烦恼即菩提

无明实性即佛性

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无明即是一切诸佛得道之处,所以缘起是道场。

烦恼即菩提 烦恼和菩提皆由心生 不能去抑制 收敛放纵之心 如水长流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莫逐有缘,勿住空忍。

一种平怀,泯然自尽。

内心出现了不好的欲望,不要去排斥,
也不要留恋无念无欲的空无状态,
用一种平等的心态去对待这些不同的状态,
内心的憎爱分别就会自然的消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止动归止,止更弥动。

惟滞两边,宁知一种。

想要用强力压制的方法消除不好的欲望这种欲望不但不会消除,反而会变的更强烈如此下去这种内心冲突只会越来越剧烈,怎么可能了解内心的和谐共处之道呢?
所以治理洪水,最好的办法是疏导

一种不通,两处失功。

遣有没有,从空背空。

你不懂得那个唯一的东西,你不通达那个唯一的东西,你停留在两边,两边都没有你栖泊之处,脚踏两只船,船开走了,你站不稳就会掉到水里,所以说“两处失功”。在二当中你永远宁静不下来,只有恢复到不二,不二者就是一,这个一不是一二的一,是唯一的一,唯一是没有二,当然更没有三,无以名之曰一。功夫用到这个时候,在这个份上,是排除妄想、恢复至道的关键时刻,所以说“遣有没有”,你想把“有”的一面遣除掉,遣的那种意念还是“有”,所以才会“从空背空”。从者追求的意思,你追求“空”,本身就违背了“空”,你追求“空”实际是在追求“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多言多虑,转不相应。

绝言绝虑,无处不通。

到此四句为止,六种相对意识都剖析结束。这四句话的中心意思就是说,要见到至道,要回归至道,必须言思路绝。虑者思虑,只在口头上说,只在思虑,只停留在言思上,它与至道不相应。所以说“多言多虑,转不相应”,转不相应者,反而不相应也。因为至道无言,语言的局限性太大,非言语所能表达。至道对每个人来讲都是“圆同太虚,无欠无余”。对于这样的精神境界又能用什么话来表达呢?无论用什么语言都无法表达。在这个问题上,无言胜有言,有言不相应,故“绝言绝虑”,要杜绝言思,不要去描述它,描述的不是那个本来面目,本来面目无形无相,无名无性,你怎么去描述呢?故言“绝言绝虑,无处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