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孔秀》2月28日来到成都举行了第二场路演活动, 著名诗人翟永明柏桦与王超导演展开映后对谈,著名作家、影评人洁尘。著名诗人何小竹、余幼幼,著名艺术家苍鑫、李心沫等出席观影现场。王超导演映后真诚分享创作观念,将其对人物与创作的理解、对人性和时代的洞察毫无保留地同观众分享。

(成都路演对谈现场,从左到右依次为:柏桦、王超、翟永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成都路演对谈现场,从左到右依次为:柏桦、王超、翟永明)

许多评论家,包括现场的很多观众都认为导演拍摄了一部优秀的女性主义电影。著名艺术评论家鲍昆称《孔秀》为一部“准确的探讨女性精神世界的影片”;现场观众评价道:“这部电影是有现实的启示意义的,能让在座的所有人,尤其是男性伙伴,都能够看到女性的困境。”于王超导演而言,真实地展现一名女性在上世纪60-80年代的生命历程的确是其创作的重要内容,但除此之外,他认为这更是一次对“自我的肃清与重构”。“本质上,这是一个关于人的主体性的问题。孔秀对我来讲就是一个人、一个个体,某种意义上我跟她是融为一体的。我想要慢慢地建立起一个人格的自觉性和自省性,而这一切都是基于我对人性的反思”,导演解释道。

(成都路演放映现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成都路演放映现场)

在八十年代的文学与电影作品中,这种对个人主体性的反思与建构是较为匮乏的,正因此,导演认为“现在再想重新回顾那个时代,去重新反思的话,那就应该要从根本上去入手。”所谓的根本,导演也在《孔秀》中做出了回答。孔秀读的书、念的诗,她的表达与缄默,她的眼泪与微笑,无不展现着个体在自我意识觉醒过程中做出的努力和反抗。“我并不想树立一个完人,孔秀最后也并非以一个胜利者的姿态回归故里,她不完美,也仍然孤独。”但结尾时孔秀的微笑代表了一种强大而坚韧的精神力量——她肩负起了自己的人生。“最后一幕我是特意挑了一个非常好的夕阳拍的”,导演说道。这一幕,既是孔秀与自我的和解,更是导演王超向命运的致敬。

作者:周欣宜、高腕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