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铜乐钟的起源

青铜乐钟的源头可能是陶、竹、木、铜质的铃或钟,但竹、木质易朽,考古发现的有陶铃、陶钟、铜铃。

铃是一种有舌悬鸣摇奏乐器,陶铃年代可追溯到仰韶文化早中期,内蒙古清水河县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陶铃,约为4000B.C.。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早的陶钟出土于河南陕县庙底沟遗址仰韶文化层,属庙底沟类型遗物(约3900B.C.),细泥红陶器,上有圆柱形甬状物,通高9.3厘米,比陶铃大很多,即可持鸣亦可悬鸣,是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山西襄汾县的陶寺遗址,时间跨度为2300B.C.~1800B.C.,是帝尧之都,出土了7件陶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铜铃最早的为陶寺遗址晚期小墓出土的铜铃,红铜器,出土于墓主人左侧股骨和耻骨之间,人骨c14测定为2085B.C.±130年,这是我国第一件金属乐器,也是最早明确使用复合范铸造的铜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铜铃与陶寺出土的中国最早的石磬,标志着我国“金石之声”时代的来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陕西偃师二里头遗址是夏晚期的都城,铜铃出土于高等级的贵族墓葬,与绿松石镶嵌器配合,成为身份等级的代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进入殷商之后,铜铃主要做车马器。

二、商代的编铙náo

商代的青铜乐钟只有三种:编铙、大铙和镈钟,北方流行编铙,大铙和镈钟皆出土于南方。

“铙náo”作为乐器名,始见于《周礼》,说“以金铙止鼓。”汉代郑玄作注:“铙如铃,无舌,有秉,执而鸣之,以止击鼓。”铙的形状似铃,但无舌而有中空的柄,是手持敲击的乐器,用途是退军时敲击以止鼓,以示退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代学者一般把商后期与西周早期的一种无舌、口朝上、击奏、持chí(植)鸣的青铜乐钟称为铙,铙无自名。

有学者认为:“商”字就是编铙植于底座之形,编铙是殷商的礼乐重器,也成为商人的高度文明傲视群雄的见证,商人有足够的理由以此自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科学发掘墓葬出土的商代编铙16例,共51件,是研究的可靠资料,最多的情况是三件成编,大小相次,音高成列,是殷商编铙的常制。

 编铙通高一般在10~25厘米之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编铙通高一般在10~25厘米之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墟妇好墓是唯一一个出土了5件铙的,但其中三件成编列,另两件有铭文“亚弜jiàng”的,与三件组不是同时铸造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商后期,编铙向东南方扩散,南方发展出独具特色的大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