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重见永新”古城再生计划启动,规划、策划、建筑、景观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广泛参与。其中,中规院负责编制了《永新古城保护更新规划设计》,目的是以规划为引领,制定永新古城的更新目标和发展定位,通过落地的规划策略和方案,引导古城品质提升和共同缔造。永新古城更新过程中,中规院规划团队与CBC建筑中心策划运营团队、北京林业大学景观设计团队深层次互动磨合,共同探索古城更新与复兴的新途径。

经过2年多的持续努力,永新古城更新成效显著,重新焕发了生机和活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永新古城区位及范围示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永新古城更新前后对比

来源:CBC建筑中心(左图)、中规院(右图)

一、规划要点

营城六法·系统施治

01古城更新理念源泉

永新古城的更新需要深入挖掘传统营城智慧,并在现代城市发展中加以传承,唤醒永新古城灵魂,找回文化自信。规划团队通过大量深入的研究和挖掘,认为永新古城营建具有六个基本的法则——因山为屏、理水塑城、修文荣城、依势筑城、聚市兴城、地标识城。这些智慧为古城更新提供了历史的启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源:中规院

02古城更新目标理念

在对永新古城传统营城智慧深入认识的基础上,规划通过对中国多个山水古城的发展路径比较分析,认为永新古城应定位为特色综合型古城,着力改善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延续社会网络,充分展示山水人文资源,大力培育文化旅游和文化产业,将永新古城逐步发展成为集居住、文化、旅游、商业于一体的城市特色区域。

山水古城发展路径比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源:中规院

在更新目标指引下,规划提出应尊重古城发展规律,探索政府、市场、设计师、居民和社会团体等多方参与下的小规模渐进式保护更新路径,要用“绣花”的功夫,合理有序地推进保护更新项目的实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源:中规院

03古城更新三大策略

策略1

山—水—城格局修复

山—城格局修复

以永新传统山—城秩序和空间层次为参照,规划提出“远山目可览,近山行可达”的控制思路。远山作为生态屏障,控制周边建设强度和形态;近山营造可进、可游、可赏的郊野游憩空间,适当建设爬山步道和少量公共服务设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永新山-城格局修复示意

来源:中规院

水—城格局修复

疏浚历史水系并标识历史信息,修复自然驳岸、湿地、滩涂等,两岸一定区域内严格限制新建设行为,营造连贯的多层次亲水空间,再现渡口、码头、浮桥、阁塔等历史景观意向。将滨水交通次干道降为生活性支路,利用地形高差在滨水核心段对道路进行局部下穿,上部盖板设置滨水步行活动空间,使古城与滨水区域有机缝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永新古城滨水堤坝及道路改造示意

来源:中规院(上图)、北京多义景观设计事务所(下图)

山水廊道组织

规划建议打通12条望山通水的廊道和城中主要节点的望山视廊,严格控制滨水建筑的高度与体量。此外,在民主街、南塔、南门、滨江、东门、观音阁等重要历史节点处设计望山亲水空间、游憩体验路径等,增强古城内重要空间节点和街巷对山水环境的感知度,强化山水城市意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永新山-水-城格局修复示意

来源:中规院

策略2

空间网络和风貌修补

从宏观视角研究可以看出,永新古城在山水形胜的框定下呈现出“一横三纵(禾川东大街、北门街、民主街、幸福路)为骨架,滨水沿线为特色,传统公共空间点缀其中”的传统格局和空间网络。这一空间网络当前仍基本留存,要通过延续传统街巷系统、修复重要地标节点等方式加以保护、修补与继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永新古城空间网络修补

来源:中规院

古城风貌修复

不建议一刀切式对古城内的现代建筑进行整体改造或拆除,而是因时因地进行逐步更新改善。在对每栋建筑详细调查评估的基础上,以微改造的方式分类制定风貌保护、修复和提升措施,规划特别提出现代建筑不应进行复古化处理,而应因地制宜地改善立面,延续古城多元风貌特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代建筑立面微改造前后对比

来源:中规院

微空间的营造

结合重要历史建构筑物和地标设置特色开敞空间,充分利街角、巷口、宅旁闲置地等空间设计多个口袋花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永新古城口袋花园建设

来源:北京多义景观规划设计事务所(设计)、中规院(照片)

策略3

特色功能与活力提升

永新历史上文风鼎盛、人才辈出、商贸繁荣。古城内文庙、考棚、学署、秀水书院、文星阁等文化用地占比极大,城外码头渡口形成繁荣的集市,城——市跨河分置又紧密联系,直到1960年代古城依然保持特色功能和活力。但是,2019年规划团队现场调研发现,当前古城内文化休闲空间占比仅为1%左右传统手工艺、老字号等未能融入古城生活和业态之中,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不足,人居环境和人文气息差,缺乏活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永新古城特色功能构成建议

来源:中规院

规划提出提升功能和活力的策略:

特色功能布局

以幸福路为主体的民俗文化体验带、以民主街为主体的古城记忆展示带、以盛家坪为主体的红色文化展示带以及南岸滨水郊野游憩带。

特色业态

通过红色文化、非遗展示、艺术体验、传统美食、休闲民宿、现代艺术等特色功能业态的植入和培育,共创品质永新。

特色游线引导

以传统街巷、滨水绿道、山水通廊等为载体,设计若干文化体验路径,将古城及周边文化资源串联,形成形式多样、有故事的文化游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永新古城特色体验带(左图)

永新古城文化游线(右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永新古城新业态

来源:中规院

二、更新成效

品质提升·活力重见

2年的时间里,在规划、策划、景观、运营团队以及众多著名建筑师、艺术家共同推动下,永新古城的文化艺术氛围日益浓厚,人居环境品质不断提升,业态不断丰富,古城重新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古城更新成效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01人居环境实现整体提升

永新古城更新以基础设施改善为先导,统一铺设了各类市政设施管网,电力通讯等线路全部入地,人居环境品质持续改善,逐渐成为充满文化气息的高品质生活空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永新古城民主街更新前后对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永新古城人居环境改善

来源:中规院

02公共空间得以系统优化

经过近2年的建设,利用闲置空地设计的多个小微公共空间、口袋花园已经成为永新古城最有活力、最具艺术气息的地区,为古城营造了驻足、放松、留白的空间,居民和游客开始愿意自发参与维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永新古城空地改造的口袋花园

来源:中规院

03各类建筑得到有效整治与利用

古城保护更新规划对每栋建筑详细调查评估,以微改造的方式分类制定风貌保护、修复和提升措施。

有保护价值的建筑(文物建筑、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

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进行科学保护和修缮,文物建筑不改变原状,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保护有价值的外观特征,延续风貌特色。修缮后的建筑引入适宜的新功能,强调活化利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永新古城幸福街奶茶店更新前后对比

来源:中规院

古城中的现代建筑

景观设计团队采用了多样化的设计手法对现代建筑立面风貌进行改造,避免了整体“穿衣戴帽”的不当方式,未拆除一栋建筑,新老建筑有机融合,彰显古城多元风貌特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永新古城现代建筑微改造成效

来源:中规院

新建和改建建筑

建筑师对古城内的规划确定可改造的建筑进行了多样化设计,部分建筑采用了钢架、玻璃等现代设计元素进行了加固设计,新老建筑形成对比,增加了空间和风貌的趣味性。部分地段利用空地新建的建筑成为古城的新地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永新古城内新老建筑的对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永新古城利用空地新建的地标建筑

来源:中规院

04历史文脉与古城活力得以复兴

古城红色基因延续(红四军军部旧址展示)

1928年5月,红军占领永新县城后设立红四军军部,朱德、毛泽东曾在此布置永新境内发动群众、建立党组织和地方武装等工作。但是,1990年代,军部旧址因年久失修而倒塌,一度作为临时停车使用。规划团队通过多方考证历史信息,提出展示红四军军部旧址的历史信息。当前,旧址得到良好的展示,延续了古城的红色基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永新古城红四军军部旧址展示

来源:中规院

南塔展示与历史环境改善

南塔位于永新古城南部,1959年被公布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南塔建于北宋至道元年(995年),通高17米,为九级四面方形砖塔,全系青砖叠砌,黄泥勾缝而成。南塔是永新古城的重要历史地标,对展示古城传统格局具有重要价值。但是,2019年规划团队现场调研发现,南塔长期位于城南中学的围墙内,未得到良好的保护与展示。规划提出打开学校及对面办公楼的围墙,整体改善南塔的历史环境,目前已取得显著的成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永新古城南塔(省级文保单位)展示与历史环境改善

来源:中规院

目前,文化创意、艺术展览、民俗活动、旅游等功能陆续被引入永新古城内。独特的古城风貌、浓厚的红色文化、优美的环境、多样的活动吸引了居民、游客、艺术家等群体的广泛参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永新古城活力复兴

来源:中规院(左图)、CBC建筑中心(右图)

三、学术研讨

城市更新·永新实践

永新古城的更新成效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认可。2021年4月24日,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和CBC建筑中心在永新古城联合举办了以“城市更新·永新实践”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来自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江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吉安市人民政府以及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齐聚永新古城,畅所欲言,共话城市更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学术研讨会现场

来源:CBC建筑中心

研讨会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经济师杨保军、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司长苏蕴山、全国市长研修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宋友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名城处副处长胡敏、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张广汉、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名城所所长鞠德东、人民日报中国城市报总编辑杜英姿、同济大学教授周俭、清华大学教授张杰等多位跨领域专家学者结合永新古城更新实践成果,共同探讨新时代城市更新的理念、路径、方向、经验等。

研讨会开始前和会议结束后,嘉宾一行实地调研了永新古城。古城社区自发组织的永新三角班表演,来老街弹唱、跳舞的年轻人相映成趣,传统文化之美与时尚生活交织。不仅越来越多的永新人回到古城,更有来自广东、湖南等地的“新永新人”来此创业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嘉宾调研永新古城

来源:CBC建筑中心

四、模式创新

跨界融合·共同缔造

01坚持规划伴行

近年来,中规院在城市更新实践中坚持规划全过程伴行和持续跟踪,努力实现全生命周期的规划设计服务。在北京等地城市更新工作推进的全过程中,中规院十分重视对政府、居民、游客等各类主体提出问题的反馈和动态调整,并尽量使用展板、图解、实体模型等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全社会持续宣传规划的思路和方案,普及知识、征集意见,实现广泛的公众参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规院领导全过程指导北京老城更新工作

来源:中规院

永新古城更新从顶层设计到落地实施的全过程以多种方式体现“共谋、共建、共创、共管、共享”的共同缔造理念。规划、策划、景观、建筑设计的全过程都开展丰富的公共参与活动,征求多方建议,尤其关注生活、工作在古城里的人群意见,根据意见反复打磨方案,努力使得古城更新工作得到最广泛的认可。

02主动跨界融合

“跨界融合”是贯穿永新古城更新全过程的线索。古城更新的策划团队——CBC建筑中心通过大师工作营、设计竞赛、建造节、非遗设计周等丰富多彩的组织方式,搭建了多专业协同工作平台和相互沟通的桥梁。在这个舞台上,规划、建筑、景观等专业与运营、文化、生态、花艺、美食、音乐等专业之间进行了深层次的磨合与互动,共同推动了一个个具体项目的落地实施、生根发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住建部杨保军总经济师牵头与多专家团队跨界融合

来源:CBC建筑中心

具体组织中,除了中规院编制规划外,策划团队还邀请到了王向荣、齐欣、李冀、张海翱、王彦、韩云峰等知名景观设计师、建筑设计师参与古城的景观提升、建筑设计、街景营造等工作。国际著名花艺师张海艳利用永新当地植物进行花艺创作,以花为媒介,带动古城居民自发营造美好环境。后续还将采用高校联合工作坊的形式,从不同角度探索永新古城微更新路径。此外,永新古城正在逐步打造有品质的创新驱动平台,聚集有创意的行业资源,结合当地资源,培育永新古城的新业态和新品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永新古城空间美学打造

来源:CBC建筑中心

03居民共同缔造

永新古城更新十分注重建立完善的社区自组织机制,规划在更新方式上提出鼓励老城居民积极参与自家房屋修缮、建筑外观装饰、街头巷尾的公共空间改造以及特色产业培育等。组织者通过各类激励政策引导居民、商户与CBC建筑中心等机构、专家团队密切合作,明确更新目标,制定行动计划,充分发挥居民、商户等主体的积极性,在规划设计导则指引下自我设计,保持古城多元化的建筑风格,促进古城的可持续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