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句话本身是有矛盾的,在郭靖眼里为国和为民是一致的,没什么区别,但是在江湖豪杰如黄药师、周伯通等眼里却是两回事。
国是皇帝的国家,民则是老百姓。
郭靖母子流落到大漠,是蒙古人收留了他们,自幼学习蒙古人的骑射摔跤等,还与拖雷结义为安达,甚至还被封为金刀驸马,可以说蒙古人对他有再造之恩。
反观大宋,除了给他一个不堪回首的童年,还给了他什么?
被他骨子里血统的束缚,背叛了安达和青梅竹马,背叛了蒙古人,是不是有点不义,有点不忠?如此之人也当不得一个侠字吧。
郭靖和萧峰是同样的人,是一个镜像。郭靖是儒家,萧峰是佛家。
他们两个都是被敌国抚养成人,而且都被敌国尊敬爱戴,最终又都和敌国分道扬镳。
如果郭靖没遇到黄蓉,他可能会专心的去当他的金刀驸马,并且成为一个好将军,在成吉思汗攻打大宋的时候,他一定会据理力争的反对,最后战死沙场。
作者谴责的实际是战争的发起者、侵略者,大侠一定会是反对战争反对侵略。
成吉思汗攻打花剌子模,郭靖立了大功,成吉思汗给了他一个机会,允许他提一个条件,他本想推脱了华筝的婚事,最终却选择了制止屠城。
萧峰曾经觉得自己这个契丹人会低人一等,但他看到了两国军队互相杀戮百姓,终于明白了,两国都有好人,也都有恶人。
这才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至高境界。
反倒是杨康,选择了“生我无恩,养我有恩”的道路,确定了自己的立场。
此时大宋国内许多人已经对赵家王朝心灰意冷,甚至是厌恶之极,当时对蒙古人的野蛮还没有切身体会,在赵家王朝下民不聊生,最终,失去民心的赵家王朝丢了天下。
在这个时候,为国和为民实际上就是背道而驰,如果真的是为国为民,就应该揭竿而起,既能抵抗外辱,也能除去内恶,一举改朝换代。
所以郭靖的局限性也就在这里,一心维护腐朽的赵宋王朝,他的忠义更多是爱民,不是爱国,不是真的为民,他阻挡了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身怀经世之才的黄药师等人,宁愿退隐山林、袖手旁观,就是对赵宋王朝的不满,也是对时局与历史的清醒认识。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放到郭靖身上有点言过其实,郭靖忠义的形象更多是止杀的形象,不是止战为了和平。而萧峰制止宋辽开战,才符合大仁大义的形象,他的价值观,作为忠义形象的代表才是当之无愧。
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郭靖只是一位儒家的草莽英雄,他不会有安邦定国"的抱负.也没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才干。
在金庸小说中大部分主角最后结局都是归隐于山林,他们的归隐结局,是在有一番功业、建树后“功成身退”,是对江湖名利的淡泊。
归隐结局,表达了侠客对江湖的厌恶和逃避,暗示退一步天高海阔。
这正是金庸对侠客内心世界的领悟,是人类对平和恬淡生活的向往,是对和谐社会的憧憬,同时呼唤人类要争取以和平取代战争,和谐发展,共生共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