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与匈奴争夺西域为西汉经营西域的主线

西域之名,始于西汉。据《汉书·西域传》记载,西域位于匈奴之西,乌孙之南,东以玉门关、阳关为界与汉相邻,西至葱岭。

西域重要的地理位置使得匈奴、西汉为争夺、经营西域都采取了多样的政策,汉匈争夺西域成为西汉时期西域史的主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匈奴经营西域

西汉初期的匈奴势力非常强大,在强大的军事实力支持下,冒顿单于大破东胡王、西击月氏、南并楼烦、白羊河南王,夺回河南地,不断扩大自己的疆土。

早在武帝时张骞通西域之前,匈奴就已经开始经营西域了。文帝时,匈奴右贤王侵盗上郡,杀掠人民。文帝欲出兵回击,因济北王谋反而作罢。

占据西域一方面使匈奴切断了西汉与西北方向的联络,匈奴及附属匈奴的政权从而将西汉的北部边疆紧包紧围住,形成其南下的踏板及军事阵地,对西汉王朝的北部、西北部边疆构成巨大的威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一方面,西域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匈奴在此“进可攻退可守”,可以作为战略基地而存在。此外,西域诸国还具有丰富的物产资源。

西域诸国这些丰富的物产资源正好弥补了匈奴游牧经济生产方式的不足,使匈奴可以从西域获取巨大经济利益。

这不仅可以维护匈奴统治者自身的政权,还为匈奴提供了与西汉作战的后备物资。在匈奴与西汉的南北争雄中,西域作为匈奴的“右臂”而存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断匈奴右臂

西汉建立之初,由于经历了秦亡及楚汉战争,经济凋敝,军事力量也较为薄弱。内部由于分封诸侯王而根基不稳,外部最大的边患即为匈奴。

匈奴的强大使得西汉自汉高祖至武帝前期,都迫于自身实力无法与匈奴匹敌,除采取和亲政策外,还通关市,赂遗单于。但这些举措并没有完全阻挡到匈奴南下劫掠的脚步。

武帝即位后,西汉经过六十余年的休养生息,经济恢复发展,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汉庭一面与匈奴和亲、通关市,一面积极备战,准备反击匈奴,以战争手段代替和亲,这不仅仅是由于西汉国力的增强,更是出于长远考虑,消除北部边境隐患。

经营西域是西汉准备对匈奴进行军事反击的大背景下进行的,是其与匈奴军事对抗、南北争雄产生的直接结果,是汉匈战争边境线上的延伸,西汉经营西域的一系列政策都是围绕着“断匈奴右臂”这一国家战略展开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西汉、匈奴对于西域的争夺

汉匈双方对西域的争夺以武帝派遣张骞出使大月氏拉开序幕,武帝先后两次派张骞联络大月氏及乌孙,以共抗匈奴。

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击匈奴楼烦、白羊王,取得河南地,解除了匈奴对西汉都城长安的军事威胁。

紧接着两次河西之战的胜利,使匈奴失去了从西部袭击中原的战略策源地。河西地区的占领,不仅隔绝了匈奴与南羌的联系,还获得了进入西域的咽喉之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的漠北之战后,使得“匈奴远遁,而幕南无王庭”。

西汉在反击匈奴的几次战争中,使得匈奴势力范围大减,从而更加注重西域“右臂”的位置,而西汉若不“分匈奴西方之援国”,北方边境也无法得到巩固,双方对西域的争夺主要围绕着几个重要的国家进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楼兰、姑师

汉匈争夺西域以楼兰、姑师为起点。自西汉玉门关、阳关通往西域分为南北两道,楼兰、姑师恰好位于南北两道之交通要冲,匈奴率先控制两国,隔绝了西汉与西域的交通。

此外,两国还因不堪忍受汉使往来穿梭所带来的各种负担,遮杀汉使,充当匈奴的耳目,因此武帝派兵攻打楼兰、姑师。

为了避免匈奴援助两国,赵破奴先攻打匈奴,在解除了匈奴的威胁后,虏楼兰王、破姑师,“汉列亭障至玉门”,在争夺西域的初始阶段取得了初步胜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乌孙

乌孙人数众多,在西域诸国中实力最强,因此也是西汉与匈奴争夺的重点。

乌孙通过西汉攻打楼兰及姑师意识到了西汉军事实力的强大,便遣使与汉和亲,汉嫁细君公主于昆莫右夫人,匈奴为了控制乌孙,也遣女为昆莫左夫人,汉匈都力争与乌孙交好,以获取乌孙的支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大宛

太初年间西汉征伐大宛对西汉经营西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西汉为征伐大宛先后派兵十余万,耗时四年,才在这场长距离作战的战争中取得胜利。征伐大宛的胜利,进一步巩固了西汉在西域的势力。

4.车师

车师(即姑师)位于交通要冲,汉欲从北道入乌孙、大宛、康居等国,必然经过此地。匈奴进出西域绿洲诸国,车师也是其重要的通道。

除为进出西域的交通命脉外,车师还因位于天山绿洲地带,适宜发展农牧业,可以作为汉匈的屯田据点存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车师的交通及经济要素,意味着车师的归属问题关系到汉匈谁能最终掌控西域,伴随着双方的军事实力和外交政策几次易手,车师最终统属于西汉。

双方除采取军事战争争夺主要大国以外,还根据不同的国家情况采取多种外交政策与手段。如遣使、军事威胁、纳质、和亲、置吏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西汉、匈奴经营西域政策的异同

(一)西汉、匈奴经营西域的政策

1.遣使

西汉、匈奴双方都遣使西域。西汉自张骞开始,前往西域的使者规模和出行时间都非常可观,使者在经营西域中起到了不可小视的作用。

史书记载,西汉使者屡次遭到匈奴及亲匈奴的西域政权截杀。除遭到截杀外,汉使在西域“非出币物不得食,不市畜不得骑”,但出使西域的“匈奴使”所受到的待遇却是“匈奴使持单于

一信到国,国传送食,不敢留苦”。

匈奴的使者前往乌孙的目的可以推定为匈奴联络、拉拢乌孙成为自己的势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关于西域的很多基本情况及重要情报都由使者传达给汉匈的统治者,以便对西域作出正确的战略决策。

西汉与匈奴以地理位置重要的国家为据点,在西域扶持亲近自己的势力。双方势力在西域激烈的争夺中,使者发挥了关键作用。

2.军事征服

西汉与匈奴争夺西域时,都不可避免地动用武力,以军事手段对西域部分国家进行征服。通过采取武力征服的手段,以讨伐摇摆不定的政权,达到威慑西域诸国的目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和亲

西汉、匈奴都通过和亲来加强与西域国家的联络,通过联姻加强对西域国家的控制。匈奴除与西域诸国和亲外,还多次破坏汉与乌孙的联姻。

宣帝时,匈奴攻打乌孙,目的是“使使谓乌孙趣持公主来,欲隔绝汉”,其破坏西汉与乌孙和亲的用意跃然纸上,这也从侧面反映了西汉与乌孙的和亲起到的作用非同一般。

4.纳质

武帝曾遣赵破奴虏楼兰王、破姑师,“楼兰既降服贡献,匈奴闻,发兵击之”。楼兰在汉匈两个强国中间难以自安,遂遣两质子于汉及匈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楼兰外,大宛、康居等国都曾遣子质汉。匈奴同样也采取纳质的方式控制西域,拥立在本国为质的继承人为新王,有利于将此国转化为自己的势力,也能有效的对该国加以控制。

5.置吏

为了便于对西域诸国的管理与控制,西汉与匈奴都曾在西域设立机构及官员。通过僮仆都尉,匈奴在西域征收赋税、调用兵员、掠夺人口,加强了对西域的控制。

此外,匈奴还通过设置王号,加强对所征服地区的管理。而西汉在采取多种政策经营的基础上,也设置官员对西域进行直接管理,通过在西域设置官员进行直接管理,加强了西汉对西域的经营管理,维护了西域地区的稳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6.屯田

据学者考证,西汉在西域屯田的地点有肱露、轮台、渠犁、伊循、车师、赤谷、交河、焉耆、高昌、姑墨、北胥健等十处。

在西域的屯田积谷,不仅可以解决西汉遣往西域使者的供给问题,还可以减少军需物资的长途运输,解决粮草供应问题。

匈奴在意识到屯田对于军队补给的重要性及政治控制的便利性后,也开始仿照西汉在西域屯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西域地域辽阔、国家众多、风俗各异。《西域传》记载西域诸国“各有君长,兵众分弱,无所统一”,故西汉、匈奴为经营西域都采取了复杂多样的措施。比较西汉、匈奴经营西域的政策,二者有着高度的相似性。双方对西域的政策有相互借鉴的成分,但也有所不同。

1.经营西域的政策相互借鉴

西域在西汉与匈奴南北争雄的军事格局中的作用重大,故西汉与匈奴都力争经营西域。

双方均利用使者了解西域诸国的动态,利用质子扶持自己的势力,利用和亲赢得支持,利用置吏加强对已征服地区的控制,利用屯田巩固在西域的统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经营西域政策的指导思想不同

汉匈经营西域的政策内容复杂,过程曲折,但政策背后的指导思想不同,匈奴以武力威胁为主,而西汉则注重恩威并施、以义属之、以夷制夷。

匈奴在经营西域时,虽也同西汉一样,采取遣使、联姻、纳质、屯田等政策,但其政策的主要指导思想为武力征伐。

西汉对西域诸国采取“羁縻”政策,即用军事手段加以征服,用政治压力便于控制,用经济利益给予抚慰,其在经营西域时注重因势利导,以夷制夷,恩威并施等诸多指导思想交替进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经营西域的终极目的不同

西汉、匈奴对西域的指导思想及战略价值认识不同,导致经营西域的终极目的不同。

匈奴经营西域的终极目的为获取西域的经济利益,以及将西域视为自己的补给基地,而西汉经营西域的终极目的是将西域纳入国家版图,使天下一统,威德遍于四海。

匈奴在西域通过军事征服,设置专门机构收取赋税,还控制西域的交通线,“设关卡,收商税”。除直接掠夺财物外,还掠夺西域的人口,调用西域的兵员。

总的来说,匈奴经营西域的终极目的,主要在于在西域获取经济利益,将西域视为资源补给线与后备基地。而西汉经营西域的目的更多地是以政治战略作为主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

终西汉之世,西域的归属权伴随着汉匈势力的强弱而几次易手。西汉与匈奴的综合实力强弱决定着谁能经营、统治西域诸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