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讲讲儒家的《大学》,为什么要讲《大学》呢?

因为有一些想学习传统文化的学者,想学习儒家的内容,但是又学不入门。即使学了很多东西,但是也没办法体悟里面的内涵。

而儒家的《大学》是贯穿一切的,儒家的《四书五经》,其实你只要读懂了大学,其他的就都懂了。

可能有人会说:为什么不先学《论语》?毕竟《论语》才是儒家最经典的一部著作。

但是如果没有读懂《大学》,直接去看《论语》,你只能浮于表面,只能去学儒家设立的那些名言之教。因为儒家为了教化百姓,设立了很多名言之教。

比如:见父要有孝,见君要有忠,见子要有慈等等。设立了很多这种名言:“忠、孝、仁、义、温、良、恭、俭、让”等等,有很多这样的名言之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如果不懂《大学》,不懂背后的原理,就会被这些名言所束缚,变成一个伪儒(小人儒)。

所以我们就先从《大学》来开始讲,我们所讲的大学,还是遵从古本,也就是最原始的版本。至于现在的流通版本,都是出自朱熹的版本,但是他对大学的解读,还是存在着一些偏差,所以还是要遵从古本。

来看第一段: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因为我们针对的是初学者,所以就不会再每一个字都去做重点的讲解。比如《大学》的"大"字,如果展开来讲,也能讲很多,但是不适合初学者,所以不重点展开讲。

但是这个"学"字,还是要提一下,儒家是很注重"学"字的。《论语》的开篇就是“学而篇”,所以“学”字很重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世人往往对“学”字,又存在一定的误解,认为是去学习很多很多的知识。但是会发现,即使你学再多的知识,也没办法开悟成为一个圣人。

反倒这些知识会障碍你,会成为你心中的一种知识障,让你住了很多很多的名相,住在那些名言之教里,从而把自己给束缚住。

所以学字,你就可以理解为,学习如何成为一个圣人,如何成为一个君子,儒家就是叫人做君子,做圣贤的。

但是这个学字的背后,它并不仅仅是学习知识,它还需要一系列的"格物致知"的功夫。

克己复礼,克除自己的私心,克服自己的妄念,做到无我无私,你才能真正的往君子、往圣贤的方向去发展。绝对不仅仅是学一点知识就能够做到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整本《大学》有三纲八目,三纲就是整本大学的纲目,根本就在这三纲里面,也就是整本《大学》都是围绕这三个东西在讲。

三纲就是: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所谓明明德,其实就是一个自悟自修的过程。这个时候就是在明本体的,就是明道体,让自己能够证悟道体。

这个时候是在立己,也就是我们“内圣外王”里面的内圣,这个阶段是注重修为自己的。

一旦你修身有成,那么你在外表现出来的就是很有德性,所以叫明明德。当你外在表现得很有德性的时候,说明你已经证悟了道体。

所以道为体,德为用。德,就是道体外在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状态。当你能够明明德之后,其实就是证悟了道体。

这个时候,你心中自然而然就具备了仁心,具备了悲心。这个时候你就能够一体同仁,大悲同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什么意思呢?就是你能够与众生一体,与所有百姓一体。那么这个时候你看到百姓痛苦,就犹如自己痛苦一样的,你的内心就会生出一种普度众生的这种想法,这种大愿。

并且是自然流露出来的,没有半分刻意造作。你会觉得你跟众生就是一起的,你看到他们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就好像自己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所以这个时候你就会到了第二个阶段,也就是“亲民”的阶段,也就是后面所要讲的“齐家、治国、平天下”。

就是一个"觉他"的过程,也是度众生的过程,也叫做立人,也就是“内圣外王”里面的外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时候其实就是从体起用了,然后通过不断的这样去度众生,其实也就是在为自己积累资粮。

最终你要成为大圣人,你要止于至善,他必须是行觉圆满。那么明德和亲民,两个都不可缺少。

就像我们所说的二足尊,智慧与功德,两者是不能缺少的。见性悟道后具备般若智慧,其实就是明明德;然后通过普度众生积累功德,就是亲民。

如果你只有明明德,那么你就只是一个自了汉,你不能度你身边的亲人,不能度众生。就犹如释家那边所说的阿罗汉,他只能度自己,这是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