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班主任要想获得每个学生的认可,首先要做的应该是找准他们在班级里的定位。

不管纪律维持还是活跃气氛都得有人来负责,小到水杯的摆放、扫把的归纳,大到集体活动凝聚力的发掘。

优秀的集体一定是全体师生荣辱与共的。当然,在这里并不是指领导层面的施压,而是班级内部的自觉认知。

在这方面班主任的角色必不可少,他们是内部矛盾的调解者,也是情绪价值的缔造者,更是文化氛围的主要策划者。

狭义的班级是人情的共鸣,而非砖墙绿瓦的现实载体。

所践行的管理模式并非依靠制度,而是彼此参与而达成的公约,最终要尽量达到无为而治的程度。

小问题组内解决,大问题大组协商,涉及其他班级或者老师由班委出面,尤其是大班额的情况,流程优化有利于形成互帮互助的风气。

在这期间,班主任一定要随时观察,是否有可能滋生官僚主义,及时介入保障学生之间的平等人格。

学生身份不应夹杂涉及家境诋毁、身心欺辱等不良目的。

对于座位安排、内部推荐等容易滋生利益输送的环节,班主任要最终审核并加以公示,承担信息透明、过程公正的主要责任,并且要在权利范围内创建文明、尊重、自由、民主的学习场域。

让每一位学生成为班级建设的主角,大家既要给予充分信赖,也要有协同配合的高效行动。

每一次失误都不该私下嘲笑,每一次进步应当获得公开层面的赞赏与掌声,这样促使学生提升自信,不断完善发展短板,在自己擅长的领域精益求精。

班集体是每个学生情感倾诉的依靠,而班主任不光要嘘寒问暖,让学生感受到教育的温情;更要雪中送炭,让学生不至于陷入生活纠结而产生逃避学业的想法。

教育是个良心活儿,同样是学科老师,有的被同事议论,而有的被家长称赞。

目前学历达标,基本上就可以从事教学工作,然而学生反馈却大相径庭,所以“认真”、“负责”可不是说说而已。

管理是细心活儿,过分严厉往往招致学生抵触,甚至出现返校恐慌的心理负担。

而事无巨细的觉察与反思,将会给学生更加全面的照顾,内在需求得以满足才能表现积极、勤思好动。

学生对班级的贡献来自于班主任被重视的程度,孩子的行为可能会与成年思维有所区别,但我相信只要友好沟通、长期追踪,就能让他们透漏出心中秘密。

千万不要从他人的埋怨当中妄自揣测,要以事实发生为依据,更要以内心真实为参考,处理方式要多方面考虑,尤其是要注意当事人员的自尊心。

要因人而异,采用自然、必要的鼓励,让他们知道班主任并不是万能的,在很多方面也需要大家的鼎力支持。

始终以教育生活为出发点,让家长看得见孩子的表现。

适当让学生获得一些特殊待遇,让他们自发为班级和老师“站台”。 有时老师做得再多,不如学生的随口一说。

利用好网路社群,及时发布涉及学生突出表现的图文资料,不必刻意去阐释教育思想,只陈述 个体 直观结果。

如果是乡村学校,还要考虑学生在特定环境下的成效产出,让家长明确并非学生独立成就,这样有一定概率延长学生在校就读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