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新觉罗·努尔哈赤25岁起兵统一女真各部,于明万历四十四年创建“大金”朝,为与11-12世纪宋辽时期的完颜氏“金国”(即与《岳飞传》里岳家军长期对峙的金国)相区别,史称“后金”

因为他是清朝的主要奠基人,所以其继承人他的第八个儿子皇太极在改号称帝后追尊其为“太祖高皇帝”,这样后世就称努尔哈赤的儿子和女儿为皇子皇女。努尔哈赤共有16个妻妾,生有16个皇子、8个皇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依照当时的男性主体制度,女儿自然是不得加入到男丁的排序中去的。多尔衮(满语意为“狗獾”,名贱实贵,好养活)在努尔哈赤的16个儿子中排序第14,因此常被称作皇十四子,但奇怪的是,后来他的惯常称呼不是“十四王爷”而是“九王爷”

同样的,他的同母兄阿济格是努尔哈赤第十二子,也不称“十二王爷”而称“八王爷”多尔衮的“九王爷”显然不是依照男丁的出生时日排序,那么这个“九王爷”的称呼是怎么得来的呢?

有人说他封王时排序第九,即第九个当上王爷的,所以称呼“九王爷”,这个同样是没有依据的。据史料记载,努尔哈赤生前没有敕封过亲王,只封过贝勒;亲王是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清朝开国皇帝)登基之后才第一次敕封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皇太极崇德元年(1636年)称帝,他当时封二哥贝勒代善为和硕礼亲王,堂兄贝勒济尔哈朗(努尔哈赤侄子)为和硕郑亲王,十四弟多尔衮为和硕睿亲王,十五弟多铎为和硕豫亲王,长子豪格为和硕肃亲王,二哥代善的长子岳讬为和硕成亲王,十二弟阿济格为多罗武英郡王,已被处死的大哥褚英的长子杜度为多罗安平贝勒,七哥阿巴泰为多罗饶馀贝勒。

这一次皇太极一共封了六个亲王、一个郡王和两个贝勒。依照惯例他们的排序就是依据功劳大小和皇帝对其本人的亲善、倚重程度从高到低排序的。也就是说,如果照封王的顺序,该称呼多尔衮为“三王爷”才是,最不济他也是“六王爷”,而绝不会是后来所称的“九王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是出身时日排序,也不是封王顺序,其实“九王爷”的称呼渊源要回溯到当年努尔哈赤对后金核心统治班底的加封顺序。天命五年(努尔哈赤称“天命汗”的年号,即1620年)九月,努尔哈赤宣布废黜虐待家人的次子代善的太子名位。

他加封阿敏台吉(侄子)、莽古尔泰(五子)、皇太极(八子)、德格类(十子)、岳讬(代善长子)、济尔哈朗(侄子)、阿济格(十二子)、多铎(十五子)、多尔衮(十四子)为九大“和硕额真”

其中阿济格、多铎、多尔衮这三人是同父同母的亲兄弟,年岁居中的多尔衮综合能力最强(三兄弟后来实际的主心骨),由此就可以知道为什么后来多尔衮权赫一时!

和硕,满语意为"地方、地域";额真,即主人。代善加上这九大“和硕额真”,十人共议国政。也就是说,时年不足八岁的多尔衮以幼童跻身于参与国政的“和硕额真”行列。

我们看看这议政的十个人,废太子代善依然位高权重,阿敏台吉济尔哈朗都是努尔哈赤三弟舒尔哈齐的儿子,即努尔哈赤的侄子;岳讬是代善的长子,也就是努尔哈赤的孙子;其他人如老五、老八、老十、老十二、老十四、老十五等都是努尔哈赤的儿子。

这些人可不得了,都是清初叱咤风云的宗室贵胄,个个能征善战,是世之虎将。时年七岁多的多尔衮正好在九人中排到末位——第九位。有意思的是,他们的排位既不按年龄,也不依照辈分,完全依照他们在努尔哈赤心目中的功劳、地位由高到低,比如多尔衮的6岁多的亲弟弟多铎就排在他前面,孙辈的岳讬排在很多叔叔前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努尔哈赤又在这些子侄中选出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四人,封为和硕贝勒,“四大贝勒”。天命晚期,他又敕封阿济格、多尔衮、多铎、济尔哈朗为“四小贝勒”

这“四大”和“四小”贝勒的级别是一样的,都是贝勒。贝勒,全称“多罗贝勒”,是满族贵族称号,满语意为“大官人或王”,相当于“部落长”。只是前“四大贝勒”的资历稍深,所以史上称他们为“八大贝勒”议政。之所以少了一人,是因为九大“和硕额真”中的努尔哈赤第十子德格类较早病死。

以此为基本班底,后来又出现了清初所谓“八大铁帽子王”,他们都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龙子龙孙,世袭罔替。

其中有:礼亲王代善、睿亲王多尔衮、郑亲王济尔哈朗(努尔哈赤自小一直把这个侄子留在宫内亲养,视同己出)、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皇太极长子)、承泽亲王硕塞(皇太极五子)、成亲王岳讬(代善长子)、颖亲王萨哈廉(代善第三子,王位后传于其子顺承郡王勒克德浑)。

这“八大铁帽子王”基本上是皇太极以及后来皇太极突然崩逝后,多尔衮操纵皇太极的儿子福临(顺治皇帝)所封。依据原来八大贝勒在皇太极以及福临的继位问题上的拥立、站队情况,有所洗牌。

历经两次大的权力斗争清洗,“铁帽子”团队补充进清太宗皇太极的两个儿子(皇长子)豪格和(皇五子)硕塞,另外加进一个代善的第三子萨哈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朝普通爵位并不世袭,每世递降一等。例如《红楼梦》里开山祖贾源因军功获封荣国公,他儿子贾代善本来要降职袭爵,蒙皇帝特别恩典破例原位继承,继续当荣国公,但到了他大儿子贾赦时就只能降级承袭一等将军了;宁国公贾演传承到宁国府的第四代贾珍就只是三品爵位的威烈将军了。

但清初“八大王”爵位理论上可以传之子孙,世袭罔替,死后配享太庙,所以有“铁帽子王”之称。

我们可以看一看这种发展脉络,由九大“和硕额真”“八大贝勒”以及后来的“八大铁帽子王”,有很大的传承性。正是当年多尔衮以幼童跻身于参预国政的和硕额真“第九位”(末位),他才有机会位列后来的“八大贝勒”、“八大铁帽子王”序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特别是皇太极逝世后,多尔衮扶持皇太极6岁的儿子福临登基,成为清初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多尔衮先后被顺治封为“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甚至民间流传孝庄皇太后下嫁给他,死后被尊为“义皇帝”,庙号 “成宗”,神主附太庙。

现在明白了,清朝称贝勒、王爷不是按照出生顺序来排位的;即使你是努尔哈赤亲生,也并不是人人都有贝勒的封号。以功封赏,无论长幼;以功封王,不管亲疏

所以核心班底前几位有努尔哈赤之子,也有他的侄儿。努尔哈赤的大儿子褚英由于过于骄狂自大、专横跋扈,最后被囚禁处死;这样老二代善当上大贝勒,一直在充当事实上的老大;同样,原为老十四的多尔衮后来也一王独大而成为“八大铁帽子王”之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多尔衮当初由于年龄尚幼(当然也不是最小),所立战功也没有后来那么显赫,在努尔哈赤心目中的地位一般,所以只能排在九大“和硕额真”的第九位,即最末位,甚至还排在其6岁多的同母弟多铎的后面。

然而“风起于青萍之末”,起初并不特别显眼的多尔衮而来成了唯我独尊的一代枭雄,身居“老十四”的多尔衮或许很看重当年步入权力中心的渊薮,所以后来他当上位高权重的和硕睿亲王后,仍然习惯以 “九王爷”自居,旁人自然就这么叫开了!

由以上清初的权力阶层演进过程可以看出,电视热播剧《雍正皇帝》里八爷党联合关外盛京几个旗主铁帽子王爷鼓噪的“八王议政”在历史上实际是不存在的,这只是八爷党与雍正斗法、企图架空他的一个“政治道义”说辞和策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真实的清朝历史里只有在努尔哈赤时期发挥了积极作用的九大“和硕额真”加上代善十人“共议国政”;后来又发展到“八大贝勒”议政,这些机制到皇太极建立大清国后就逐步废止,根本不存在着皇太极和多尔衮这两代权力中心分封的、不在同一时空诞生的八个铁帽子王的所谓八王议政

别忘了,清朝皇帝谨记明朝的亡国之训,皇太极一登上大位就紧握皇权,并日益强化,根本不会容许"多龙治水”的状况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