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打算斩杀李善长,李善长疑惑:“老臣已年过70,还有何作为?”岂料,朱元璋冷笑道:“司马懿70多还反了。”李善长哑口无言,一家70多口被全部处死。谁能想到,李善长的死竟是因为他“知情不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说起李善长,大多数人都不陌生,他是明朝大功臣,百官之首。
他与徐达、常茂、李文忠、冯胜,邓愈被朱元璋封为6公爵。
朱元璋封他为韩国公,在封赏诏书上,把李善长比作萧何。
[据《明史》云:时封公者六人,而善长位第一,制词比之萧何,褒称甚至。]
朱元璋不仅将女儿嫁给他,还赐他免死铁券
[乃授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封韩国公,岁禄四千石,子孙世袭。予铁券,免二死,子免一死。]
可见,他在朱元璋心中的地位,也足以看出朱元璋对他的敬重。
可是,到头来却被朱元璋屠戮70多口。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且听我细细道来…
李善长是朱元璋的谋士,当年因为胡惟庸案牵连甚广,达3万人之多。李善长在他的事业达到顶峰时他选择告老还乡,朱元璋欣然答应,还给了他优厚的退休待遇。
[据《明史》载:朕若有一日不在,定请国公临朝听政。国公勿忧边疆戍卫之事,但求安享天年便是。]
李善长本以为远离朝堂,就能安享晚年,殊不知危险正在向他靠近。
我们来看看,他是怎样一步一步走向深渊的
1385年,胡惟庸案爆发5年后,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父子也被人告发,牵扯其中。
然而,生性多疑的朱元璋,竟念着李善长之前的功劳,免了李存义父子死罪,将其流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此时,李善长做错了一件事。
[据《明史·李善长传》云:善长不谢,帝衔之。]
也就是说,朱元璋放了李善长的弟弟和侄子,他竟然没有道谢,因此朱元璋对这件事耿耿于怀,对李善长很不满。
然而,5年后发生了1件事情,加速了朱元璋的不满,也给了李善长致命一击。
洪武23年,李善长77岁,他又犯下一个错误。
这一年,朱元璋又流放了一批罪犯,这其中就有李善长的亲戚丁斌。
没想到,李善长竟然上书求情。
朱元璋很生气,他心想:丁斌在胡惟庸家做事,也一定牵扯其中,你李善长不站在我这边,还反而替他求情,我就不放。
他又一想,我先把他关押起来,严刑拷打,说不定还能挖出李善长到底和胡惟庸有没有关系。
于是,朱元璋不急不忙,将丁斌关押起来,并严刑拷打。
果不其然,还真挖出了一些重要信息。
丁斌在供词中提到:胡惟庸在反叛前,曾多次派人劝说李善长共谋大事,并承诺事成之后,把淮西之地封给他。
李善长虽拒绝,但心动了。“你们可要慎重,这件事一旦败露,是要灭九族的”
(‘尔言何为者!审尔,九族皆灭!’)
后来胡惟庸亲自劝说,他的回答则是:“吾老矣,吾死,汝等自为之。”
李善长说:“我老了,很快就死了,你们好自为之吧!”
朱元璋听后,勃然大怒:好你个李善长,早就知道这件事,你知情不报,也不制止,还默认了,等同谋反,杀…
于是,就有了开头一幕。
[据《明史》云:遂并其妻女弟侄家口七十余人诛之]
李善长就是这样一步步走向深渊的,77岁的他本可以怡养天年,然而命运却跟他开了个玩笑。
在朱元璋眼中,他虽是功臣,但他不忠,他知情不报,形同谋反,功抵不了过…
也许李善长到死才明白这个道理,他远离朝堂,却没有离开的彻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人说,朱元璋残忍,也许只有他自己才能体会一一高处不胜寒。
即使最忠心的臣子,也会有二心,为了明朝的基业,他不得不使出非常手段,以确保万一。
试想,如果当初李善长及时制止胡惟庸,或许就没有后来的胡惟庸案,株连3万多人…
可惜,没有如果,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应该从中得到启示,以确保在复杂的情境中保持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