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年龄要求:35周岁以下”成为职场招聘明规则,用工单位堂而皇之地在招聘公告中予以注明,这一条成了不少职场人找工作时绕不开的硬性要求。

对此,不少网民纷纷开启吐槽模式,自己现在的年龄刚好被“卡”在35岁这一年龄门槛外,明明具备丰富的工作经验,却深陷“想辞不敢辞”、“被裁不好找”的困境之中。

一方面是延迟退休已经板上钉钉,方案出台是迟早的事情,另一方面却遭遇35岁就业门槛,如此魔幻的一幕在现实生活中屡屡上演。

那么,设置35岁职业门槛的依据是什么?

如此设置是否合理?

如何保障大龄求职者(年龄超过35岁)的劳动权益?

就业的“痛点”是两会代表委员关注的焦点。

中国人均预期寿命已经突破77岁,35岁以后还有很长的一段生命历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其实35岁还很年轻,怎么就成了中年与青年的分水岭了?

怎么就成了职场中的累赘了?

怎么就成了人力资源的负担了?

35岁是一个人精力最充沛、专业技术相对成熟的时期,也正是一个人“建功立业”之际,国家发展非常需要这样的人力资源。

每年两会期间,总会有心怀良知肩负责任的代表、委员仗义执言,建议取消公务员录用35岁门槛,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不管讨论得多么热烈,两会一结束,一切烟消云散,丝毫不见官方松口。

2024年全国两会这几天正在北京如火如荼举行之际,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妇联副主席、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蒙曼建议取消公务员遴选的35岁门槛。

她表示,35岁虽然存在体力劣势,但也有经验能力上的优势。

目前,男女都面临35岁就业门槛问题,由于女性承担更多养老育幼责任,职业生涯受到的影响更大,贤妻良母的社会期待阻碍了女性在职场取得成功。

在不需要看体力的职业中,女性的工作能力并不输给男性。

其实早在2022年全国两会,“35岁门槛”就已经成为了热议词汇,多位代表委员围绕该话题建言献策。

全国人大代表、温州大学研究院蒋胜男提出,逐步放开公务员录用的“35岁门槛”,倡导全社会招工消除职场年龄歧视,帮助再就业人群打破35岁年龄限制。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政府参事胡卫也建议,修订相关劳动法规,要求用工企业不得将年龄作为招聘、晋升或辞退的红线。

全国政协委员张帆建议全面消除就业歧视,促进充分就业,对聘用35周岁以上或女性职工较多和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比例超过50%的企业,可强化财税支持。

那么“35岁门槛”的始作俑者究竟是谁呢?

“35岁是目前我国对于国家公务员招考的最高年龄。”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力资源研究中心研究员屈小博表示,我国公务员职级遵循逐级晋升制度,设置招考年龄限制是出于对公务员的培养和成长周期的考虑。

1994年公布的《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中报考公务员条件之一为“年龄为三十五岁以下”;2007年制定的《公务员录用规定》明确,报考公务员需满足年龄为“18周岁以上、35周岁以下”。

正是《公务员录用规定》的带头示范作用,导致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乃至民营企业等迅速跟进,造成如今各行各业普遍存在“35岁门槛”现象。

每一个人的自我认知及成熟程度是完全不同的。

有些人也许从小就目标很明确,早早下定决心自己这辈子要从事什么工作,这些人基本上不存在择业困惑。

但也有一些人并没有清晰的自我认知,一开始并不清楚自己的性格究竟从事什么工作比较合适,只是被动地跟着时势走,并没有做出自己的主动选择。

等到自己明白事理醒悟过来的时候,却已经没有了择业的机会,因为年龄超过35岁了,行政机关、事业单位等都关上了大门,企业跳槽也是难上加难。

无论对于机关还是企事业单位,选人、用人的第一标准始终应该是能力而不是年龄,应聘者体现出来的综合能力是否匹配招聘岗位才是应该考虑的第一要素。

一个社会如果人员的流动处处受限,显然不利于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当然也就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解铃还系系铃人,官方对于“35岁门槛”现象长期视而不见避而不谈总归不是办法,不能让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年年呼吁却年年没变化, 只有政府机关率先打破公务员录用的年龄门槛,才能在全社会形成示范效应,企事业单位自然会跟进。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要想改变其实一点都不难,关键在于官方的态度,只要官方下定决心,这就不是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