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的这段内容讲述了曹操如何利用董卓作乱的机会,逐步夺取并巩固了中原地区的统治。

接着曹操如何一步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整个过程中,曹操展现出了他的智谋和决断,成功地利用了时局的变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文赏析:

原文赏析:

董卓贼乱,曹操因之,遂取中原,
史略:初,关东州郡皆起兵讨卓,推袁绍为盟主。绍与王匡屯河内,韩馥留邺给军粮,孔伷屯颍川,刘岱等与操屯酸枣,袁术屯鲁阳。

【译文】:董卓作乱,曹操利用这个机会,夺取了中原地区。

《史略》记载:最初,关东各州郡都起兵讨伐董卓,推举袁绍为盟主。

袁绍和王匡驻扎在河内,韩馥留在邺城提供军粮,孔伷驻扎在颍川,刘岱等人和曹操驻扎在酸枣,袁术驻扎在鲁阳。

卓逼车驾迁长安,而自屯雒阳,诸军畏其强,莫敢进。操曰:「使卓倚王室,据旧京,东向以临天下,虽以无道行之,犹足为患。 今焚烧宫室,劫迁天子,海内震动,不知所归,此天亡之时也。 诸君能听吾计,使勃海引河内之众临孟津;酸枣诸将守成皋,据敖仓,塞轸辕、大谷,全制其险;使袁将军帅南阳之军军丹、析,入武关以震三辅:皆高垒深壁勿与战,益为疑兵,示天下形势,以顺诛逆,可立定也。 」

【译文】:董卓逼迫皇帝迁都长安,自己驻扎在洛阳,各路军队都害怕他的强大,没有人敢进攻。

曹操说:“如果让董卓倚仗王室,占据旧都,向东面对天下,即使他以无道的方式行事,还是足以造成祸患。

现在他焚烧宫殿,劫持天子,全国震动,不知改归往哪里,这正是他的末日。

如果诸位能听从我的计划,让勃海郡引领河内的百姓到孟津;让酸枣的将领们守住成皋,占据敖仓,封锁轸辕、大谷,完全控制这些险要之地;

让袁将军带领南阳的军队驻扎丹、析,进入武关来震动三辅地区:都修筑高大的城垒和深厚的城墙,不与敌人战斗,增设疑兵,向全国展示此时形势,顺应趋势诛杀逆贼,就可以立即解决问题。

诸将不能用,食尽而散。 既而绍夺韩馥冀州,自领之。 操知绍无能为,欲规大河之南以待其变,会黑山贼于毒等略东郡,操讨破之, 绍因表操为东郡太守。 既而兖州刺史刘岱为黄巾贼所杀,操乘间据兖州,领刺史,攻陶谦于徐州,谦走保郯,复攻之。 会吕布入濮阳,兖州郡县悉应布,惟鄄城、范、东阿不下,布进攻鄄,不克,还屯濮阳。 操引还,败布于定陶,闻陶谦已死,欲遂取徐州后乃定布。

【译文】:但是诸将不能接受这个计划,粮食耗尽后就散去。后来,袁绍夺取了韩馥的冀州,自己兼领了冀州。

曹操知道袁绍无法成事,想要控制黄河南部地区以静待时局变化,此时黑山贼于毒等人掠夺东郡,曹操讨伐并击败了他们,于是袁绍就任命曹操为东郡太守。

后来,兖州刺史刘岱被黄巾贼杀害,曹操趁机占据了兖州,兼领刺史,攻击在徐州的陶谦,陶谦逃到郯城,曹操又攻击他。

恰逢吕布进入濮阳,兖州的郡县都归附了吕布,只有鄄城、范、东阿没有归附,吕布进攻鄄城,但没有成功,于是返回濮阳驻扎。

曹操引军返回鄄城,在定陶击败了吕布,听说陶谦已经死了,想要先取得徐州后再攻打吕布。

荀彧曰:「昔高祖保关中,光武据河内,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故虽困败,而终济大业。 将军本以兖州首事,且河、济天下之要地,是亦将军之关中、河内也,不可不先定。 」操遂击走布,兖州复定。

【译文】:荀彧说:“昔日的高祖保住了关中,光武帝保住了河内,都是深深扎根,坚固根本以控制天下,进攻足以打败敌人,撤退足以坚守阵地,所以即使遭到困难和失败,最终也能完成大业。

将军本来就以兖州为首要之事,而且河济地区是天下的要地,这也是将军的关中、河内,不能不先定下。”

于是曹操击败了吕布,兖州重新稳定下来。

毛玠谓操曰:「今天下分崩,乘舆播荡,生民废业,饥馑流亡。 夫兵义者胜,守位者财,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蓄军资,霸王之业可成也。 」会关中扰乱,帝还雒阳。 操乃西迎天子迁都于许。 命枣祗屯田许下,缮兵积谷,州郡皆置田官,所在仓廪皆满,于是破袁绍,略乌桓,兼幽、并,平关、陇,富强莫与之抗。

【译文】:毛玠对曹操说:“现在天下分崩离析,皇帝被迫流离失所,百姓废弃了农事,饥荒流亡。胜利的军队是有道义的,守住地位的人是有财富的,应该奉天子以命令不臣,修复农业以积累军队的资金,霸王的事业就可以完成。”

关中地区发生了骚乱,皇帝返回洛阳。曹操于是向西迎接天子,把都城迁到了许昌。

命令枣祗在许下屯田,整修兵器,积累粮食,各州郡都设立了田官,各地的仓库都满了,于是击败了袁绍,攻下了乌桓,兼并了幽州、并州,平定了关陇地区,富强到无人能与之抗衡。

篡易汉祚,仍都洛阳,
《都邑考》:魏武初封魏公,都邺。 文帝篡汉,复都洛阳。 黄初二年以谯为先人本国,许昌为汉之所居,长安为西京遗迹,邺为王业本基,与洛阳号曰「五都」。
有州十三:
司隶,荆,豫,青,兖,扬,徐,凉,秦,冀,幽,并,雍。

【译文】:曹魏篡夺了汉朝的国祚,又把都城迁到了洛阳。

《都邑考》记载:魏武最初被封为魏公,都城在邺城。魏文帝篡夺了汉朝,又把都城迁到了洛阳。黄初二年,把谯地定为先人的本国,许昌为汉朝的居所,长安为西京的遗迹,邺城为王业的本基,和洛阳一起被称为“五都”。

有十三个州:司隶州、荆州、豫州、青州、兖州、扬州、徐州、凉州、秦州、冀州、幽州、并州、雍州。

郡国九十有一。 东拒吴,西拒蜀。 以广陵、寿春、合肥、沔口、西阳、襄阳、陇西、南安、祁山、汉阳、陈仓为重镇。
魏明帝曰:「先帝东置合肥,南守襄阳,西固祁山,贼来必破于三城之下者,地有所必争也。」

【译文】:有九十一个郡国。东面抵挡吴国,西面抵挡蜀国。以广陵、寿春、合肥、沔口、西阳、襄阳、陇西、南安、祁山、汉阳、陈仓为重要的防线。

魏明帝说:“先帝在东边设立了合肥,在南边守住了襄阳,在西边巩固了祁山,贼人来了必定会在这三个城池下面被打败,这些地方是必须要争夺的。

端倪解析:

端倪解析:

曹操从初平三年(192年)据兖州,分化诱降黄巾军三十余万,选取其中精锐组建青州兵。这是曹操第一次主政一方,也是他的起点。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汉献帝至许县,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力走向强盛。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击败袁绍大军,并持续向北,克灭袁尚、袁谭,北击乌桓一统北方。

曹操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他的战略眼光和用人策略。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进位丞相。

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取汉中,次年(216年)自魏公进爵魏王。

曹操有一句很著名的自评:“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卷一 魏书一 武帝纪第一 三国志·陈寿)

苏轼这样评价曹操:“世之称人豪者,才气各有高卑,然皆以临难不惧,谈笑就死为雄。操以病亡,子孙满前,而咿婴涕泣,留连妾妇,分香卖履,区处衣物,平生奸伪,死见真性。世以成败论人物,故操得在英雄之列。”

然而曹操的行为和他的成功,是否意味着他的行为是正确的呢?他的行为是否符合道义?这些问题提醒我们,历史不仅是事实的记录,也是价值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