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千里的团圆

这条“回家路”,他走了64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扬州亲人迎接王喜明回家。 程宝军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兄弟姐妹(左二为王喜明)在扬州相聚。

记者 程宝军

“我终于找到了失散多年的亲人,找到了家,寻到了根……”语未毕,泪先流,3月11日下午,在扬州东部枢纽高铁出站口,来自河南安阳的王喜明一下火车,便奔向失散多年、前来迎接他的哥哥姐姐。

从两岁离家,到第一次踏上家乡的土地,这条“回家路”他走了64年。再次沐浴家乡和煦的阳光,投身亲人温暖的怀抱,王喜明激动不已。

离家想家,但是不敢问起家

王喜明本名苏大年,生于现邗江区八里镇,兄弟姐妹五个,他最小。1960年,两岁的王喜明刚刚会走路,由母亲带到上海,投奔姨娘,被姨娘介绍给一户没有小孩的人家。

“我不敢问,我知道自己是他们抱来的。” 王喜明说,打他记事起便从邻居的只言片语中知道自己是抱来的,但他从不敢问养父关于自己家的情况。他还有一个姐姐也是抱养过来的,大他六岁,姐弟俩关系很好,有什么心事就互相倾诉。

“养父母对我很好,视如己出,有什么都是最好的给我吃,衣服最好的给我穿。” 王喜明说,养父当时是公社书记,养母在家务农,自己一直读书读到17岁。17岁以后他到部队里当了四年兵,学习了汽车驾驶,回来分到安阳市汽车运输公司。这之后顺利成家立业,娶妻生女,一直到60岁,也就是2017年退休。这期间,1976年养母因病去世,1992年养父也撒手人寰,对养父养母尽完孝心的王喜明不由得想起自己的父母,不知道他们是否健在,自己的兄弟姐妹是否仍记得他。

思亲寻亲,过程太多曲折

“不管什么原因,我都不怪我的亲生父母,毕竟自己两岁时正逢三年自然灾害,处处闹饥荒,父母把我留在身边可能会饿死,所以我一直把他们藏在我的心里面,悄悄地想念。” 王喜明掏出一块手帕擦拭眼泪。

2003年,压抑不住思亲念头的王喜明,终于迈出寻亲的第一步,他开始关注各类寻亲信息,搜集有关自己的身世点滴线索。根据有关部门的档案记载,他模糊地了解到自己来自江苏一带,于是拼命找江苏方面的信息。“寻亲的过程太多曲折。这几年我不断抽血样往无锡、常州、江阴、南京、上海寄,只要有寻亲组织我都会寄。”

幸运的是哥哥姐姐们也一直在找他。二哥苏大来告诉记者:“1969年我就开始找这个弟弟了,找了几十年,到上海找,到公安部门寻求帮助,多次采集血样,送到公安部门比对。1970年,当年的那位姨娘全家迁到江西,从此没有联系,后来弟弟所送养的地方——上海徐家汇也拆迁了,一时断了线索,茫茫人海根本找不到,父母也在遗憾中离世。直到今年3月6日,寻亲团杨团长打我电话,又打到我们村,这个消息对我们家是惊天动地。”。

奇迹终现,多方助力促团圆

“我看到我们安阳好多孤儿都找到了家,自己心里可难过了,时不时想起自己找家二十多年也没有圆梦,我就想哭,希望大家帮帮我!” 寻亲网页上王喜明的留言仍在。

就在他孤独无助之时,加入的扬州寻亲群跳动着新消息,他寄的血样与高邮一家族高度相似。原来从2020年开始,高邮阳光寻亲服务团开始帮王喜明找亲人,服务团的成员们先后多次出车,找遍了三垛镇、卸甲镇、高邮镇、车逻镇,只要有一点点可能就到当地寻访。

高邮市公安局刑事科学技术室副主任谢良兴表示,他们根据血样比对,发现扬州的苏大来跟王喜明DNA信息高度一致,然后通过跟苏大来进行联系,发现苏大来的描述跟王喜明提供的信息完全相符。“综合分析,他们符合全同胞(亲兄弟)关系。”

得知亲人的信息后,王喜明激动不已,第一时间订购了来扬州的火车票,在妻子的陪同下,时隔64年、已经67岁的他再次踏上故土

亲人相见,紧紧相拥,每个人眼角都挂着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