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塘寒山庙创建于明朝万历年间,旧址在现蒲塘镇中心小学。清乾隆三十五年重修。在民国十五年(1926)“捣佛堂办学”之风中,神像被破坏,寒山庙作为鬱林州抚康乡办学校场所。上世纪九十年初杨熙源、陈汉联、任彩群、李福光、陈美然、黄业汉、梁慈坚、钟孝威等八人倡导重建寒山庙,并于在一九九四年建成,地址在蒲塘圩北门,现蒲塘镇中心小学旁边。蒲塘寒山庙是典型的儒释道三合一民间信仰场所。整座庙宇分上下三座,东西两廊,总面积580平方米。首座供奉寒山三圣,中座北帝殿,后殿观音阁。

九十年代初,由杨熙源、钟孝威等八人发起重建倡议后,成立百人理事会,又组织成立常务理事。庙宇建成后,理事会传统一直延至今时,即由蒲塘圩东南西北四门各选二人合成八人常务理事,又各门拣选六位日常看管庙宇人员,四门合二十四日,周而复始轮值。这样的理事会构成较为独特,因为其人员组成并不固定,理事由各门选出,遇事一起协商。

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

蒲塘寒山庙今时规模分二期建成。先建前座供奉寒山三圣,二期建成观音阁,所以功德千秋碑林有两次劝捐碑记。功德碑记记录当年捐资榜前者大多为玉林城区人士。四门设有化首,倡议发出后资金迅速筹集。

寒山庙由陈汉联、温贤龙、彭永忠等人设计施工。开建后,蒲塘人不但捐款积极,更身体力行投入重建,义务运输部分建筑材料。主体建筑落成后,进入朔像阶段须要大量泥土,蒲塘人又投工投力运送泥土入庙宇。朔像是蒲塘老艺人卢孝基、杨熙源、钟孝威等完成。可以说这是一座完全由蒲塘人自行设计并从头至尾施工完成的庙宇。寒山庙三圣殿功德箱设计在供桌之下,拜垫之前,这也与大多数庙宇不同。捐献功德,须跪拜完结投入箱内再起身。

余每每回到家乡,一有机会喜欢前往寒山庙装上三枝清香。这里平素无人叨拢,可怡然自得四行庙宇内观瞻,尤乐得清静。与外面寺庙有人跟你滔滔不绝劝捐,不胜欠烦对比,寒山庙如蒲塘人秉性一般:随缘!游走于庙内功德林,目睹碑记上的熟悉人名,思绪又回到侬时,侬时趣事一桩桩涌上心头。幼时,上祖婆携我人于大年初二前往寒山庙祭祀,教诲我人寒山三圣是吃荤的,三牲贡品可置于寒山三圣贡桌祭祀;而南无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则是吃清,贡品有果蔬就可;又嘱东厢的文昌帝是主管文运功名的星宿,勿忘记祭祀,文昌帝当保佑你人读书识字云云。

寒山庙及寒山诞习俗早已事实成为一方乡愁纽带,溶入太多蒲塘人情感,亦与游子紧密相连,仿佛无论身在何处,总会追寻那份熟悉的眷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