州风景的诗文,多角度地呈现了杭州之美,但最吸引苏轼关注的还是杭州西湖。

比较而言,苏轼与常人只局限于一湖、局限于晴天的审美立场大不相同,而且在苏轼众多表现西湖之美的诗歌中,此诗对西湖独特之美的发现最集中、最鲜明。

因为此诗对西湖风景具有独特的发现:一个是西湖湖光山色之相衬相依———如果没有西湖西面绵延起伏的群山映衬,西湖之美可能显得单调,也不会有那么多寺庙隐藏于其中,诗境开阔,正是苏轼心胸、眼界开阔之写照。

正是因为西湖与西子都是美丽无比,所以对西湖来说,晴也好,雨也好,对西子来说,淡妆也好,浓抹也好,都无改其美,而只能增添其美。

从西湖的美景联想到作为美的化身的西子,苏轼只用一个既空灵又贴切的妙喻就传出了湖山的神韵,简直就是神来之笔,历来被认为是对西湖最恰当的评语,更由于苏轼这组诗,西湖也就有了精神和气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话诗词

小话诗词

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都堪称描写西湖景色的绝美代表作,这是代表宋代诗歌最高水平的诗人作品,也是可以媲美唐代诗歌的顶流诗歌,而且是古代杭州行政长官赞美西湖的千古绝唱。

苏轼已逝去千年,但杭人和到杭州西湖旅游的人仍会思念这位好市长,苏轼因杭州和西湖而给大家留下了众多的景观、诗文、美食和传说,杭州和西湖也因苏轼而更有文化内涵。

回到文章开头,“杭州西湖文化景观”申遗成功后,杭州加大了对杭州西湖的保护和宣传。在杭州西湖申遗文本中把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定义为:“十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传统文化精英的精神家园,是中国各阶层人们世代向往的人间天堂,是中国历史最久、影响最大的文化名湖,曾对9至18世纪东亚地区的文化产生广泛影响。

山水与人文交融是西湖文化景观的一大特色。而北宋文豪、杭州市长苏轼对西湖的疏浚与谱写的西湖赞歌,毫无疑问,是西湖山水人文史上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苏轼为西湖量身打造一首诗,诗中比喻犹如神来之笔,堪称千古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