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

春暖花开之时,慢慢进入了旅游旺季。随着人流量的剧增,交通、住宿方面总会有些捉襟见肘。好在随着社会发展,硬件条件越来越好,对环境的改善也大有裨益。在姑苏平江路的河道旁,偶遇了一艘无人值守的用于水面清洁的钢铁大螃蟹。它挥舞着钳子,不知疲倦,在众人的注目礼下,从容游走了。

1.随处可见的小桥流水

苏城的桥很多,每一座桥都有它背后有趣的故事。横跨干将河的这座白显桥,猛一看差点当成了白头桥。古时是条石板砌成的单跨桥,石头的凹槽里还有托木。起初桥上还有石阶上下,后来经过了多次改造,如今只剩下平淡无奇的单孔水泥板,加上花岗石桥栏。古籍记载名字为白蚬桥,顾名思义这里曾经是贩卖水产的市场。据说有吃客专门题诗“桥边白蚬饶风味,想到流亡下箸难。”,可以想象当时的热闹场面。后来因为谐音转变为白显桥,也就失去了原有的韵味。

干将河两侧绿植青幽,远处的垂柳随风飘摇。这条古籍中记载的第二横河,笔直蔓延了很长距离。横跨上面有很多小桥,最近的只相差不过10米。外地的游客沿着主干道过来,就能深刻体会到红绿灯的密集。

2.时常处于旅游旺季的平江路

走在了熟悉的江南石板路上,虽然来自水乡的风格总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但每一次都能感受到不一样的气息。

眼下气温慢慢地升高,旅游的人气也随着飙升。无论天气和时段,总有摩肩接踵的人群。尤其在网红的打卡点,始终人满为患。既来之则安之,为了拍到一个理想的角度,排队也是很值得的。

步行街上的店铺,以饰品、特产和饮食为主。毕竟业务的方向,必须和这么火爆的人气相契合。

前面匆匆走过的两位女侠,看样子刚刚参加华山论剑归来。难怪轻功了得,走过去的时候没有听到一丝声响。

3.河道清洁有妙招

河道两边还有很有特色的广告牌。这家旗袍店,恰到好处地用婀娜多姿的身段,牢牢地把来往游客的目光钉在了对岸的墙上。

尽管河道不算宽阔,不过对于乌篷船的划行,完全没有问题。事实上,也可以采用坐船的方式,来漫步这一段旅程。曾经的河道里,是大家生活用水的地方,用水洗衣服、洗马桶等等,让河道里充满了生活的味道,变得不那么受欢迎。现在老城区都经过多年的大力改造,环境也宜人了。

河对岸,三三两两的游客坐在岸边,喝着茶,品着咖啡。这样的节奏从早到晚,周而复始。

河道里驶过来一艘铁壳船,前面两个大钳子,仿佛是一只霸道的螃蟹。航道线路是固定的,无人驾驶也是理所当然的趋势。

中间有一个履带式的滚轴装置,不断地将河水循环舀起。这样一旦河道里有漂浮物,就会被打捞上来塞到船身的容器里,最后再收集起来一并处理。

船缓慢地过去了,看起来是靠传感器工作的无人值守的设备。技术发展了,各行各业都与时俱进,不过也许又挤占了几位环卫工人赖以生存的工作岗位。如何安置和平衡,真不知该高兴还是淡淡的忧伤。

4.到达了街区的节点中张家巷

整条街道都围绕着小桥流水,不需要设立专门的休息座椅,旁边的护栏随处可坐,只是没有围栏,需要格外留意。

店铺的招牌运用了谐音字,这种看似司空见惯的行为,和很多不痛不痒的网络流行用语一样,其实感觉对娃娃们学习文化的潜移默化,是极具破环力的,概括起来就是少儿不宜吧。这样的还算影响力比较小,看到主流报刊上长篇累牍的谐音成语广告,甚至主流电视台主持人乐此不疲的网络用语,只能感叹连连。

走到了南张家桥,这里位于平江路和中张家巷交界处。街区的人群在此有了小小的拥塞,进行了分流。每一处的方向都可以通往不同的目的地,而且几乎没有死胡同的情况。

整座桥的重建,采取了整体搬迁,然后通过传统工艺安装,材质采用古旧的金山石。桥的两侧外沿都题写了桥名,桥宽5米多,长7米多,属于板桥结构,看得出构建桥面的条石的完整性。

路牌指示了附近的景区,以及相关的公共交通路线。这里是古迹众多的地方,既有多家博物馆,又有名人故居。

河道里有一个漂浮的圆筒,经过一定的周期,河水会灌入桶中,然后清空,继续周而复始。看上去作用应该是个水质净化器,原先类似的河道里水质并不理想,这样也是改善的措施。

这条河道沿着中张家巷,和平江路保持垂直。事实上,河道贯穿了整个古城区的各个角落。河道边,坐满了就地休息的游客。

河道里还有很多泉眼,不停地冒着水泡。这些都是航道水务部门为了清洁水质,采取的技术手段。

镜头拉近一些,就能感受到桥梁的众多。就这里不到几百米,就横跨了不少小桥,而且每座桥都有名称,以及背后动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