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给你一分钟,不,三分钟,开动你的大脑搜索一句唐宋之前的诗词歌赋中带有“花”字的诗句。

大概会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搜索不到,或者只能想起一句半句。这是为什么呢?唐宋之前的诗词歌赋中“花”字并不是完全没有,只是太稀少。现在流传下来能找到带“花”字的诗句,且要满足是唐宋之前这一条件,两只手可以数过来。

最大几率被想到的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陶渊明生活的年代是魏晋,另外魏晋还可以找到的是阮籍《咏怀八十二首》中的:夭夭桃李花,灼灼有辉光。我只找到这两首,如果你还有发现可以在评论区告诉大家。

到南北朝,有我们熟悉的《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以及《木兰辞》: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还有陆凯《赠范晔诗》: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总《长安九日诗》: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隋代有一首未留下姓名的作者写下的《送别诗》: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还有杜公瞻《咏同心芙蓉》: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

就此,唐宋之前能找到的带“花”字的诗词句子大概就这些了。这是我以“花”字为关键词检索带“花”字的11920首古诗词后的结果。

“花”字在南北朝之前不存在,而且隋唐之前这个字也不常见。顾炎武在《唐韵正》中给了考证结论:“考‘花’字自南北朝以上,不见于书。”就是说南北朝之前书面记录中没有“花”这个字。

《广雅疏证》记载最早见到这个字的一句晋代诗词:“一岁再三花”的诗句”,可惜这句诗的完整版没有流传下来。魏晋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花”字没有广泛被使用,直到唐宋才开始进入大众视野。

魏晋之前并不是没有“花”,而是用“华”代替。或者说,魏晋之后用“花”代替了“华”。

最早可见《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桃花怒放,花朵鲜艳如火)

“华”字最早见于西周金文,本义指草木的花。南北朝时期出现了“花”字表示这个意思,而“华”则引申为光彩、华丽以及事物精华之意。

除了用“华”表示“花”之外,古诗词中,诗人会直接用具体的花名来表示花,比如,荷、菊、兰、桂等等,比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读者自然就明白陶渊明采的是菊花。屈原《九歌》:“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作者和读者都知道这里是说兰花和菊花。只是当时的习惯是不必把“花”字写出来,无“花”含有“花”。

除“华”可以认为是“花”的古字之外,还有一个字在“花”出现之前作为“花”的意思。“蘤”字指花。汉代张衡 《歌》:天地烟煴。百卉含蘤。鸣鹤交颈。雎鸠相和。

“蘤”字的读音就比较奇怪了,《唐韵》记载它的读音类似于现在的wěi,宋代的《韵补》则认为它的读音类似于现在的po。除了汉代出现过,“蘤”在魏晋以及五代有零星出现,再后来就极少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