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发如春多得意,福来似海正逢时”。

眼下元宵刚过,一幅幅大红春联,却仍醒目地张贴在村中各家各户的门口,喜气洋洋。

不过,这里可不是中国,而是在泰国北部的美斯乐。

美斯乐,是泰国清莱府美塞县的一个镇,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中国城”。

这里的人,讲中国话(云南方言)、吃中餐,过春节贴春联。

图源公众号:旅居清迈,侵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学校用的教材是中国大陆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地华文学校所教学的内容

半个世纪前,美斯乐还是荒无人烟的原始森林,怎么会凭空冒出来个中国城?

01

美斯乐华人的渊源

1949年国民党战败后,其云南部队有一支孤军,大约两个团的规模,从大陆退至金三角地区,与抗战期间滞留在当地的中国远征军残部合并为93师。

其后,由于大批中国难民和许多老兵的子女们的补充,这支孤军人数由最初的一千人逐渐增加到两万余人,形成了五个军的建制,战斗力也愈发强悍。

这引起了缅甸政府的不安,缅甸政府于是就发出通牒要求孤军撤离缅甸,哪知这93师根本没有理会。

这让缅甸政府很不爽,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于是就调动了两个团,加上飞机坦克对其进行围剿。

可怎么打也打不过他们,因为他们面对的是一支有着10年军阀混战,8年抗日战争,3年内战,外加拥有美式先进装备的精英部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93部队照片

93师的存在,很快就传到了台湾。

蒋介石一看93师这么能打,当即就派遣李弥(mi)前去金山角地区将这支队伍扩大,意图反攻大陆。

于是这支孤军队伍在台湾政府的暗中支持下,逐渐扩大势力,并且创办了云南省反共抗俄大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2年 云南省反共抗俄大学学生手册封面

93师很快就在这块土地上茁壮生长起来,他们不仅开荒种地、招兵买马扩军备战。

1953年春天,缅甸政府不惜重金雇来原英属印度的国际军团,向孤军发起了一场名为“旱季风暴”的攻势,双方投入10万兵力进行搏杀,这是迄今为止金三角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战争。

然而,93师再次胜利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无可奈何的缅甸政府只能向联合国控告孤军“入侵”,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要求孤军放下武器,退出缅甸。

最后蒋介石迫于国际舆论压力,不得不停止援助孤军,将该部队分两次解散,陆续从缅北撤退了近两万人,并宣布那些不愿撤回的人和台湾再无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孤军撤台

而后来领导残部来到泰国美斯乐的段希文,就是不愿意撤回台湾的部队之一。

02

立功获勋,合法扎根

1961年,段希文望着云遮雾罩的群山,犹如迷茫的前途,狠下心来说:我们不走了,是我们的土地,我们的家!

段希文就把这里命名为美斯乐,意味着和平之村。

1964年,段希文成为残军的总指挥,上任后不久他就接到了泰国政府的招安。

泰国政府将泰国居住权作为交换条件,请求段希文配合泰国政府进行围剿反攻游击队,而段希文也正好有此意。

至1980年,经过长达九年的战斗,段希文部帮助泰国政府军最终获得了围剿的胜利。泰国国王御赐参战者以泰国人身份。

辗转飘零近三十年,段希文部以伤亡一半以上的代价,终于在异国他乡换来了安身之所。

九世王普密蓬

在皇宫召见并颁发给段希文一枚勋章,以褒其勇。

并给阵亡将士家属和负伤的将士也颁发了泰国公民证,

其他人发给居住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天段希文的儿子回忆当年的处境,仍觉惊险:“这场战争如果打败了,我们在泰国可能就没有生存之地了。如果打赢了,他们答应让我们入籍,给我们泰国的身份证,也给我们一片土地安居乐业,不用整天被赶来赶去。为了我们的将来,这场仗只能赢不能输。”

随着战争的平息,那些童年参战的军属孩童终于可以放下枪炮,回归学堂了。

03

兴办教育,传承不断

两个问题在段希文的桌面上:一是给孤军和家属一个能够有国有家的生活,这个已经实现了。二是给下一代提供应有的教育,这个还艰难重重。

当时很多人反对,说大家朝不保夕,脑袋都栓在裤腰带上,还投资学校干什么?

段希文回答:“即使我们牺牲,有教育就有文化传承;否则我们既使活着,下一代没有文化就是行尸走肉,这样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呢?”

沉思片刻后,段希文又继续说道:“我想了很久,一定要办学堂,请有文化的人来做先生,确保中华民族血脉相传。”

说到此,段希文立马起身而起,高声而言:“兴盛中华,就叫兴华学校!”

自此开始,美斯乐就有了第一所由段希文个人出资,修建的第一所华文学校——兴华学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段希文建造当地兴华学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当时,兴华学校对当地的学生和偏远贫困学生免收学费,并每年保送40名优秀学生到外地上大学。

值得一提的是,当年的毒枭坤沙为华文教育也贡献了一份力量。

1975年,坤沙在当地一手创办了大同中学,聘请了从金三角93师第三军出身的孙斌出任校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坤沙建造当地大同中学

村民们长期在他们教育理念的熏陶下,了解教育的重要,更想壮大华文。

家里再穷,也要送孩子接受华文教育;米缸再空,也要挣出一学期学费。

尾声:

直到今天,他们虽然贫苦,仍然坚持初衷,以中文教育子孙后台不忘本的道理,让中华文化得以传承。

他们还保留了关于中国的一切习俗,甚至每年还会祭拜孔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兴华中学段希文大楼

虽说他们身处异国,但我们还是能看到他们赤忱的爱国之心,那儿的墓地全部朝向北方,因为那儿有他们心中的家乡——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