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抱朴讲堂讲师班一期《大学》课程

试论治国修身的本末终始,轻重厚薄之道

作者 / 胡可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学》是一部关于圣人的观点、言论的著作。作为《四书》之首,作为一部穿越一两千年的经典,所讲述都是圣贤言论。

大学就是“大人之学”,大人之学胸怀家国天下,所选择的是内圣外王之大道。

内圣就是修身,成己,外王就是推己及人,最后成人。

无论内圣,还是外王,最终关键要落实到如何为人,所以《大学》是教我们如何学为人的典范。

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呢?

不是小人,不是坏人,而是大人,是君子,是仁者。

人生之路认识世界,从认识自己开始;行为处事,追寻大道,不偏不倚,恰到好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大学》谈成人成己的功夫次第,系统性非常强,非常有条理。

主要内容可概括为四个字:三纲八目。

整部《大学》所讲实现路径和功夫次第,也是循着这“三纲八目”而展开的。

“三纲”是《大学》的总纲,是目标所在,告诉了我们天地生人的意义,在于“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八目”是儒家为我们展示的人生进修阶梯,为达到“三纲”而提出的方法步骤,告诉我们如何实现天地赋予个体的使命。

一个是本,一个是末。

《大学》本经云:“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从这段总括可以看出,在成己成人的大道上,所有人从高高在上的天子一直到普通老百姓,都是以修身作为核心,这是最重要的事。

为什么这样说呢?

从大学八目里我们可以看到,从最开始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到推己及人之后的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中间点,是关键节点。

格致诚正都是修身的内容,而修身又是家国天下的基础,所以成人和成己,内在的修行,成为一个仁者,成为一个君子,和外在的社会活动,做出家庭,服务社会,在修身这里做了一个完美统一。

想教化任何一个除自己以外的人,都需要优先回到自身,从自己内在修作为你想要做事功的起点。

只有懂得了抓住修身这个根本,才能说你明白了为人学的道理,这就叫“知本”。

如果不去先学会自己做仁者,而是去抓细枝末节的东西,本末倒置,那是行不通的,最终一事无成。

《本经》云:“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知道了什么是核心还不够,具体到做功夫上,还有一个“终始”的问题。

终始就是开始和结果,就是次第,我们修行是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而来,哪个先做,哪个后做,不能越级。

另外,当面对复杂情况时以怎样的原则来对重要性做一个排序,如何选择优先项?这也是很重要的一个问题。

比如懒惰是人的一种本能,当我们练功想要偷会懒,一天两天因为其实事物繁杂而不想坚持的时候。

我们应以一种更大的本能,就是练功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升自身的能力,更好为他人服务,来作为优先选择项。

有句话讲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也是说的这个意思吧。

懂得了抓本末,有终始,我们还要明白“厚薄”之理。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厚就是重要的,应该被重视的地方。

那什么是我们应该重视的地方呢?就是像内求,“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对外界的人事物,当遇到困难,遇到阻碍,遇到无法进行下去的沮丧失望时,遇到一时半会想不通的委屈时,应该厚什么薄什么?

《大学》告诉我们,应该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而不是把精力放在对外界的不理解和抱怨上。

诸己是厚,非诸己是薄,内求是厚,外求是薄,如果不修己身,不从自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而是一味期望外部世界能给你一个万事如意,妥当顺利,那这不符合“德”,不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注定也不可能心想事成了。

在修身与治国之间,还有齐家,家国一理,这是相通的。

只要自己心内形外修得正,修得好,一定会改变家人,再用这样的典范扩大到社会层面,就一定能影响到越来越多人。

反过来讲,一个在位上的君主,要想以德治国,万民归心,那根本也在于自己是不是一个仁者,具有仁心,能亲贤人,能用好财,最后施行仁政。

从治国这个大方向而言,什么是最难的?君王自己的修身是最难了。

从0到1是最难的。

一个君王高高在上,需要管理的人民成千上万,君王自身的修行和智慧,就是本、始、重、厚,如果一个国家最终打败仗亡了国,最大的敌人首先就是君王自己。

只有内圣了,才能外王,而内圣和外王的理想,一定是通过不断修身,明明德,苟日新,日日新,止于至善才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