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成分局马家湖关押点“至善”文化纪实

安徽省九成监狱管理分局马家湖关押点内设马家湖监区、东角湖监区和高度戒备监区,常年押犯2000余人。在分局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关押点各监区党委带领全体民警职工经过艰苦奋斗和勤奋努力,监管改造秩序持续稳定,教育改造质量不断提高。
近年来,关押点以“至善”文化为主题,鼎力打造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互交融的新时代监狱形象。整个关押点以“上善若水” 作为“至善”文化主内核,其内的马家湖监区、东角湖监区和高度戒备监区,分别辅以“止于至善”、“臻于至善”和“惩恶扬善”的文化内核,将 “上善若水”的理念映射到所有监区,形成了监区文化建设的特色和品牌,较好地发挥了优秀传统文化在引导罪犯修身正心、重塑灵魂等方面的独特作用。接下来,就跟随笔者的步伐,领略关押点至善文化的深髓。
走进关押点大门,在进门右边矗立了一颗河南伏牛山脉特产的晚霞红原石,上书“上善若水”四字。“上善若水”,语出老子《道德经》。心学大师王阳明曾对“上善若水”做过阐释,即不争口舌,不争虚名,不争蝇头小利,不争一时意气,为而不争,故而无忧。
原石外形如水波荡漾,和“上善若水”相呼应,与其坚硬质地相交融,刚柔并济,将 “惩罚与改造相结合,以改造人为宗旨”的监狱工作方针寓意其中。玉痕一道贯穿石身,寓意着罪犯接受教育,不断进步,最终迈上洒满阳光的宽广大道,迎接崭新人生。
往前,东西两面树立着一栋栋大楼,楼宇以善文化为主题进行命名,独居匠心。东面楼宇为生活区,命名体现“善念由心而生”的含义。其中马家湖监区两栋监舍楼分别命名为“至善楼”和“向善楼”,高度戒备监区监舍楼为“归善楼”,罪犯食堂为“鼎善楼”,东角湖监区监舍楼为“臻善楼”。西面为习艺楼,命名强调 “劳动最善”的道理。三座习艺楼分别命名为 “修善楼”、“习善楼”和“从善楼”。会见楼命名重在“劝人为善”的理念,命名为“劝善楼”。正北面中间教学楼命名为“知行楼”,体现马家湖监区阳明心学为主题的监区文化。
楼宇命名以善为念,体现弃恶从善,践行知行合一,整体上协调统一。
行至马家湖监区至善楼下。至善楼前树立着“王阳明心学三字经”卷轴雕塑。近年来,马家湖监区着力打造阳明心学监区文化,在罪犯学习实践的过程中,自主编写了“王阳明心学三字经”,组织罪犯经常性诵读,希望罪犯从“心”开始,从德着手,读书明礼,成为“良士”。
往前是马家湖监区向善楼。在楼宇门前右边,安放着一颗特产于河北的雪浪石原石,进门背面可见上书“改行从善”四字,“改行从善”出自《京本通欲小说错斩崔宁》,意思是改变不良行为,诚心向善。正面“止于至善”,与大门处的“上善若水”原石相互呼应,又与背面“改行从善”衔接递进。“止于至善”语出《大学》,原意是:“到达善的最高境界”。 “止于至善”作为马家湖监区的文化核心,与“改行从善”时刻提醒罪犯要彻底改掉身上恶习,断绝以往罪恶的过往,积极向善,奔赴新生,乃至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向善楼前左边树立“劝学”卷轴雕塑。“劝学”出自《荀子》。“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既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也阐明了修善积德在于日积月累、不骄不躁、脚踏实地的道理。
“劝学”和至善楼前“王阳明心学三字经”这两座雕塑相互映衬,谆谆善诱,指出唯有通过不断学习,不断积累,才能做到弃恶从善,达到善的最高境界,引导罪犯明晰改造方向,实现改造目标。
走进扬善路,我们就进入了高度戒备监区。高度戒备监区以“惩恶扬善”为核心文化。归善楼前的卷轴雕塑印刻着《弟子规》,以“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的准则规范行为,对违反监规监纪的罪犯循循善诱,以善教人,以善动人,以善感人,感化罪犯知错能改,遵守法律法规,重新做人。
再往前便是被命名为“惩恶扬善”的雕塑。该雕塑以手铐作为设计元素,形象上是打开的手铐变为跳动的心脏,心脏里象征着善良。寓意通过改造告别恶的束缚,达成善的开始。手铐与心脏分别对应着恶与善,凸显高度戒备监区“惩恶扬善”的文化主题。同时,雕塑通过手铐和心脏的转化,呈现善恶只在一念之间的思想,在起到警示效果的同时,还给予积极改造的罪犯以新生活的希望。
监区楼右侧草地上矗立的三句警示语尤为醒目, “你是什么人”、“这是什么地方”、“你来这里干什么”这三问,是对违反监规监纪罪犯的灵魂三问,时刻提醒罪犯要“明身份、守纪律、知悔改”。落地字与手铐雕塑、《弟子规》卷轴小品共同阐释“惩恶扬善”的真谛,寄托民警对罪犯积极接受改造,早日走向新生活的期许。
往东,我们即将进入东角湖监区。在道路两旁的草坪上站立着两块雪浪石原石和一座卷轴雕塑。这两块原石分别雕刻着“善思”和“悟善”,“善思”意为对善的思考,“悟善”意为对善的领悟,以此引导罪犯崇尚高尚品德,向往友善和谐,同时也要勤于思考,感悟善念。卷轴雕塑上印刻的是南宋王应麟的《三字经》,《三字经》用简洁通俗的语言阐述亘古不变的哲理,载明仁、义、诚、敬、孝等美好品德,对罪犯的言行举止起到熏陶的作用,久久为功,从灵魂深处启发罪犯善念善知。
到达东角湖监区,在监区大楼前矗立着一颗晚霞红原石,石上雕刻 “臻于至善” 四个字。“臻于至善”由《大学》中“止于至善”化用而来,指任何事物都不可一蹴而就,都需要不断探索才能发现真理,达到前所未有的新境界,鼓励罪犯不断探求和感悟善良,为追求美好品德而不懈努力。
这颗原石形态酷似连绵山峰,也如天际朝云,寓意罪犯改造之路尽管崎岖,但只要脚踏实地,排除万难,必将告别过去,开始新的起点,努力攀登到至高之处,也即是“臻于至善”。
折返至知行楼,落地有善文化故事系列雕塑。这些雕塑通过《天泉证道》、《龙场悟道》、《父子讼狱》和《严滩之辩》四则以王阳明为核心的哲学故事,缓缓道出求知、好学、良知、宽容等优良品质在人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发人深省的同时,也于无声处传播善文化的理念。
整个关押点共设置了28盏柱灯,点缀经典善文化诗句,滴水穿石,润物无声,在善的文化氛围中,洗涤罪犯内心的恶念。
九成分局马家湖关押点以五个善文化雕塑为点,点上发力,发挥引导效应;以六条主道路为线,线上延伸,发挥聚合效应;以马家湖监区、高度戒备监区、东角湖监区三个区域为面,面上统筹,发挥辐射效应。点、线、面结合,将关押点打造成立体的至善文化关押监区。 (九成分局:黄光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文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