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兴则乡村兴。近年来,班玛县立足县域资源优势,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不断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助力乡村振兴。
突出基地建设,助推生态畜牧业转型升级。持续打造高原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把畜牧业作为农牧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不断加大生态畜牧业产业化扶持力度,提高了生态畜牧业规模经营水平,极大完善了畜牧业产业基础设施。全县累计投入各类资金2.22余亿元,建成牦牛养殖基地28个、犏牛繁育基地4个、野血牦牛繁育基地1个、奶牛养殖基地1个、林麝养殖地rewriteword data-id="re41447">地基2个、梅花鹿(马鹿)养殖基地2个、藏香鸡养殖基地1个,实现了产业化项目村级全覆盖,加强了畜牧业基础设施,提高了养殖水平,有力推进生态畜牧业转型升级。
加快结构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不断转变生产和发展理念,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把粮食生产作为首要任务,全面完成保耕地、保粮食、保供给任务。全县粮食作物4603亩,粮食总产613.2吨,比上年增加1.7%。持续巩固撂荒地整治成果,完成自然资源部门反馈的233个问题图斑核查,核查面积3489.91亩。巩固蔬菜产业优势,大力发展设施蔬菜和露地蔬菜。全县种植各类蔬菜131.8亩,产量105吨,有效提高了全县蔬菜供给率。大力发展羊肚菌、黑木耳、灵芝等菌类种植,建成班玛县高原菌种产业基地和羊肚菌种植基地各1处,种植菌类15.83亩,大棚黑木耳、灵芝试种成功。
注重饲草开发,挖掘产业发展潜能。在全力抓好传统饲草料基地和“圈窝子”种草的基础上多途径开发饲草料生产。在四川省德阳市流转土地500余亩,以公司化运作方式种植玉米,对玉米秸秆全部收割作为青储饲料,生产青储饲料1530多吨,有效解决了饲草料缺乏和调运价格过高的难题。由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生物饲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导建设和运行的班玛县乡村振兴科技示范站建成智慧牧场工厂,每天可出鲜草1吨,有效解决了养殖基地饲草料料不足的问题,实现牲畜由吃的饱到吃的好转变,为班玛牦牛的高效养殖提供技术和经验支撑。
发展精深加工,提高农畜产品附加值。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积极培育和完善农产品流通主体,加大农畜产品宣传推介,形成一批农畜产品初加工、精加工配套完整的经营主体,不断延长产业链,提升畜产品附加值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青海金牧农林开发有限公司利用现代工艺屠宰加工牦牛肉,加工产品15个,产品销往全国各地。三色(班玛)产业有限责任公司与省外企业合作开发,依托班玛牦牛和菌类资源成功开发出牦牛油火锅底料和牦牛肉蘸酱,市场销售前景良好。多贡麻有机肥加工厂以当地丰富的牛粪资源为主要原料,运用现代技术设备加工有机肥,带动了农牧民增收致富。班玛县藏雪茶产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加工制作以藏雪茶红茶、绿茶为主的茶饼、龙珠、袋装茶、小罐茶等20余种系列产品。同时,各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积极发展酸奶加工、酥油加工、干酪素加工、黑青稞糌粑、食用菜籽油等农副产品初加工,提高农副产品商品化率,增加农牧民群众收入。
坚持市场主体,加快农牧业品牌建设。全县着眼于产业长远发展和产品的质量效益,强化农产品质量认证和品牌化建设。全县6个乡镇471.13万亩草原完成有机认证,获得国家有机产品认证证书,认证牦牛34142头,产量5121.3吨。“班玛羊肚菌”“班玛黑青稞”获得国家名优特新农产品登记。“班玛藏雪茶”获得国家有机产品认证证书,先后荣获中国(上海)国际茶叶博览会金奖、第五届中国(东北亚)森林博览会金奖、第三届中国森林食品交易博览会金奖等多个奖项。同时,全县坚持以“畜产品质量安全、有机绿色认证”为主,推进牦牛藏羊可追溯体系,实现“源头赋码,来源可查,标识销售,仓储物流,去向可追,全程监控”的目标,打响“生态班玛、绿色农牧”品牌。
加强宣传推介,加快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聚力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深化文旅融合。全力举办班玛县“大美青海·三色班玛”生态文化旅游季,推出10期专题旅游宣传短视频,不断提升班玛旅游知名度、美誉度。结合“旅游+非遗”的发展思路,班玛黑陶、班玛马尾钉线绣手提包等文创产品有效提升了产业经济效益。班玛传统木雕、班玛银器加工制作技艺成功入选全省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红军沟景区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和平安景区,亚尔堂乡王柔村被命名为“青海省乡村旅游重点村”。大力发展夜市经济,体现“班玛烟火气、莲花市井味”,班玛莲花步行街被认定为全省特色步行街。全县接待游客9.3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564.6万元。
供稿:班玛县委宣传部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