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儒学在我国古代,一直是统治者治理国家的主要之道,蓬勃发展了上千年。然而到了中国近现代,儒学却开始被人们诟病和唾弃。作为曾经辉煌的儒家思想,现如今发展到这种局面,是真的如大家所说,阻碍了国家的发展?还是中间有什么误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古代封建社会,封建皇帝为达到自己的目的,以儒学为其治国之道,自汉武帝“独尊儒学,革除百家”以来,儒学蓬勃发展,即使是在百家争鸣的时代,儒学也是独树一帜,

儒家思想在一片战乱中产生。春秋战国时期,世界上到处都是战争,为了自己的利益,各国都在互相残杀,为了自己的利益,九州都在经历着一场长达百年的战争,所以,人们才会有一个文化的爆发,以国家为中心,百家争鸣。孔孟的儒学,就是在这个时候发展起来的,在那个时候,他开始罢黜百家,一统天下。

儒家思想在我国流传上千年。中国文明经历了夏商周将近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终于在春秋末年,孔子开创了儒学的先河。孔子所创建的儒学,是对夏商周三代尊崇亲亲的传统文化的总结与继承,是一套较为完备的思想体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孔子游历天下,所到之处,无不为人称道。孔子在他和弟子们的谈话和行动中得到了灵感,于是便写下了这本《论语》,流传后世。汉武帝刘彻自从登基以来,就把儒学作为他的治国之道,以儒家思想作为兴邦治国的重要手段,在这之后的几个朝代也相继相仿,从而使儒教在中国兴盛了很多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古代时期的皇帝使用儒家思想的历史十分悠久,逐渐的在中国社会的发展中根深蒂固,但是到了元朝之后,儒家思想的地位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逐渐沦为了边缘化的地带,这究竟是什么原因?

在中国封建时代,儒学能够受到统治者的宠爱,从众多的教条中脱颖而出,是因为以下三点:

首先,就是儒家思想迎合了封建时期统治者的需要。儒学最大的特色,就是强调尊卑之分,讲究“三纲五常”,这样才能维持社会的安定,才能更好地为统治者所用,所以在古代,很多统治者,都会将儒学当成正统,这才能让儒学变得如此兴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次,儒家思想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如果仅仅只是一个统治者的话,想要将儒学发扬光大,甚至于成为主流,那就是一件极难成功的事情了。

儒学的核心就是“仁”“礼”二字,很符合华夏文化的传统,无论是古人还是现代人,都能很好地理解。正因为如此,儒教才有了庞大的民众基础。

最后,就是儒家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儒家的理论,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曾经被其他的理论所影响,但每一次,他都会吸收其他的理论,不断的完善自己,比如隋朝的三教合一,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儒家思想之所以会被人抨击主要是因为社会发展历史与其不相适应。

元代的皇帝在出征之前,都是先解决了北方,然后才开始进攻中原,如此一来,元代更多的是吸收了边疆的文化和政治,对于儒家的重视程度已经大大降低,再加上元代并非中国汉族所创,所以对于中原的人,自然会有一种天然的抵触情绪,也会对儒家的理论产生抵触情绪。元王朝成立后,由于中原汉族在社会上的地位十分低下,对儒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此之外,儒学还强调了礼教,强调了人的心灵,但是,在元代的统治者看来,经济的发展是最重要的,这一点与元代的统治者们的思想是大相捷径的,从那以后,儒学就再也不受欢迎了,甚至受到了排斥。

除了历史原因之外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时代不同了。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有人将中华近现代以来所有的耻辱史“归功”于儒家学说。在很多人眼里,中华的屈辱史,是从晚清开始的,并且一直延续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近代学者陈独秀对儒家的看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独秀把儒学看作是一种以三纲五常为中心的封建道德,是一种别尊卑,明贵贱的阶级伦理,他站在近代民主国家的立场上否定这种礼乐制度。然而,他是在撇开仁的教化的情况下来理解礼乐秩序的,离开孔子仁爱之根本谈礼乐秩序,自然是流于形式而没有把握的。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源自陈独秀对近百年来,中西文化交流历史经验的总结。在《吾人最后之觉悟》一文中,他细数了中西文化交流的七个时期:第一时期,明朝中叶,信奉西方文化的只有徐光启一人,经历了鸦片战争,中国先后学习西方的器物行政制度,政治制度,不过并没有什么成效,尤其是辛亥革命以来,即便是引进了西方民主共和的政治制度,中国落后专制愚昧的状况丝毫没有改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陈独秀意识到,只有改变中国人愚昧无知的思想,才能实现真正的民主共和与富强独立,由此,他领导了以宣传自由平等的人生观为核心的新文化运动,以此来改变人的基本思想,特别是实现政治觉悟,伦理觉悟,在陈独秀看来,如果要引进新的人生论,我们必须首先全盘推翻,颠覆传统的人生论,而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国传统的人生论,因此批判儒家和孔子,自恃其新,文化运动的应有之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独秀对儒家思想的批判,不只是站在反对康有为的立场之上,他不仅是批判康有为语境下的伪孔子和伪儒家,陈独秀在拥护自由,平等,独立的原则之下,否定儒家思想。

孔子以礼教奠定了整个封建宗法社会的根本秩序,通过君臣父子来构建人们的伦理秩序,离校的根本特征就是别尊卑明贵贱的阶级等级制度,礼教之下的人们是相互依附和不平等的,因此,陈独秀认为,这些全部都是封建社会的道德伦理,维护了等级秩序的稳定,符合当时的时代要求,然而,在现代,一个人独立自由平等为主流的社会之中,礼乐秩序是不适合的,应该全部否定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种文化都有其存在的必要,中国固有的儒学传统文化是建立在小农经济和王权政治的基石之上的文化方式,其主要作用就是维护封建宗法社会,但是对于现在正在改革中的中国儒家的某些思想,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确实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部分儒学思想由由于时代的局限性,还是跟目前社会发展的潮流大相捷径

在当今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怎样保障民众的权益,才是政治的王道。然而,“中庸”却成为一种意识形态的桎梏,对人们的“中庸”观念形成了一种很强的制约。作为一种治理国家的手段,它在解决封建时代的阶级冲突、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巩固地主阶级统治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然而,每当社会冲突加剧时,“中庸”就会跳出来,并极力提倡“忍让”。比如咸丰帝,在太平天国运动开始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地提出了“中庸之道”,妄图用此来麻痹人民思想,瓦解人民的斗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种保守的中庸哲学会磨灭人民斗志,使一些仁人志士成为眼界狭义,明哲保身,苟且过活,没有进取精神的学究。这种国民习性,每每在国家衰败,民族危亡的时刻,让一些有志有识之士痛心不已

小结;

总之,儒家思想之所以会遭受到攻击,是因为它受到的时代的影响,其次,也因为它的某些内容,让人们感受到了儒家思想的不近人情。

但儒家文化能够流传到今日,被无数人歌颂,其中一定有一些我们能够学习、借鉴的内容,因此,大家一定要正确看待祖先留下的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